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一:转发此文章至朋友圈
步骤二:截图发至公众号领取视频课程
1、组织运作的改变
以项目为辅的弱矩阵向以项目为主的强矩阵转变。
在功能型组织里,对项目的授权很少,项目型组织是高度授权的,资源的获取完全授权,预算管理由功能经理变为项目经理,因为功能经理只负责资源的匹配和监控。项目经理不仅是全职的,而且在事、财、人方面获得全部授权。在华为,项目组织是严格控制兼职的,因为兼职是做不好项目的。这是理念的转变。
2、机关向大平台转变
大平台是什么?
在华为,大平台就是大资源、大能力、大方向,机关要聚焦战略和方向。
华为请IBM做BLM 模型,其中包括战略规划、战略执行,两者都有一套方法和程序。在整个过程中,一把手全力参与,从制定战略到战略执行,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是难以做到的。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制定战略时是否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执行战略时是否以奋斗者为本。
机会来了,要不要去做?战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我们做过去的市场和产品,那就不需要做战略;只有新的机会出现时,想要抓住这个机会,才需要做战略。
华为不做五年规划,而是每年做滚动战略。从四月份做到十月份,每年都做3-5年的战略分析、定位和战略规划,分析长期目标是什么,阶段性里程碑是什么,业务模式是怎样的,用BLM模型做分析和定位,能看清楚的就看清楚,看不清楚的就要个大概。
从每年10月份开始做第二年的年度计划,研究怎么落地。第二年的4月份,又开始做3-5年的战略洞察和设想,10月份又开始做次年的年度计划。每年通过滚动计划不断锁定和清晰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对未来的认识能持续地准确定位,战略日益清晰和明确,只要看清楚市场和产品的接轨点,就可以切入产品,实现增值。
战略制定出来后,就要考虑年度工作怎么开展,人才如何保证,流程怎么理顺,海外市场如何开拓,如何建立海外的流程化组织,如此等等。流程的高效率运作主要靠组织的支撑。
华为早期都是中国员工,是尖刀连、尖刀排,现在招聘很多外籍员工,由价值观产生的文化冲突该如何处理,如何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如何提高战斗力等等都是华为非常关注的问题。
(3)文化,传承核心价值观,持续保持高绩效文化,确保公司基业长青。
(3)HR SSC是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专业人士干专业的事,给业务提供各种支撑。
另外,以华为的经验,建IT系统一定要舍得投钱,华为每年在IT建设上的投入是销售收入的2%左右,一年投入100多亿。如果不舍得投钱,不能快速运转,都靠手工,那么运作成本会非常高。
有了IT基础设施水平,就能快速地展示和传递业务信息。任总对IT建设,只有一个要求——把全球建成一个办公室,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时办公,能够在任何时候指挥调度,创造无障碍办公条件,把很多信息放在云端,手机就是一个总指挥台,随时可以发出指令。
华为还建设了知识云。以前让员工都来深圳培训,成本太高了,华为就先让大家在网上自学,有问题向专家在线求助。在网络上,华为用虚拟技术打造了很多设备操作体验的实习学习程序,让新员工学习和感受,让客户也去体验。为客户提供什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拿这些方案试给客户看,知识、能力都放到网上,案例也放在网上,客户能及时获取和全面了解。企业的平台部门要把这个能力建设起来。
3、机关向资源中心转变
华为有一个口号:积极迎接挑战,拥抱变化。
不同于西方的招人、用人、裁人那套做法,他们用不用人以业务需要来决定,有业务就用这些人,业务不做了,就会把人全部裁掉。在华为,不是这样的,业务不做了,但里面有优秀的人才,如果一并裁掉,过于粗暴和简单。在新的业务开展的情况下,这些人可能相关能力不够,就给他们训”“战”赋能,然后进行调配,循环流动,不断改变人才结构和员工的知识结构。在华为,任总虽然说,员工对企业忠诚是企业给的钱多了,但员工的忠诚度还是很高的,公司赋予员工所需要的能量,员工的知识结构有了更新,新业务就能顺利发展。
公司是商业机构,对员工是有期望的。华为更喜欢有能力又愿意干活的人,当然有能力的人撂挑子时,我们会反思,他不满意,说明管理有问题,出现了问题,不首先找员工的问题,先看主管的管理是不是存在问题,是不是简单粗暴,没有让员工激发出积极性。
华为针对能力的提升和平台的建设,训练了20多个战略预备队。
在华为大学,有各种解决方案的预备队叫做重装旅,对其要求是训战结合,战斗需要什么能力华为大学就训练什么能力,训练的技术和能力是从实战的角度来进行的,市场需要的场景、能力都按照实战的需要进行设置。一般情况下,战略预备队每年有两星期的封闭式训练,其间,把受训者拉到全球进行分批训练。
华为在培训方面特别舍得大投入,不仅把作战团队拉回来训练,每年还要对高管进行为期九天的培训,不仅学习任正非讲话,白天晚上地学,还要写心得体会,第二天继续。
在华为大学九天的培训都要收费,高管要停发半个月的工资,他们在华为大学参加培训,吃、住、行要自己掏钱,连学费和教材费都要自掏腰包。战略预备队两周内训战结合,跑步进来,跑步出去,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参加全球的抢占战略高地实战,打赢了就可以谈项目,打输了算空载一回,积累经验和教训。要反思为什么没打赢,算一算账,下次如何改进。
什么是华为“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团结就是力量”的另一种说法。华为喊出来的口号有很强的军事特色:不要怕失败,要有自我批判精神,从泥坑里爬出来的是英雄。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不要怕烧死,在火里历练一下,就得道成仙了,成英雄了。
4、机关平台授权+监控
二者要协调好,不能光授权不监控,也不能为了监控不授权,不能因为风险而不作为。后端平台往往把监控和风险放在第一位,如果这样做的话,企业就不要经营了。
任总举了个例子,他说:深圳在刮台风,台风来了,可能把水稻吹倒,但不能因为可能会来台风,就不种水稻。要做的是防护,台风来之前,做提前措施,让土壤保持干一些,水稻就不容易倒了,风过了以后,再想一些补救的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不能把风险和管控放在第一位,风险永远都会存在,重在防范和控制损失,风险监控是为了支撑业务的发展,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华为过去是“四加二决策”,立项决策、投标决策、签约决策、合同关闭决策,等等,决策流程很长,因为理念多,甚至还有借货决策、合同更改决策,哪一个决策点不通过,基本上事情就做不成了。
怎么办?现在,进行了整个流程的变革,简化评审界面,为“铁三角”提供更快速全面的一站式服务。变革的结果是“四加一决策”,只参与评审,不参与决策。谁承担KPI、谁在最前线谁决策。由一个综合评审小组把意见浓缩,进行决策:这个项目要不要做,怎么做。有了这样的流程,整个运作的效率就得到提升。
华为是五级决策模型。
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必须让一线决策,项目的大小不一样,可以由公司CEO任组长,进行集体决策;也可以以片区、地区总裁为组长进行决策;或由代表处的代表进行组长决策;根据项目的重要性与金额大小、商务条款的情况,可由高层主管来决策。总的原则是让决策的层级前移,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指挥战斗,决策者与指标承担者合一。
决策升级的标准是什么?可以参考这么几个点:合同的金额、合同赢利的情况、合同现金流的情况、合同授信的额度和相关商法等。把这些维度的各种因素都分成了不同的清晰的等级,据此来判断这个项目该由哪个层次的团队来决策。
华为建立的这些流程,界面很清晰,可以借此更好地理解和成就客户,流程让一线的反应速度更快,部门墙被打通了,节省了时间,对公司来说,满意度和效益提升了,成本降低了,这就是变革带来的成果。
变革不是让员工和领导的工作更舒服,而是让组织的效率更高,让公司更好地赢利、发展。同时,流程不仅仅关注过程,还关注结果,不是说有了流程就可以省心了,闭着眼睛照做,一定要看做出来的最终结果客户是否满意,是否创造了价值。流程和公司所有工作所服务的对象是客户,而不是上级。
以上从四个方面对后端大平台的项目型运作机制做了分析。整个目标确定了,组织整体战斗力的打造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怎么去支撑战略落地,支持“铁三角”的协同运作,团队的活力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
对于整体战斗力,这几个维度至关重要,一是流程与组织,二是干部与专业人才,绩效管理和激励体系如何把团队的工作氛围和战斗力进行提升,促成员工愿意做事情、愿意去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并乐于接受新的挑战,超出本职去做事情,从而打造出战斗力和执行力。
强烈推荐:
步骤一:转发此文章至朋友圈
步骤二:截图发至公众号领取视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