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孜孜不倦,砥砺前行,以坚忍不拔之志,于学海中静坐冥思。为展现中农优秀学子风采,发挥优秀学生模范带头作用,CCNU政研学子特开设“国奖专访”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进2024年度“国奖”获得者的绚丽青春,看看他们的精彩研途。
肖望,男,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政治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担任2023级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自硕士入学以来,2023-2024学年专业成绩位列年级第3、综合成绩位列年级第1,获“优秀研究生干部”等6项院校级荣誉称号;先后参加“三华师”第四届中国政治学研究生学术论坛等2次论坛做主题发言;参与科研实践项目4项。
近日,我们有幸邀请到研究院2024年度国奖获得者肖望师兄进行专访,他同我们热情分享了课程学习、科研竞赛等方面的心得,为我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规划提供有益建议。
一、尝试中明方向。在学术研究中,尝试是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等。这些尝试不仅能激发思维的火花,还能激发钻研的热情;生活中亦是如此。研究生阶段还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大胆尝试这些活动,去接触新朋友、新生活方式、新工作内容,这些都是帮助自己开拓思维、锻炼能力、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二、交流中促进步。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无论是导师还是课程老师,都会对学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划与方向指引,或表现在书籍阅读上、或表现在论文理解上、或表现在科研实践上。跟紧老师步伐,对于自身进入科研状态,具有极大帮助。
一是肯花时间。专业课学习所需要投入的书籍与论文阅读时间是非常多且必要的,所以一定要规划出足够时间去投入学习。
二是敢于尝试。很多专业课涉及到的话题与人物对于学生而言可能都是新颖的,得多保持专研尝试精神,不要害怕,“船到桥头自然直”。
三是学会自洽。学习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所以失败是正常的、看不懂或学不懂都是正常的,学会自我调节,学不懂就反复看、实在不理解就过一段时间学习,于自洽中理解学习。
四是保持生活化思考。课程里的东西不一定只是在课程里能学到,在实践中也可能,所以把握住田野实践机会或各种实践机会,于实践中感悟知识本身,对于专业课学习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一、队伍选择与组成很重要。在科研竞赛中,团队的资源配置、人员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赛能走多远,注重选择与参与到有活力、有合作、有方向的队伍中。
二、注重赋予竞赛的多重属性。竞赛很耗时间,所以不能将竞赛当成只是竞赛,还可以赋予竞赛的科研属性、职业属性。如,在竞赛中或融入自身的学术思考并为此尝试与优化、或于竞赛中了解自身的潜力与专长从而明确未来规划。
一、多进行生活化思考与学术性总结。学习、竞赛、工作任务三者是可以流程化、标准化的。多把学习与工作做在平时,常结合生活的观察逐步积累学习与工作的所需素材,并定期性总结积累素材与生活思考。如此循环,学习与工作会逐步标准化、预见化。
二、学会权衡与舍弃。学习、竞赛、工作三者虽说有一个平衡的度,但生活时常会有各种意外,总会有所冲突,多自洽思考,学会权衡,把握相对重要的,有舍才有得。
就个人而言,自身享受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愉悦感,加之从个人经历出发,会更偏向于就业为主。目前以公考选调为主,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本领学以致用,同时也在企业行政等工作岗位做多方面努力。总之,要积极择业、灵活就业。
“总是播种,常常期待,有时收获”
在学术的浩渺星空中,研究生们恰似执着的星辰探索者,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程。每一次的探索,每一回的思考,每一步的前行,都如同星辰在宇宙中划过的轨迹,虽未必都能瞬间璀璨夺目,但却镌刻下了努力与坚持的印记。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研究生而言,这便是在学术探索的漫长道路上,无论结果如何,都珍视过程,在过程中成长、蜕变。此即谓“总是播种,常常期待,有时收获”。
文字:郝晶晶
图片:肖 望
编辑:黄雨阳
初审:韩梦龙
复审:龙凤翔
终审:马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