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之后,我已看到了一些城市的结局!

财富   2025-02-02 14:55   广东  


源自:大胡子说房

机器人在春晚跳起了二人转,当国产大模型让硅谷巨头市值颤抖。

这个春节,14亿中国人集体目睹了一场技术奇点的降临。

但狂欢背后,一场更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

AI已经不再是实验室的玩具,开始真正落地并且影响现实世界。

回想下蒸汽机时代、电力技术、到互联网的爆发,任何一次技术G命,都会重构城市权力的版图。

当你在担忧是否被AI取代的时候,一场决定大家房产价值的无声战争早已打响。

1

任何一次技术G命,都会深刻的影响城市竞争的格局

大家可以回想下。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出现,提高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

这次技术革命之后,机器工业和服务业取代了传统手工业,大量的手工工人失业。

但一批城市因为工业效率提高迅速崛起,比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等,人口得到了数十倍的增长。

到了电气时代。

随着电气的广泛使用,传统重工业开始向更加高端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比如石油重工业和钢铁,以及新兴的电器设备和制造业。

像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都是因为汽车、钢铁产业的发展,在第二次技术G命后迅速崛起。

城市因为汽车和电梯等出现,变得更高更大,城市化继续深化,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

到了第三次技术G命,电子信息时代。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现代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传统工业城市开始走向衰落。

美国旧金山湾区、波士顿、德国慕尼黑等等都是这个时期崛起的代表,相反底特律这样的汽车城市反而开始走向失落。

信息化和网络化带来高度的集群,城市会变得更大更广,大城市和都市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吸引着更多人口的涌入。

总结过去3轮科技G命,大家都会发现什么?

每轮技术升级,都注定会有城市会失落,但城市会进一步得到扩大。

每次升级,都伴随着部分人群的失业,但也会诞生新的产业就业机会。

每次升级,都毫无疑问的会进一步的加深城市化进程。

大城市因为科技、效率和基建,会不断扩大,虹吸周边的人群。

而今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第四次技术G命是越来越近了

如果人工智能持续发展,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毫无疑问会再次跃升,这会再次改写城市竞争的底层逻辑。

新的逻辑之下,势必会有一批城市更加强大,也会有另外一批城市,难以跟上技术更新的节奏,人口、资金持续被虹吸继续落寞。

我们每个人都要迅速掌握到其中的趋势,然后将自己的资产对应到其中去。

大家可以想想,互联网风口之下,房价涨的最好的城市是不是就是深圳和杭州,涨的最多的板块,是不是互联网产业扎堆的地方。

这就是技术G命对城市的影响,现在新的技术G命已经在靠近。

大家都应该思考下,自己所在的城市在未来跟不跟得上趋势?这关系到我们的资产,还有没有继续上涨的潜力?

2

AI革命之下,所有城市都面临三重绞杀。

1、数据竞争

数据可以称为新时代的石油,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大模型,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对AI进行训练。

现在大家已经初步开始感受到数据的威力了,去年经济整体不行,但是平台经济却发展得非常好,核心就是因为数据。

现在大家生活都捆绑着网络,在互联网上娱乐、购物、工作等等,每个人都成为数据,也会成为平台的数据资产。

未来数据比拼的不仅是多,还是质量高,掌握高质量数据的企业,会拥有先天的产业优势。

现在掌握高质量数据的企业是哪些呢?

想也知道,基本汇聚在头部企业之中,比如腾讯、阿里、字节、拼多多等等,都掌握自己领域的核心数据。

而这些企业,大多汇聚在头部城市当中。根据工信部的数据,北京、上海、深圳三城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占全国近60%。

想也知道,这些城市未来有更大概率爆发出现象级的企业,重塑所有的产业,也会带来城市价值的进一步爆发。

2、人才虹吸

进入AI时代,比拼的不是人口数量,而是人才的质量。

就像这次为什么DeepSeek能让美国硅谷都产生振动?

因为他们能够用更低的成本,创造出OpenAI同等算法的效果。

在未来也是如此,顶级人才对算法、算力的改进,带来的社会商业价值是指数级的爆发效果。

所以,现在各大城市、企业都在疯抢优质人才,清北等名校海归人工智能人才,现在都在被疯抢。

最近,不就是传闻小米千万年薪挖了DeepSeek天才少女,这些人才才是未来几年楼市坚实的购买力。

而头部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虹吸能力是更强的。

根据7普数据显示,北京、上海两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即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占比分别为49.1%、38.7%,也就是北京市基本上2个人中就有1个受过高等教育。

从清北毕业生流动方向也能看出,北京、广东、上海是主要的流动方向

这种人才虹吸是比抢人大战残酷百倍的脑力收割,在未来的城市化竞争中,这是隐形的实力碾压。

3、产业重构

这些数据还有智力的碾压,最终都会体现到产业之上。

就像现在的低空经济,也将在未来重塑物流行业的逻辑,很可能将物流行业的成本再次大幅降低。

并且现在有个很明显的趋势

头部城市拥有更多的新兴企业和研发投入,而衰退型城市更多依赖于资源或者低端制造业,基本没有什么研发投入

深圳每年的研发投入占GDP的5.49%,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而很多城市研发占比不及GDP0.3%。

技术-产业-人口,将是未来城市正循环发展的基础。

简单来说,技术带来产业革新,更高效率的产业才能容纳更高收入的就业,才会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升级。

这三点综合下来,会带来的结果就是:

头部城市吃肉,特色城市喝汤,跟风城市淘汰的局面。

3

头部城市掌握更多的数据和人才的优势,也有更多的研发资金和政策支持。

这些优势会体现到产业升级的速度上来,带来更大的产值、更多的税收,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进而再次进行科技创新。

循环往复,大城市的领先优势还会更突出。

以目前火热的大模型企业为例,全国117个大模型企业,北京有52家,上海24家,广州9家,深圳8家,杭州7家,更多的城市1家都没有。

头部城市这种碾压优势下,其他城市丝毫机会都没有了吗?

我认为也不见得,还有一类城市可以跑出来,那就是特色城市

比如有自己产业优势的城市,苏州、义乌等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城市优势,与智能化相结合,未来也会错位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

比如贵阳,因为气候优势,以及政策给的低电价补贴,成功找到自己在大数据产业中的位置。

这些能够利用自己优势的城市,或许还能吃到些许产业升级的红利。

情况比较严峻的是跟风城市,或者说没有自己特色优势的城市,未来的处境或许会更加困难。

这些城市是我们格外需要小心的,因为这些城市可能也会有新兴产业概念的小镇或者新区。

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资金、特色和产业,能支撑地区的发展。

未来可能只会成为大城市的人才供给站,难以抵挡大城市的虹吸效应。

过去数次技术G命的经验都显示,科技G命会进一步地深化城市化进程

因为新的技术G命,离不开新基建的铺设,生产效率带来的行业升级,也会容纳和产生更多的新兴岗位和就业机会。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比拼,而是数据资源、产业控制与人才密度的终极对决。

作为普通人,这轮技术革命智力密集程度比以往都高,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无法从工作上参与到这轮产业升级之中。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做不成科技企业的员工,就做科技行业的股东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分享优质企业红利的方法就是股票,但是我们A股的尿性大家也是知道的。

在我们国家,真正分享一座城市红利方法的方式,还是买房

对于很多现在拿着房子,不知道该买还是该卖的人来说,你现在应该是思考的是,你买的房子或者准备买的房子,能不能分享到这波技术革命的红利。

能领跑未来世界科技的地方,房价是注定还有上涨的,现在的价格注定只是山腰

关键是你要搞清楚,你所在的城市是属于头部吃肉的城市?还是属于有产业特色的城市?还是属于尾部只能勉强跟风的城市?

你选择的版块,周边的科技密度高不高?属不属于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的重点区域?人才密度到底如何?

趁2025年,全国楼市还没有明显反弹的时候,大家真的要重新审视下自己的资产,尽快的进行置换和转移。

深圳粤海街道房价上涨和鹤岗3万1套房的现象,在未来不会结束,还会更加广泛的成为现实。

时代转向的时候,越早跟上趋势,未来就能拿到更好的结果。

我真的建议大家,趁2025年楼市还没有明显反弹,尽早将自己多余的房产和资金,转移到头部城市或者特色城市之中

源自:大胡子说房

推荐阅读





君鼎汇
原大公馆2013,资本市场知名老牌公众号,始创于2013年,以敏锐的专业触觉,捕捉资本市场脉搏。当资本才俊,在这里遇见社会精英,君鼎汇,影响决定财富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