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德宏专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摄
精彩内容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不仅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更是全国全省强边固防的先锋、沿边开放的前沿。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宏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锚定全州“三支柱一标杆”主攻方向,用好用活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果、实现新的飞跃。
接下来
跟小布一起看
德宏州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
↓↓↓
坚持特色兴农,充分发挥德宏优良的气候、土壤、水源条件,巩固提升大米、蔗糖、咖啡、坚果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冬季鲜食玉米、马铃薯、优质烟草、蚕桑、石斛等新兴特色产业,2023年,德宏第一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为22.9%,是名副其实的“压舱石”。
坚持大抓工业,以瑞丽沿边产业园建设为龙头,用好用活国家和省给予的政策措施,大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从原来的门可罗雀到现在的一房难求,呈现出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可喜局面。今年1-9月,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位列全省第二位,其中沿边产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86%。
坚持彰文兴旅,全力打造“生态绿色、美食德宏、边境旅游”三张牌,持续擦亮“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金字招牌,今年1-9月,全州累计接待游客2820.11万人次、增长22.68%;旅游总花费329.92亿元、增长29.84%,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坚持产业引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23年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8%,工业投资增长39.0%,占比20.3%,民间投资增长26.5%,占比43.1%。
坚持开放兴边,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重要指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瑞丽沿边产业园区等国家级开放开发平台,有效发挥沿边开发开放先遣军、试验田的作用。
坚持为国试制度,大力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德宏开放精神,先后探索实践了“一颗印章管审批”、“先建后验”、边贸出口商品人民币结算退税、外籍人员一站式管理服务、边境地区涉外矛盾纠纷多元处理机制等一批经验做法,并在全省全国复制推广,为国家制定完善沿边开放战略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例。
大力发展口岸经济,积极推动口岸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进口商品落地加工,统筹发展批发零售、物流仓储、餐饮住宿等业态,推动边民互市更好惠及边民和村集体经济。
主动开展地方外交,持续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缅交流交往,在缅甸设立6个商务代表处,创办了全国唯一公开发行的缅文报《胞波》,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共接收各层级“留学生”1.5万余名,同时还打造了中缅智库高端论坛、中缅胞波狂欢节、“一马跑两国”等经贸、智库和文化体育交流品牌,中缅胞波情谊守正创新,全州对外开放的领域更广、质量更高、层次更深。
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美丽经济”,推动“美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砍树人变护林员、猎鸟人变鸟导游”的生态保护“石梯经验”“矿山变青山、矿场变景区”的生态修复“回贤模式”受到中央肯定。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达标提质,州府所在地芒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97%左右,国控和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全省最优,德宏创建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深入推进绿美德宏建设,创建了9个国家级、113个省级森林乡村,建成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地9个,森林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67.45%、40.46%。
不断加强生物生态安全保护,制定出台野生鸟类保护条例,全国1/2的鸟类和全省1/3的高等植物物种在德宏都有发现,“云南芒市芒杏河中缅灰叶猴公益保护地”和“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天行长臂猿社区保护地”这两个案例入围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潜力案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美丽德宏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州15242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景颇、阿昌、德昂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迈入全面小康,兑现了“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36元,同比增长8.1%,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含监测对象)实现动态清零,57个抵边村全部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坚持小州市办好教育,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高、减负更加普惠,基础教育质量跻身全省中上游水平;德宏冬训体育成为特色亮点,2023年有50多支国内自行车运动队奔赴德宏进行集训,德宏籍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体育比赛中屡创佳绩。
大力发展边疆卫生事业,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大幅提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开放床位数比2012年分别提高104.5%、199.2%和85.9%。
坚决兜牢民生底线,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城镇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保障持续扩面提标增效,“儿童主任”“老年食堂”等关爱“一老一小”经验做法成为全省典型案例,各族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现双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全面推进强边固防,坚决扛牢为国守边神圣使命,503.8公里边境线全面建成立体化防控体系,历史性构建物防技防人防“三防融合”的管边控边新格局,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德宏模式”在全国推广复制,跨境矛盾纠纷调解深受边民信赖,跨境违法犯罪大幅下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零死亡、零外溢”的优异成绩,交出为国守边的优异答卷。
创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完善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探索建立“傣汉双语调解室”“金孔雀调解室”等一批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基层法治品牌,“10联户”网格和“双积分”管理、网格群防避险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正在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建设,全州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千里边境更加安宁、边疆社会更加安定、各族人民更加安康。
发布会上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一起来看
近年来,德宏州立足资源禀赋,把握旅游发展新机遇,增强旅游产品新供给,着力打好生态绿色、美食德宏、边境旅游“三张牌”,持续唱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州内“一小时旅游圈”基本形成,芒市国际机场开通21条国内国际航线,平均每天起降航班不低于60架次。建成运营梁河南甸伴山温泉小镇、瑞丽古城等一批项目,芒市洲际酒店等高品质酒店项目稳步推进,芒市珠宝小镇游客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民宿申办“一站式”服务顺利开通,以芒市傣族古镇、芒晃村等为代表的民宿集群化发展雏形初现,接待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以来,全州新增接待床位1.5万张,为打造“旅居德宏”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景区景点标识标牌,完善停车、充电、餐饮、娱乐等服务配套设施,构建德宏旅游一张图。顺应形势打造本土民宿集群,优化旅游住宿环境,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高品质网红打卡点(旅拍地)20余个。推广景区门票网上预约制度,讲好景区景点“德宏故事”,完善旅行社退出机制,实施导游(讲解员)专业素养研培计划,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持续推进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百日行动”,营造安全、和谐旅游环境。
三是创新产品业态。依托珠宝玉石、红木家具等特色旅游品牌,组织举办国际珠宝玉石直播节、翡翠公盘等活动。大力发展温泉疗养、暖冬旅居等康养旅游。盈江犀鸟谷观鸟等生态旅游产品深受游客青睐,雪梨村观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8万人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950万余元。深挖德宏美食旅游资源,“美食德宏”成为德宏儿女乡愁的深情寄托和游客故地重游的心心念念。
四是聚力品牌建设。芒市孔雀湖度假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芒市傣族古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芒市回贤村、盈江雪梨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先后创建8个4A景区、13个3A景区。芒市勐焕金塔银塔、傣族古镇,瑞丽姐告国门、一寨两国等成为游客必打卡景点。芒市成为知名体育冬训基地,仅2023—2024年冬春季就有58支省外包括国家自行车队1200多人次到芒市冬训,“运动德宏”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是强化宣推引流。利用美食、生态、民族文化等高辨识度旅游元素,不断强化“德宏旅游”标签。首届小红书文旅发展大会授予德宏州“解压天花板”称号,成功组织近三年来首个旅游团队赴缅旅游,建立与福建泉州、上海青浦、云南丽江旅游合作和“江山宏大”区域合作等机制,构筑客源互送、资源互补、交流互助平台。成功举办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五个大家系列”德宏专场活动和目瑙纵歌节、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一马跑两国”、“格兰芬多”等文体赛事。
德宏州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区面积5840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2.3%,光热水土条件十分优越,雨量非常充沛,非常适合发展热区特色产业,享有“中国咖啡之乡”“中国冬季鲜食玉米之乡”“澳洲坚果之乡”等美誉,也是全国小粒咖啡、柠檬、坚果、香料烟的重要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蔗糖产业基地、优质稻米传统优势产区。为此,2023年州委、州政府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提出打造热区特色农业支柱的工作部署。
通过两年的努力,德宏州在特色兴农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现代热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雏形初显。重点围绕打造粮食、果蔬2个百亿级,蔗糖、坚果、蚕桑、咖啡4个五十亿级,烟草、茶叶、中药材3个十亿级农业产业,逐渐构建起“2+4+3”重点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排全省第一位。三季度,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1%、增幅排名全省第五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3%、增幅排名全省第四位。
二是科技成为热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动力。近年来,全州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水稻和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率分别达76.56%和61.75%,逐渐实现“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快速转换。开展水稻尤其是常规优质水稻育种方面的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强水稻新品种的外引内选的工作力度,加快选育“遮放贡米”品牌米替接性品种,聚焦玉米、马铃薯、咖啡、甘蔗等重点产业科技需求和薄弱环节,持续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种质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等技术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是现代热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明显。德宏结合热区特色、着眼长远,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增长动能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冬季+新鲜+无棚”德宏品牌。今年,全州完成冬农开发总面积114.5万亩,总产值预计达到50亿元,支撑起农民收入30%以上。今年,鲜食玉米持续畅销,种植面积26万亩,产值预计达11.7亿元;冬春烟叶总产值8.24亿元,烟农户均收入51073.91元;冬春马铃薯种植面积30万亩,产值13亿元;水稻种植面积91.82万亩,预计产值16亿元。
未来,德宏将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和农民增收抓改革,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提升农产品及附属产品转化率,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推动农业“第一车间”“加工车间”和“销售渠道”联动发展。同时,把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关键一环,构建“政府全过程统筹服务、国有平台参与设施建设、龙头企业主抓产销运营、村级组织整合土地等要素资源、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农户深度参与生产加工和收益稳增”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推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第一,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谋划储备了149个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331亿元。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引入社会投资人等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园区道路58.2公里、厂房104万平方米、宿舍等配套设施24万平方米,在建的标准厂房和配套设施40.48万平方米。同时,园区还配备了幼儿园、警务室、医务室、商超等配套服务设施,园区的承载能力持续提升,一年来,在园区务工人员从210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2.55万人。
第二,精准招商取得了新的成效,大批优质企业在园区快速落地。一年来,积极主动与目标企业对接、洽谈,特别是东部地区有产业转移意向的企业,促成了近400家企业到园区考察,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4个、协议资金360.45亿元,签约企业已落地83家,投产62家,引进了标志性、引领性、龙头性企业19家。同时,借助头部民营企业之力,招引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湖北等地的纺织服装、通信电子龙头企业到园区开发建设“园中园”,实现了园区从建设到招商运营全流程的市场化,目前已招引了8个“园中园”项目,建成后标准厂房和配套设施的面积将达到235万平方米,可容纳100多家企业、至少7万人在园区工作。
第三,“纺织服装、通信电子、装备制造、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集群发展态势。一年多来,园区纺织服装企业从2家发展到87家,形成西服、衬衫、羽绒服、休闲服、内衣、袜帽等多品类服饰加速聚集的发展态势;通信电子企业从3家发展到14家,形成了音响、液晶显示模组、光纤通信终端等产品全产业链落地生产;装备制造企业从2家发展到7家,产品从单一的燃油摩托车制造向新能源摩托车、电化学储能设备以及五金机电等领域扩展;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企业从9家发展到30家,实现了农产品、中药材、矿产等进口产品落地加工。
第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项目全周期服务,采取领导干部挂钩项目、当面见企业、“政银企”圆桌会等措施,有效服务园区项目建设、生产运营,累计召开市级服务企业见面会43期,服务企业359家次,解决问题840个;用好用活云南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惠企政策,目前已有792家次企业受益,平台累计放款10.78亿元。
从数据指标上来看,今年1—9月份,园区新增注册企业318家,实现“四上”企业(规上工业企业17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家、限上批零住餐企业20家)营业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44.5%;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收都实现了倍增,园区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生命线,是最好的招商名片,德宏州在打造营商环境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高效统筹”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始终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头号工程”来抓,成立了州委书记、州长任双主任的德宏州投资促进工作委员会,全面统筹全州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企业服务工作。同时,还组建了8个全产业链招商引资专班,在上海、广州、泉州等7个城市设立了驻外招商联络办,建立起“州级重点产业全产业链招商专班+驻外招商机构+县(市)招商小分队+州级招商大使”的联动机制,构建了“点、线、面、网”相结合的立体式招商新格局。特别是州委、州政府“一把手”率先垂范,常态化开展“当面见企业”活动,通过“坐诊接诉”的方式,面对面听取企业的意见和诉求,为企业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二是创新机制举措,“精准施策”优化营商环境。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出台了《招商引资项目州级领导直通服务制度》《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推进办法》《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等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建立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工作制度,压实项目建设单位、业主单位、要素保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属地政府等“五方责任”,全面提高项目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效率,提供“签约—落地—投产—达效”的全过程全链条服务,为重大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打造“快车道”。
三是提升服务效能,“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开通了德宏州招商引资服务热线,并通过云南省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让企业家在德宏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外,根据全州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还成立了纺织服装产业护航(发展)专班,确保重点产业项目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支持和推进。同时,严格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严格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有效助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全州投促系统共走访企业413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反映问题125件。
德宏州坚持把推动就近就地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千方百计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着力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搭建就业平台。截至今年10月底,就地就近就业成效显著,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万人,其中州内转移就业28.8万人。工作中,主要采取“六个一批”助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一是劳务合作社组织就业一批。全州成立8家劳务专业合作社,帮助就业2016人,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是建设“幸福里”社区就业一批。积极打造“遮放镇贡米之乡”和“西山乡景颇山”幸福里社区;共组织辖区务工者3.9万余人次到蓝莓基地务工。
三是建设零工市场就业一批。结合县域人力资源特点,全州规范建设管理零工市场,目前,全州共建成4个零工市场,其中“德宏州芒市零工市场”已经被认定为省级零工市场;累计向企业、个体工商户派送务工人员达到4268名。
四是用好帮扶车间上岗一批。在脱贫攻坚期间,建立了很多帮扶车间,进一步盘活用好扶贫车间,积极引进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落地投产。截至10月底,全州24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超过4700人。
五是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一批。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业可创”的劳动力开发公益性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六是“家门口”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结合产业发展,紧扣群众的务工需要,努力推动普通劳动力向技能型劳动力转变。截至10月底,全州共组织开展技能培训3.6459万人次,通过技能提升,多维度全方位拓宽了劳动力就业渠道。
德宏州是中国沿边开放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德宏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省赋予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成效,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国家级开放平台作用日益凸显。瑞丽试验区完成十年改革发展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3%,与全国首批3个试验区相比,有6项指标(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口岸进出口总额、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速排名第一,4项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口岸进出口总额)绝对值排名第一;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完成134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44项,其中20项在云南省复制推广,1项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发展迅速,与东中部地区15个经开区和产业园区结对共建,纺织服装、通信电子等产业已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二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畹町口岸芒满通道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扩大开放。芒市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货运包机业务,客货吞吐量居全省机场前四。瑞丽智慧口岸完成升级改造。章凤口岸、盈江口岸升格和瑞丽口岸、滨江通道开放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双向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瑞丽—缅甸铁公联运班列。木曼铁路、章八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德宏州口岸综合流量长期居云南省第一位、全国沿边陆路口岸前列。2024年1-9月,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20.9万吨、货值60.2亿元,出入境人员392.8万人次、交通工具71.7万辆次,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2项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对外开放难中有进,积极发展贸易新业态。着力扩大大宗商品进口,快速完成章凤口岸3进1出口通道升级改造和粮豆进口资质获批,开通芒市国际机场航空货运包机业务。探索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模式,截至2024年9月,全州边民备案人数、互助组备案、个体工商户注册,分别比2023年底增长100.1%、22.6%、157.8%。支持全州172户外贸企业利用“单一窗口”开展异地报关海关业务,外贸进出口总额全省排名第二,对缅贸易额长期占滇缅贸易额的70%以上、占中缅贸易额的30%,是云南省对缅贸易额最大的州市。
四是中缅人文交流窗口影响力不断提升。创办中国第一份有独立刊号、公开发行的缅文报《胞波》,在边境一线我方口岸设立一批国门书社,在缅甸曼德勒、仰光设立胞波书社。在边境县市实施“国门学校”项目,每年接收3000多名外国籍学生在德宏各级各类学校就读。成功与缅甸轮流举办多届中缅胞波狂欢节、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创新举办“一马跑两国”国际马拉松、中缅智库高端论坛、中缅“两国双城”自行车赛、中缅青年友好会见活动等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五是对缅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与缅甸商务部、农牧灌溉部、旅游部等多个部委及掸邦等毗邻地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和诸多合作机制,形成跨境农业、跨境旅游、跨境劳务合作、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等10多项合作共识。在缅甸内比都、仰光、曼德勒、密支那、腊戌、八莫设立6个驻外商务代表处。组建德宏州中缅关系研究所,成立德宏州缅甸事务专家咨询会。创新开展中缅视频会晤、国门会晤,形成立体式、广覆盖的对缅合作机制。
下一步,德宏州将聚焦口岸经济,聚力开放兴边,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一是高质量推进沿边产业园区建设,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二是全方位深化对缅合作,持续推动人文友好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三是聚焦全产业链招商,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助企惠企政策措施精准落地。四是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推动全州口岸现代化、智慧化建设。五是推进姐告转型升级,着力打造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的战略支点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
一是全面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将加快整合设置瑞丽沿边产业园区管理机构,优化“区政合一”“管委会+公司+N”等管理运营模式,建立园区各片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园区管理创新突破、精简高效。
二是持续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力争明年底前新增厂房及配套设施150万平方米;不断完善园区的生产生活和商业配套服务设施,加快产城融合,进一步提高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三是加快产业聚集达产达效。围绕园区四大主导产业,实施“招大引强”和延链补链行动,逐步拓宽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能级、提高产业价值、推动产业进一步聚集,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引领、链条完善的产业集群。同时,推动央地协作、东西部协作取得实效,确保每年落地10家以上标志性引领性龙头性企业。
四是持续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和全周期服务,确保已落地项目达产达效、已签约项目实质开工性建设、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坚持对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强化要素保障和个性化服务,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德宏州民族美食、东南亚小吃众多,食材新鲜生态,形成了“酸甜苦辣鲜”的独具特色的美食品牌。
德宏从开展美食评选活动入手,从2023年开始,持续推进“满天星”年度星级评选活动,积极创建“德宏最好吃系列”特色美食品牌和“德宏小吃”品牌,在每个县(市、区)推出2-3个特色宴席和5-10个特色美食,认定一批特色餐饮老字号并授牌。
加快美食集聚区创建,引导每个县(市、区)打造1条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美食街区,目前芒市新玩厂街区、傣族古镇、芒晃村,瑞丽团结大沟,陇川麓宛天街,盈江盈湖公园等均成为了网红美食街。
提升优化餐饮环境,加大“互联网+明厨亮灶”工作力度,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各项制度,对餐饮服务单位生产经营风险等级实施动态管理。紧盯主干道旁、小区门口、大型商圈周边、公共停车场、景区等餐饮重点区域,着力解决餐饮环境不优等问题;持续优化推行企业开办“一窗通”服务,通过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等,提高审批效率,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打造“美食德宏”响亮名片。
近年来,德宏州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有力助推了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产业链生态逐步构建,“德宏制造”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德宏州紧扣省委“3815”发展战略目标,以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将2024年定位为“沿边产业全链条建设年”,全力推进全产业链发展,通过点对点“靶向”招商,全州各园区初步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并带动全州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特别是,在纺织服装产业招引上,成功引进了上海中昊、雅戈尔、凯喜雅等纺织服装头部企业落地德宏,全州纺织服装企业从年初的16家大幅提升至现在的100余家,1-9月实现了工业总产值6.62亿元,同比增长160.5%,工业增加值达到2.07亿元,增长171.3%,基本形成从种桑、养蚕、缫丝、印染、拉链、成衣加工的产业链布局,有力打造了纺织服装“德宏制造”的品牌。
二是政务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德宏速度”新名片活力进一步激发。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德宏特别注重提高政务服务效率。通过流程再造和数字化转型,成功将规划许可审批时间缩短至5个工作日,企业开办和施工许可审批更是实现了“一日办结”的突破,极大地缩短了企业从注册到投产的周期,促进了市场经营主体的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10月,全州实有经营主体212525户,同比增长17.63%,较2023年底净增27859户。此外,还创造了多个“德宏速度”的奇迹,从江苏业勤服饰在2019年用100天实现落地投产,到今年湖北浩宇制衣、中山川行内衣分别用56天、45天实现落地投产,这都是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流程的生动体现。
三是招商瓶颈问题有效破解,“德宏发展”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把企业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在国家、省直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一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边加快全州各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用地、用工、用能及医疗、教育、文体等服务保障水平。同时,面对企业投资热潮带来的“企业满园”“项目满园”“一房难求”的情况,及时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园区综合开发,先后引入晋江仁和纺织科技园、凤栖纺织印染园、中缅食品加工产业园等12个“园中园”建设项目,协议总投资达66.78亿元,建成后将新增厂房193.87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了园区承载力,有效保障了扩产扩能企业对标准化厂房的需求。
整合自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孙浩 郭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