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照耀着封冻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儿,在辛集镇贠庄村,活灵活现的“毛驴”正欢乐地撒着欢儿,现场十分喜庆热闹。这正是县级第二批非遗项目--跑驴,其幽默滑稽的表演形式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在欢快的锣鼓声中,“跑驴”表演者用风趣滑稽的舞姿引得观众发出阵阵笑声。几头“毛驴”还不时地互相打闹嬉戏,互相追逐推搡,为整个场面增添了无尽的欢乐和活力。说起这种表演形式,队长贠建华便打开了话匣。“我们贠庄在马颊河南边有好几百亩地是个放马场,大伙都在这放马,有这个典故传承了下来。那时候制作道具都是用竹丕、纸糊,大伙看着像驴,就说叫跑驴吧,就这样演变成跑驴了。”辛集镇贠庄跑驴表演队队长贠建华告诉记者。
2009年,“跑驴”表演被列为县级第二批非遗项目,表演将驴拟人化,生动传神、诙谐幽默,演出时演员将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做骑驴状,以腰为中心,下身用颤抖的小步蹭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我们这个跑驴就是还原当时放马的一个过程,我是拿鞭带领他们跑圈或者打滚,引导他们这些动作,他们有转圈的、欢快打斗的、打滚的。”辛集镇贠庄跑驴表演队演员程邦泽说道。
然而,虽然“跑驴”表演有许多年的历史,但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中断。“当时也是资金困难点、生活条件差点,后来通过外界的捐款以及县里的支持,购买了毛驴、花轿、花船、花盆、花杆这些设备,就开始排练起来了。”贠建华介绍说。
在县、乡两级和社会的帮助与扶持下,2017年,这支平均年龄50岁的队伍正式组建起来,慢慢地,一些大型活动和展演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开始是不会的,也是有老人慢慢指挥着,一开始没有花轿,就是光人学。老人传下来的咱就往下传,让下边的小孩也都知道,也算是一种传承了。”辛集镇贠庄跑驴表演队演员贠庆珍说道。
贠庄跑驴表演队中年龄最大的演员70多岁,但只要穿上服装,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力求完美,想必他们心里最清楚,只有真正将非遗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项传统艺术。
记者:王冉
编辑:江荣
责编:周长祥
审核:陈丹娜 苏玲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