朗诵稿件
|
一、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阵雨落下时,花儿在草地上跳舞、狂欢的画面。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想象中花的学校上课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描述放假时,花孩子们冲出学校,回到家,对妈妈扬起双臂的场景。
二、主题概括
本文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展现了童真童趣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三、写作目的
通过描绘花孩子的形象,表达诗人对美好童心的呵护、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四、文章重点
1.运用拟人手法,将花儿赋予孩子的情感和行为。
2.描绘了三个主要场景:花儿在雨中狂欢、花孩子在学校上课、花孩子放假回家。
3.表达了诗人对童真、母爱和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五、情感基调
清新、欢快,充满童真童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一、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孙中山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先生最初惊讶后讲解,同学们也认真听讲。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孙中山认为为了弄清楚道理,即使挨打也值得,体现了“不懂就要问”的精神。
二、主题概括
课文通过讲述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敢于提问的故事,强调了“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态度。
三、写作目的
旨在通过孙中山小时候的故事,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勇气。
四、文章重点
1.孙中山在私塾读书时,对不懂的问题敢于提问。
2.先生的态度从惊讶到讲解,体现了对孙中山提问的肯定。
3.孙中山的“不懂就要问”精神被强调,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五、情感基调
积极向上,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提问精神的赞扬。
【课文版本】
《花的学校》(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不懂就要问》(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音频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版权归属于原作者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