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教育》,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该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3年5月至2024年7月期间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习近平同志围绕教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化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政研“思想号”特推出《论教育》学习专栏,选读系列内容。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所高校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
第一,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就是在高校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中进行的。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把高校作为阵地。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长期以来,高校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找到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高校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作为重要职责,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亮。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扎实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各学科专业的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发挥高校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举措,切实防止出现一些人担心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各门具体科学,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辨明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而不是照搬现成结论,更不是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应该提倡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切磋交流,提倡对各种思想文化广纳博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发展的生动局面。
教育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研究阐释,讲清楚其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要坚持贯穿结合融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师生教学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师生行为规范中,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第三,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高校不是封闭的孤岛,高校发生的事情会影响社会,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会影响高校。我们要从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认清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思想活跃是高校的重要特征,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交汇,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要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让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人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同时,我们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要辨析甄别、过滤净化,不能照单全收,当传声筒、扩音器;对各种错误思潮,要保持警惕、有效防范,防止以各种形式在高校抢滩登陆,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师生、争夺人心。要加强对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的管理,依法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高校的活动,防范校园传教,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确保高校和谐稳定。
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高校应该成为使人心静下来的地方,成为消解躁气的文化空间。教师要静心从教,学生要静心学习,通过研究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人、治心养性。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素质。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高校在保持和谐稳定方面把工作做好了,就能产生很强的辐射力,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正能量。
第四,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基于高校而存在的,高校治理得如何,校风和学风如何,既影响和决定着、又反映和体现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成效。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过程也是学生锤炼心志的过程,学生的不少品行要在学习中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同鼓励学生端正学风、严谨治学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确立科学精神、锤炼品行情操。如果校风不好、学风不好,学校管理混乱,教师心神不宁,学生心思不定,教书没有兴致,学习没有精神,歪门邪道的东西大行其道,那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高校的校风和学风问题,这些年社会上议论比较多,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些高校对教学和学习管理不到位、不严格,应该管的没有管起来,应该严的没有严起来。
好校风、好学风来自师生共同努力,而其基础在于学校办学方向和治理水平。没有高质量的育人体系,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体系,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法为治之本。我们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规范了高校办学方向和基本制度。很多高校依据高等教育法制定了章程。有了章法,就应该依法依章运行,执行校纪校规,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训要落到实处、起到作用,就要贯穿高校治理各方面,营造校训所指向的校风和学风。
来源:《论教育》
编辑:王艳燕
初审:韩梦龙
复审:龙凤翔
终审:马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