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我国已有约7000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了解、认识、体验水稻生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并体验水稻生长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从小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素养。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积极准备,踊跃参与旱稻栽培的科技实践活动。
一、 认真组织 精心选种
同学们在玉溪市农科院校外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在科学组老师合力指导下,挑选适合玉溪当地种植的抗病、抗旱、抗逆性强、产量高、米质优的旱稻品种,在学校童耕园进行了科学试种实验。
二、童乐趣耕 科学管理
科技小组的同学们通过查阅水稻栽培相关资料,充分论证栽培方案之后,优选最佳方案,采用底部和四周打孔的泡沫箱代替田块,填上红壤土、有机肥,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于2024年3月5日适时安排播种,并撰写观察日记,记录旱稻成长过程。
旱稻的生长经历了萌芽期、生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同学们全程经历了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和每周温湿度监测等精心的实践管理活动。看到旱稻苗的茁壮生长,增强同学们劳动实践的信心,提高了长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过近6个月的生长,旱稻开花、结果,种子逐渐成熟。
三、春华秋实 收获喜悦
时间转眼来到了金秋十月,旱稻已经成熟,同学们再次查阅资料,了解旱稻收割的基本方法,并结合旱稻种植的实际情况,经过交流、讨论,最终确定收割的最佳方案。
1.分批次收割。
通过观察和比较旱稻的成熟度,采取先成熟先收割,后成熟后收割的方法,确保收割到的水稻都是成熟饱满的,为来年的播种选种打下了基础。
2.产量抽样称重。
旱稻收割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稻穗4株,进行种子的数数和称量,单株产量统计如下表:
3.种子收藏保存
为防止霉变和虫害,保证种子的生活力,同学们对旱稻种子采用自然通风和晾晒的方式,及时去除水分。种子储存选择干燥、通风好的地方,并选择标本瓶制作成种子标本,供下一步的研究和实验。
同学们于10月22日进行了最后一次旱稻收割,并感受到了旱稻种植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次长达近8个月的旱稻栽培科技实践活动,同学们收获满满,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思维得到极大提高,养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的好习惯,成功总结出以下旱稻栽培经验:
(一)栽培技术
1.水稻的种植过程:可以分为选种、播种、发芽、生长、成熟、收割等几个阶段。
选种:要挑选出饱满、有生活力、无病虫害的种子。
选地: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旱地进行种植。
施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为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
除草:及时进行除草,可以防止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
2.种子储存:种子储存时要选择干燥、通风好的地方,并定期检查,及时处理霉变或虫害等问题。
(二)分析成因
1.旱稻晚熟原因:旱稻比正常种植晚熟近一个半月,原因是学校童耕园光照时长不足。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根本,科学种植和管理,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2.旱稻成熟期不一致原因:种子播种没有经过催芽育苗处理,而是采用直接播种,出现种子发芽不一致是导致旱稻成熟期不一致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养成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水稻作为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青少年而言,养成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生活习惯是一项基本品质。
学生作品展示:
文稿:李朝东
图片:科学组老师提供
初审:张富
复审:普文鸿
终审:李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