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荣出书圆梦,有奖征集书名

文化   2024-10-13 01:44   菲律宾  

彩荣一直都有一个作家的梦想。

梦想着有生之年,出版一本纸质书,用墨香诠释一步步走来的点滴,每一页,这一生。

彩荣深深爱着写作,只是为了养家,为了养员工,为了手头的工作,为了心里的那份责任感,不得已将挚爱雪藏,只能通过间或的公众号里只言片语,纾解渴望而不可做的至爱。

多年以来,彩荣都是拼命的努力工作,如今,依然还是日夜操心菲律宾马尼拉这些公寓出租和出售的业务,这是自己的选择和责任。

然而,除了责任之外,彩荣内心真正的渴望,是畅快淋漓的,心无旁骛的专心写作。

这个根深蒂固的写作执念,和想去学校读书的梦想一样,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包围着我,潮思涌动,半宿难寐。

人间这趟翻山越岭,从西沟门翻到了马尼拉,如今,又要开始美利坚的征程,不管接下来是崇山峻岭还是星辰大海,我都想为我自己活一回。



本人郭彩荣,文革末期出生于原辽宁省昭乌达盟现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十一岁时,由于我是女孩,我们家非常严重的重男轻女,导致我被迫辍学,回家务农种地,农闲时,挖药材、捡蘑菇,晒干了卖钱,我就计划着,凭借着自己起早贪黑的去山里挖药材攒钱,等我攒够了学费,就继续回去学校念书,再也不想体验那种哀求着伸手和父母要钱付学费而不得心情。

那个年代初中一年级,一个学期100块钱人民币就够了。我们家在我们村里并不穷,早已经是万元户,父母只是选择 了把全部的钱用来投资在我哥哥身上,供他念书,我和姐姐只能过早的给家里当劳动力来使唤。

在我挖药材积攒到62块钱的时候,这笔钱被我的亲生妈妈拿着菜刀逼着我上交给家里。

如果我不把钱给她,她说她就用菜刀砍死我,幼年的我,在母亲拿着菜刀追赶我的情况下,我心碎绝望,当时害怕极了,为了保命,只好把翻过两座大山去赶集卖掉药材的62块钱就着泪水和汗水,颤颤巍巍递给了母亲!

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想逃离那个令我窒息的家。

在村里种地的几年间,我经历了在太阳暴晒下,手脚并用在沟坎上刨出来野生药材;在大山里捡蘑菇时,天气突变,在雨天奔跑,淌水过河套,差一点被大水冲走;摘松树塔时,惊动了蜂窝,被成群的马蜂追赶,盯得眼睛睁不开;割草时,遇见蛇,拼命地跑,跑到远处,吓得跪在地上,祷告蛇不要来咬我。

与失学抗争了三年,结果以我的失败告终,重返校园的梦想彻底破灭。

15岁时,我第一次出来打工,在辽宁盘锦插稻秧,同村人一起出来的有7个,因为我个子最小,又黑又瘦,她们不和我搭伙干活。

插稻秧需要俩人一组,倒大线,我一个人落单,自己咬着牙硬撑,同时倒插两条线,其中一条线是斜的,稍不注意,在插到两条线的交界处,就会顺着斜线插过去,插到垄头才会发现错了,要拔掉重新插。

对我一个新手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挑战随难,但总好过家的绝望,我不担心面对的挑战,只担心雇主不要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降低出错率。

这样的困难在三天后克服了,身体也在慢慢适应水里的生活,蚂蟥叮在手背上,不再大喊大叫,而是果断的,啪,一声打掉,过膝盖的水靴在淤泥里踏进拔出,腰,对头折弯在水里一整天,收工的时候已完全没有知觉。




夜里,躺下的时候,手,肿胀的不能弯曲,好在,雇主家的大米饭可劲吃,雇主在我们出门的时候悄悄给我塞了一根脆脆的水萝卜,她怜悯瘦小的我,这细小的举动,温暖了我初来打工那颗敏感的心。

在我家,我是最小的孩子,最受气的孩子,最被家里人嫌弃的孩子,也是家里人遗忘的孩子。家里好吃的永远都是给哥哥吃,

插稻秧是季节性的短工,结束后,我不想回到那个窒息的家,我去了砖瓦厂打工,一共在砖厂干了三年,砖厂的伙食非常糟糕,小米饭,用饭盒打回来,要拿到水龙头底下去冲涮,上面飘着一层虫子的尸体,多冲几遍,才能吃。

没有青菜,就着腌菜或者咸菜疙瘩下咽小米饭,砖厂的大师傅偶尔拌一点大葱,咸盐块子和冰糖块一样亮晶晶的,把人齁死。节日伙食,在平时的基础上会多一勺子豆腐汤。一勺子豆腐汤浇在又干又硬的小米干饭上,就喝过年一样幸福。

砖厂的活对于我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装窑,一块砖坯子没有干透的时候,约5-7斤,我俩手一拢,一次抱11块砖坯子,从架台上装到车上,一天一个人要搬3万多块砖坯子,手掌带着胶皮卡子,也磨的出血,结痂,然后是厚厚的茧子。

来这家砖厂没多久,因业务娴熟,成为小组长,统筹安排10名工友的活计。

小组分工,有在架台上装窑的,有在大窑里码窑的,有递砖坯子的,(从车上一手一块往高处扔,码窑师傅准确的接住,迅速一层直线一层斜线码好灯笼挂,留有透气的间隙)有开四轮车来回运输的司机,有烧窑的师傅。

那时候工资计件,我们小组通常是下班最早,工资挣得在厂子里最多。

有一天,雨后,道路泥泞,砖坯装好了一车,四轮车就在原地打转,寸步不挪,眼见车在泥坑里越陷越深。

性急的我,在车后面拼命的向上推,车屁股的排气管冲着我一个劲儿”嘭—嘭—“吐着黑烟,呛人的尾气扑面而来,我无法躲避,只能咬牙前推,眼看着车轮离大坑边缘越来越近,马上就可以离开泥沼。

但是不等我缓口气咳嗽一声,车轮子又倒回来了,如此反复很多次,司机和我都绝望了。

在泥坑里的我,筋疲力尽瘫坐在地上,仰望阴沉的天际。泥水和泪水混合在我的身上和脸上。

这个雨后的下午,多年后在我的脑海里依然不停回放,当时,我第一次认认真真思考日后的出路。

我在砖厂一干就是3年,熟悉从一粒土到一块成品砖的每个流程。

我勤劳能干,工友们,主任,厂长也都认可,勤劳并不能改变命运,能干也不能让自己有钱投资一家砖瓦厂。



青春易逝,难道要在这里面找一个对象,生个孩子在街边(敖汉旗周边有水浇地的农村,当时称为街边,敖汉旗新惠镇成为街里),通过出嫁自己,完成从山沟到街边的跳跃,就认命委身于这片土地么?

当每次问我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听见了内心清楚地回答:不。

这是我最美好的青春年龄,多少同我一样大小的孩子坐在教室里面读书,我15岁到18岁的黄金年龄,每天把汗水滴在一块块砖坯子上,就算我练出来了一只空手可以夹住5块红砖,可这样的本事,除了和工友们显摆一下,还有什么用?

那三年,我的工资加一起有差不多一万块钱,那时,挣的钱,自己手里头就留下一个路费,其余全部交给家里父母。



砖厂是压工资的,在反复思考之后,我放弃了两个月的工资,94年6月20日,我离开了砖厂,在蒙蒙细雨中来到了赤峰,找到了一份在陶瓷厂的工作,半年后,陶瓷厂倒闭。

这个时候,特别难,提着行李没有去处,吃住是最大的问题,看到大街上的饭店招聘服务员,想去,又不敢去。

进店里问了一下,管吃住,一个月120元工资,一天工作17个小时,一天工资4块钱,没有休息日,一个月工作30天。

早上五点到饭店开始干活,晚上10点以后关店。想去的理由,好歹是管吃住,虽然工资低了些,我在砖厂打工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拿到300多人民币。

不想去的理由,老家村子的人们都说去了饭店女孩子特别容易学坏,我很害怕那些传言是真的。

陶瓷厂的宿舍不让住了,咬咬牙,扛起行李,走进了赤峰市火花路一家抻面馆打杂,每天,四点半起床,洗涮后从宿舍走到饭店五点,第一件事是扒灶灰,灰头土脸是经常的事情。然后烧满满一大锅开水,煮上500个鸡蛋,煮好了的鸡蛋扒皮,放酱油里腌渍着。



那时候赤峰抻面市场竞争比较厉害,我所在的饭馆,搞促销,每一碗面都送一个鸡蛋,以吸引食客。扒鸡蛋这活计就落到了我头上,当时我扒鸡蛋的速度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手一个,一搓一转,完整出壳,一秒钟可以扒俩鸡蛋。

争分夺秒扒完鸡蛋,再烧一大锅水,里面煮着牛骨头,牛肉,调汤用。

然后是摘香菜,接下来是准备凉菜,用小锅烧开水烫芹菜,凉拌芹菜花生米,芹菜腐竹,再重新烧一锅开水烫土豆丝,炝拌土豆丝,土豆丝前一天晚上切成细细的丝,细到一根火柴破为三瓣的标准,切一大盆,用凉水泡着待用,凉拌海带丝,凉拌豆片丝,凉拌牛心菜等。

待这一切工作全部就绪,天一放亮,六点钟准时卸掉门板开始卖面。

拉面师傅只管一碗一碗下面,师傅一分钟可以拉七碗面,面对热气熏腾的大锅,我不仅要准确无误的分辨出来哪一碗是最先下锅的,

还要掌握时间,看面的颜色知道哪一碗煮好了,眼疾手快的将其捞出来,浇上汤,撒上牛肉末和香菜,再放进去一颗酱过的鸡蛋,再喊一嗓子要不要辣椒,顾客说要,就放上一勺辣椒油。



这一系列动作要在瞬间依次完成,考验的是脑眼手嘴协调,要是面捞错了,辣椒放错了,就只能自己吃这碗错面,或者从工资里扣钱。

一早晨500碗面卖出去,我要重复500次完成这些工作,还要搭照着不间断填煤加汤加水,保持锅里的肉汤和面汤一直是开着的。

同时还得用余光扫着碗垛,空碗不够的时候要帮着去洗碗。

饭馆里师傅负责和面拉面,服务员负责给客人点餐装小菜拿啤酒倒茶水收拾桌子洗碗,老板负责开票进料收款。

抻面作为快餐,最要紧的就是早餐,等早晨的一批客人散去,轮到我们吃饭已经是十点钟。

忙一上午已经前心贴后背,风卷残云扒完面条后,匆匆喝过两口汤,就又要准备中午饭口需要的各种原材料。

中午通常会有客人喝点酒霸着桌子不走,晚上也是如此,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陪客人耗着,瞪眼瞅着墙上的石英钟一分一秒的缓慢挪动。

客人散去,饭馆打烊,要准备第二天的所有凉拌菜原料,把五百个鸡蛋洗干净,各种菜洗干净切好,然后打扫卫生,洗工作服,灶子里压好煤,锅里换上新鲜的水。

忙完这一切,抻面馆一天的工作方算结束,上门板,回到宿舍睡觉时候通常是十点半了。

这是我在抻面馆打工的一天,在闷热的小厨房里不断的忙碌,冬天还好,炎炎夏日,不透气的厨房里,浑身的衣物一会儿便湿透,热气伴随着热汗,豆大的汗珠不时滚滚而下。

就算这一天仅有的4元钱工资,我却基本都花在呼和浩特念大学的哥哥身上。因为在饭馆打工,管吃住,基本温饱之后没有别的开销。

有一天,老板娘的女儿不好好写作业,她训孩子时候,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啥出息也没有,就和你郭阿姨一样,长大了只能来饭店当个打杂的。

我相信老板娘是无心的,但还是刺激到我了。

这比干苦活,累活,脏活,都难受。

那一晚上,我失眠了,我这一生,不是为了去饭店打杂而活的。

第二天我和老板娘说我不干了,我要出去准备自己开一个饭店。

当时一点积蓄也没有,为自己开饭店做准备,我去了一家大型中餐馆打工,这里的工资一个月260,早九点到晚九点,管吃住,住的集体宿舍是楼房。

这是我第一次住进楼房里,我去银行开设了储蓄账户,每个月存进去230元,一年后,合同期满,辞职,和另一个一起打工的女孩,积蓄加上借钱,凑了一万元,开了一家小饭店。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我从昔日的打工妹,成为了一家饭店的主人。

饭店的名字叫“正宗兰州抻面”,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热电厂附近。

饭店开业后不久,接连出现了几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第一件事,遇上地痞。

那天中午,店里来了两个男人,光头,纹身,他们点了店里面最贵的菜,“扒肉条、锅包肉”,及四碟凉菜,八瓶啤酒,吃喝了大约两个小时。

结账的时候,他俩说钱不够,先欠着,我知道这一欠,再也没有要回来的可能,便笑着说,这个锅包肉是我亲自下厨做的,味道怎么样?

他俩说做的不错,锅包坯子炸的火候正好,外焦里嫩蜡渣黄,我看对方言语间没有交恶,接着说钱不够没有关系,给一半就行了,小店新开不久,图个吉利,就当交个朋友,以后还请多多光顾。

他俩对忘了一下,把账结了,没有再难为我,后来到店里吃过几次面都是全额结账。

这俩人,是当地有名的地痞,我在面馆打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开店后最害怕这样的人上门来吃饭,偏偏是越怕啥越来啥。

第二件事,夜半惊魂。

当时我们饭店,白天营业,晚上住宿,打烊后就把桌子并到一起,铺上被褥睡觉。早晨起来把铺盖收到柜子里,把桌子展开,门板卸掉,开门卖面。

刚开业时,我和搭档小张一起住在店里,后来她谈了男朋友,就出去租房子了,店里面当时没有雇上服务员,我就一个人住在店里。

一次睡到半夜,听见门有声音,门外的插销被来回拉动,我被惊醒,吓的赶紧起身,摸黑摞起来三个凳子,堵在门口,悄悄地去厨房拎把菜刀过来。

万籁俱寂的午夜,一道咣啷作响地铁门,门外是心怀不轨的恶(色)魔,门内是战战兢兢以死相拼的我。

这不是小说,也不是电影里面的惊悚情节,而是上世纪末的路边饭店我的真实遭遇。




对方又一次的尝试拨弄门插,摇拽的铁门,将倚着的三个凳子晃倒了两个,凳子从高处跌下来,一阵乱响,我又急又怕。

当时没有手机,附近也并无人家可以求助。

不断晃动的门,哐啷哐啷的响声,恐惧将我一步一步逼入了绝境。

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蹑手蹑脚挪到房门近前,继续把凳子摞起来,堆在门口。攥着菜刀的手,开始冒汗,我做了两个深呼吸,让自己稳住,不至于发抖,一秒一秒的挨时间。

长久的沉寂后,晃动的店门恢复了平静,我睁着眼睛熬到天亮,平安无事。

从此之后,我的瞌睡特别轻,晚上稍有动静,便会条件反射般,敏捷起身应对,再次入睡难上加难。

第二天,我立即去外面租了房子,再也不敢一个人住在饭店里面。

那个年代,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孩创业太难了,我像野兽一样,时刻警惕着周边的环境和人,规避着可能存在的陷阱,提防着居心叵测的人算计我。

第三件事,客人尿遁。

我们的店没有卫生间, 因为这漏洞,就有人打了尿遁的主意。

一桌子10个人,点了很多菜和啤酒,吃得差不多了,一个一个的和我打招呼去厕所,开始我没有多想,啤酒喝多了,肯定要去撒尿,奇怪的是,走的人一个也没回来。

我觉得不对劲,拦住座位上最后起身即将离开的小伙子,单刀直入的问:今天的饭钱谁结账。对方说不是他,上班时间到了,他也要去厂子里 ……

我挽起袖子,扣住他的手腕,把他倒拽着拖到了杂物间,“哐当”一声反锁于内。

当时,他试图挣脱,和我撕扯了几下子,没有掰扯过我,那时候,我早晨起来用手和面一次和50斤(没有和面机),加之我经常颠勺炒菜,手腕上的力气蛮大。

然后我去商店用公用电话打110报警,几分钟以后,等来的不是警察,是饭桌上他的同伴们,他们并没有走远,看我扣留了这个兄弟,估计也是担心警察来,亦或我找到厂里去。

总之,结果就是他们态度很友好的和我谈交钱赎人,没问题,我开店就是赚个辛苦钱,开门做生意来这都是客,既然把饭钱给我了,放人,再没有别的话说。

这些经历,让刚刚二十出头的我,恐惧,害怕,每每解决了一个困难,就逼着自己突破一点点,成长一点点。

做老板后,才有了花钱买书的意识,舍不得钱买新书,旧书摊上五毛钱三本的过期读者和意林杂志,封面已旧损不堪,但我手捧着杂志,一页页翻阅,感觉是如获至宝。

那些铅字慢慢开启冰封的心智,让我听见自己内心的呐喊,对于重返学校读书的渴望,童年夭折的饥渴,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的执着。

3个月后,把本钱赚回来了,还清了当初借的外债,给家里寄回了好多钱。

就在这一年,我在报纸上认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我订了份《红山晚报》。当时报纸上一篇文章写得很有穿透力,文章后面附加了一条交友信息:“人要像一棵树一样好好地活下去”。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想也没想,就提笔给文章的作者写信。

时间不长,收到回信了。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笔友。每周一封信,在信里还原了最真实的自己。

做了老板,赚了钱,夜深时,心理还是不满足。当初的梦想是实现了,另一个念头又冒出来,渴望去读书,于是写信给笔友,告诉他自己的迷茫与困惑。他的回信很简洁:趁年轻去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就因为他这句话,我兑掉饭店,在赤峰四中对面租下一家书店,兼营音像制品。这一天是1998年10月12日。是我第一次选择用爱好来谋生。

开书店4年,不知不觉自己年龄已经很大。父母催促订婚。此时才意识到,自己也是女孩子,也的确该找个男朋友考虑结婚之类的事情。当时看了大量的爱情小说,坚信这世界上一定有爱情在等着自己,朋友们也帮忙介绍。




2001年的元宵节,因身体透健康原因,在医院度过。那一夜很冷、很漫长、很孤单,突然有了嫁人的冲动——不管谁,只要对我好,给我一个家,就嫁。

出院后,走马灯似的相亲,一圈下来,不能进入状态。

想来想去,觉得这些人不懂自己,这世界上只有笔友最懂自己。我找了一张像电脑桌那么大的纸给笔友写了封信,说出了心中的爱情、理想中的人就是他那样的,但是自己却不可以爱他,因为他比自己小7岁。他的回信依然和往常一样。

当他知道我想要和一不了解的陌生人结婚的时候,一反常态,在生日那天,他打来了长途电话,一打就是通宵。两人的感情自那一晚上开始变质,一连7个晚上,夜夜通宵电话,他总算说服了我,答应在我结婚前见一次面。

2001年4月28日,通信4年从没有见过面的我和他,第一次在赤峰火车站见面。爱情就这样在瞬间定格了……

我们一起到《红山晚报》社,找到当年刊发他文章的编辑,谭炳燕。谭没有祝福我们,而是说:你俩现在这样亲密,日后分手也不要太难过。

两人当天还去谭炳燕家吃了一顿饭,但是明显看出谭炳燕不支持我俩谈恋爱。双方的父母、朋友以及他的同学老师也统统反对,并且认为这都是我的错,因为他年龄小,犯错可以原谅,但是我不一样。




甜蜜的瞬间之后,我俩开始生活在周遭的质疑中。

原本我还真有很多顾忌,可经过这么一折腾,反倒静下心来,自己喜欢一个人并没有错,而他爱自己更没有错。

既然如此,为何要生活在这样的煎熬中呢。于是,我随他回到了家乡兰州。他办理了退学手续,两人开始在兰州共同生活。

我选择离开赤峰,给自己留下了一个终生的遗憾。二叔家的妹妹燕子,和我一起在书店生活了三年,我走之前把书店转给她打理,因为燕子熟悉店里的所有业务。

她有一个店,自己做小老板,总比她出去打工日子好过一点。

2002年大年初一,突然接到燕子失踪的电话,电话这头的我,宛如被拉进了地狱。他立刻去车站帮我买车票,我不断地给赤峰所有认识的朋友打电话问有没有燕子的消息。

我让赤峰的朋友帮忙报案,第二天坐火车从兰州赶回赤峰。两天两夜后,我在大年初四凌晨4点半回到赤峰,打车回到书店看了看。

我幻想着,也许是燕子想自己了,和我开玩笑,当我看见门上贴着封条的时候,我绝望了。

无处可去,暂时住在朋友家,四周包围着我的,都是拜年的话、团圆的气氛。只有我格格不入。天亮了,我去刑警队,配合刑警寻找各种可疑的线索……

我发疯似地找寻燕子几个月,从初春找到了盛夏,什么也没找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期间一直反思,一直自责,爱情对于自己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为爱情,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堂妹,痛不欲生……

继续留在赤峰,只为寻找燕子。

他为了分解我的痛苦,从兰州赶到赤峰陪伴。

时间一天天过去,燕子没有一点点消息。

2002年、2003年、2004年。整整三年,我没有离开过赤峰一步。期间,我俩在赤峰领了结婚证。

春节,婆婆希望我们回兰州过年。老人们盼望团圆,我俩结束了在赤峰的一切,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城,回到兰州。

2005年,我们俩来到呼和浩特。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距他的家乡兰州和我的家乡赤峰一样远。

7月28日,我创办的公益网站——找查发信息网正式开通。

做这个公益网站的初衷,主要是来源于妹妹燕子失踪对自己造成的打击,让自己感受到这世界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钱可以买到的。

燕子的意外,让自己看淡了很多,反思自己,而立之年,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

互联网的精神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我去好好经营这个网站,让它可以帮到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为别人提供方便。

我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下去,给每个登陆找查发信息网站的人带来一点点方便和帮助。也许有一天,我在帮助过的这些人中,所产生的影响力会帮我找到燕子。



网站,我运营了整整十年,每日PV 在十万以上,前三年,我每天做在线客服十六个小时。

那十年,我一直做公益,做义工,组织了上百场公益活动,环保、敬老、助学,帮多个白血病家庭筹款。

帮一位遭遇车祸的单身母亲筹集约20万的治疗费,中央电视CCTV曾经因为这件事来采访过我们夫妻,在央视12套道德与观察频道播出。

期间,组织过数十次内蒙古互联网行业大会。百度出资为我个人拍过一部微电影。

互联网十年的终点,2015年,办理了移民申请。

同年,出售了找查发网站,年底,收到移民申请被拒的结果。

山重水复苦闷时,我参与筹备了内蒙古爱心之家公益协会,协会成立后,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份我挚爱的公益事业中。 

2016年,协会除去常规的公益活动,托管了清水河两个特殊的孩子。

2016年5月28日,内蒙古爱心之家公益协会一行30多人驱车来到清水河县韭菜庄乡双台子村行政村兔窝自然村。

一孔窑洞里,我见到了孩子们,比我想象的还要安静,不哭不闹,不喊不叫,不说不笑,如不是眨动的眼皮透露出些许的生机,他俩仿佛比入定已久的老僧还看破红尘。

也许,在他俩的眼里,世间的孩子都是在一片空寂中成长,除了相互依靠的姐弟,生命中没有妈妈,爸爸也是现身寥寥。

与年龄不相称的安静,其后,隐藏着与同龄孩子迥异的经历。

 韭菜乡派出所所长姓付,也特意为此事来到现场,我将协会证照以及民政厅颁发的工作证递给他。

出于工作职责,一开始的他,流露出对协会谨慎的怀疑态度,待到证件资质一一核实过后,留下复印件,态度方有所改观。

取过协会的相关资质文件以及手续,一张张平摊开,和一脸惶恐的孩子的爷爷奶奶一一解释,用耐心化解老人的不安。

接下来,就是协会与村委会、孩子父亲,三方沟通签订托管手续。

姐弟俩,则在谨慎的试探中与义工王君开始尝试打破心间隔阂的坚冰,对于孩子们长期缺失的母爱,王君倾情给予,而孩子们则由最初的躲闪,逐步靠近,再至依偎在义工王君怀内,安然入睡。

下午,义工车队,接上孩子和他们的奶奶,从韭菜沟回到了呼和浩特,找好酒店,义工给两个孩子理发,洗漱,换上焕然一新的衣服。



第二天(5月29日),去医院体检,医院知道了两个孩子的故事,不仅全身体检费用打折,还给孩子们买了一堆好吃的,为孩子募捐了一台小洗衣机,方便幼儿园专门洗姐弟的衣服。

等体检结果的过程中,义工们带孩子去公园玩,小家伙们很快被公园里色彩斑斓的世界所吸引,四处奔跑,露出了天使般的笑容。

5月30日,协会得到体检结果,一切正常,可以顺利入园,尽管两个孩子依旧不说话,但是从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以及和小朋友们排队玩游戏,坐滑滑梯,已经能感觉到两个孩子在一点点贴近这个世界。

他们冰封的心在一点点被温暖,再给他们一些时间,一些小朋友的互动,希望总有一天,他们会成如你我的孩子一般,有稚嫩的童声,调皮的鬼脸,欢快的歌唱,美丽的梦想。

这是协会成立以来,第一次介入如此特殊的家庭,担负这样的责任,孩子的现状固然暂时有了着落,可是孩子的将来怎么办?

我陷入了沉思中,全托的费用是协会的会员募集,一个月三五千,一年四五万。

对于没有任何收入的民间机构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万一孩子们有个什么疾病,在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之外,协会恐怕难以承担如此的重责?

孩子的亲生爸妈,将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后,各自组建了新家,也都在新家里孕育了新的后代。

眼前的姐弟俩分别有同父异母和同母异父的手足,只是,这并不是生物学课堂上不同XY染色体的排列组合,而是现实中的老幼相依为命。

每一个成年人,做出举动,都有他(她)自己的初心和动机,都有他们自己的人生需要独立面对。

对于姐弟俩的父母,我不能去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协会之所以去帮孩子,是因为看孩子的语言障碍并非是器质性伤害,而是在逼仄的环境中,缺少语言功能的训练,缺少语言语境。



俩孩子不会说话,平时与爷爷奶奶相处,基本是爷爷奶奶说他俩听,沟通通过行为和眼神来完成。语言障碍,妨碍着孩子们未来的上学,工作,及正常融入社会。

基于此,协会联系幼儿园全托,发动会员四处筹款,我本人在同学群里把同学的微信钱包如榨汁般榨干。也只有在熟人面前,才敢如此放肆的劝捐。

至于孩子的亲生父母和继父继母。我们是帮助孩子的协会,不是道德审判的法官,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声讨他们不去承担抚养孩子反而扔给年迈父母的责任。

现在最重要的是抢时间,在孩子们年幼时给他们以关爱,训练孩子的语言功能,刺激孩子语言中枢的反应,帮助他们运用语言去和外界沟通,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最重要的,还有孜孜不倦、持续的爱。

这是当时我们亲身的经历,至今回想,心中翻腾依旧——呼市周边,沟壑深处,有太多太多的娘弃娃,留守儿童——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是沉默的大多数。 

在我2018年赴菲律宾之前,还在筹集姐弟俩2018年的费用,俩孩子全托费用3600元一个月。

这是我做公益,遇见的一大挑战,帮与不帮之间,非常纠结,我选择帮,就是单纯的一个希望,这俩孩子要学会说话。

事实证明,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她俩啥话都会说,这是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协会所承受的压力,现在看都值。

这是以协会的名义发起的特别助幼、助学活动。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感怀不已。

2014年,我们去灯笼素村做公益,我有个习惯,做过的事情,喜欢记录下来,发在网上。

这篇文章,引发远在青海的一位母亲的关注,她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了和林灯笼素村,发现了我写的文章,随即与我联系,中间通过几次电话,对方言语激动哽咽。

因为灯笼素村有过她的生活记忆,在这里,她生下了女儿,数年后,母亲抛下女儿返回她在青海的故乡,经过这么多年,心中念念不忘她的女儿,她的骨肉。

其后的时间里,她与我联系频繁,电话里,短信里,QQ里,她都在恳求我,让我帮她寻找女儿,

当时,我很矛盾,一方面,同情这个妈妈,想帮她,另一方面,意识到这件事的复杂性,先后两个家庭,两个老公,两个女儿,仓促介入,事情一旦失控,我就不是帮忙,反而是添乱了。

我当时给认识的律师,法官都打电话咨询过,他们都建议我,不要管这件事。

我想着我自己寻找堂妹多年无果的失落,明白找不到亲人的痛苦,踌躇再三,还是尝试着去帮这个妈妈,我想如果失散多年的母女团聚并接纳彼此,终究是一件好事。

 收到她发来的资料,通过和林格尔县司法所的所长刘浩帮助,几经周折联系到了女孩,我用短信和女孩联系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消除陌生感,和她做朋友,然后去看她,她和八十多岁的爷爷一起生活。

在没有见到爷孙俩的时候,我很担心,没娘陪伴的女孩会不会是一个问题少女?爷爷正直而善良。把她教育的很好。

 将这个好消息告知那位妈妈,电话那头的声音异常激动,哽咽的声音急促询问着有关女孩的一切,我将孩子电话告诉对方,让母女俩去续接中断十多年的亲情。

 这期间,相隔遥远时空的母女俩联系频频,我帮女孩找学校学一门技术,丽妍美容美发学校的王校长是我的老朋友,特别照顾免除了孩子的学费,结业之后,女孩打散工养活自己,同时照顾年迈的爷爷。

这期间,女孩的妈妈一次次联系当地的派出所为孩子上户口,因为一纸户口,便把少女困在了最美好的花季里,不能出门,无法求学,难觅工作。

计划里,妈妈心怀愧疚的想补偿女儿,供其读大学。

现实中,没妈的孩子,有谁为孩子仔细操心?

 2016年的9月,与妈妈在微信上聊,她扔过来一句:“我决定在国庆期间带着小女儿一起去看大女儿。”   

在收到车票的照片后,我立即更改了十一的家庭出游计划,预留出时间来迎接她,并且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提前预定好酒店,做好相应预案以应对各种意外突发情况。




10月2日早上6点钟,我开车去东站接她俩。

送到酒店,我给女孩打电话,电话关机,发短信,发微信,告诉她,她的妈妈和妹妹来看她了,她开机后回复我,让我带她妈妈和妹妹去她家里,她当时在上班,人民路手机店临促。要晚上六点才下班。

上午,女孩姑姑和爷爷轮番给我打电话,打了五六次电话,催我快快的把妈妈和妹妹送到他家里,那个急切,让我把煮了一半的可乐鸡翅关了火,赶紧开车送她俩过去,对着微信上发来的地址,找到她家所租住的单元,听见后面有呼喊声。回头望去,女孩的姑姑和爷爷连走连喊。

 老人过来,紧紧抓住了孩子妈妈的手,久久不放。仿佛生怕下一刻,一旦松开,眼前的活人又如同十几年前一般,在眼前消失。

 双目四望凝视无语,片刻后,老人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还是一声叹息“回来看看就好”。

 我的作用是促成这原来的一家人在分别了十七年之后,面对面坐在一起,孩子姑姑张罗包饺子,我因为家里还有俩孩子就告辞了。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又去了女孩家,等待她下班回家,孩子妈妈一边和我说话,一边眼光瞟向墙上的挂钟,大家都在紧张的期待,接下来母女会面,是一个如何的场景。

 在影视作品中,这种镜头大多会是三秒钟凝视,三秒钟大喊“对方名字或称呼”,一分钟抱头痛哭,我已将面巾纸准备妥,听到钥匙打开房门的声音,每一个人都禁不住停止了话语,将目光投向门口。

   “你们来了。”

“嗯。”

十七年来,重逢母女的第一句话,每个人都在听,每个人都在看,但是想象中的热烈场面并没有发生,妈妈激动的捧着女儿的脸端详,女儿触电般僵直了片刻,挣脱了妈妈,说:还没吃饭吧,我给做饭。

然后,女儿就去了厨房.....



去一趟灯笼素村,收获一段善缘,其间是否相助,也曾有过犹豫。但是心头的柔软,让我不能坐视有可能重逢的丝线在我手里断弃,与众多娘弃娃和弃娃娘的命运相比,她们是幸运的,相隔十七年的重逢,也让我相信柔软和爱是一种力量,虽不能让这个世界改变什么,但至少,会让这个世界更有希望。

这是2016年国庆节发生的事情。

我想念妹妹燕子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一点希望都没有,15年了,还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转而,想到,我不能放弃,不能绝望,因为她们母女的相认重聚给了我继续等待下去的勇气,只要我活着,燕子也活着,我们姐妹终会团聚吧!

这两件超出了常规公益的事情,对我来说,很虐心,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是一家公益协会的秘书长,在可做可不做之间,我选择了做,做的中间,遇到的难,一一去化解,所幸,结果都是好的。

移民被拒之后,是我人生的最低谷,算是鸡飞蛋打,钱也没了,网站也没了,做公益都是贴钱、帖时间、贴资源。

没有收入,我开始了自媒体写作之路,这是第二次用爱好来谋生,写过大青山收费站的连环车祸,连续写了三篇文章,文章秉承客观中立的原则,加上武川人民的不气馁,政府听取了民意,最后的结果,收费站拆除了。

还写过一篇,武川农村移民拆迁款的事,因为这事情,我被党委宣传部请去喝茶,做中间人和村民代表沟通,避免事件激烈极端化,结果,俩村子441万拆迁款,村民拿到手了。



再后来,老公远赴菲律宾,我一个人带着娃,不敢写民生类的文章了。

文章暂停,但是生活依旧要继续。

当年8月份开始,包手工水饺,赚钱养家,在10月23号,我帮青光眼女孩筹款,她原是呼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后来在北京市盲人学校学习按摩,义卖我的手工水饺,帮她筹款8000元,已经完成。

以前我一天包三百个,给她筹款之后,我一天包500个,最多的一天包800多个,包到凌晨2点多。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想把饺子做成一个品牌,一个项目,饺子,我是因为想念爱人,把相思包进去,卖饺子时候,才发现,那么多的人都喜欢吃饺子,因为太忙,或者不会包,吃不上,我的客户人群,主要大部分都是孩子的妈妈,一买就是几百个,买回去放在冰箱里。每天早晨给孩子煮一盘吃,孩子一上午都很精神,孕妇、老人、也很喜欢我的饺子。

无论做什么,我都在认真的做,希望给更多家庭带去瞬间的温馨。

念5年书,种5年地,打5年工,开1年饭店,7年书店,运营10年网站,写作两年。做义工1500小时,包饺子三个月。

这是2018年以前,在中国大陆的人生轨迹。

2018年9月6日,我们全家人移民到了菲律宾马尼拉。

从塞北草原,到南洋椰岛,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整个家庭的轨迹,发生了改变,从熟悉的地方拔起,在陌生的地方生根。

从跨越一座座城,到越过一片片海。

这中间,邂逅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将来,会在实体书里,娓娓道来。

本以为,菲律宾会是人生的后半生赛道全部,我要努力在这条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然而,2024年4月13日,收到了当年人生PLAN B的进展——美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发来的移民面谈通知邮件(P4)。


从收到通知开始,按照大使馆的种种要求折腾反复,直到2024年10月2日,我们收到了美国移民的签证。

下午我们开车跑去大使馆拿到签证和护照,晚上就坐飞机去了美国关岛登陆入境海关激活了绿卡。

目前,我们已经激活了社安卡,拿到了SSN号码。

移民申请的时候,一家四口,十年过后,大儿子却被判定超龄,只能先从关岛回菲,安顿一下因为超龄被拒的大儿子,过几天,我将再次登陆美国。

我内心极度煎熬,想到骨肉家人分离,催律师递交申诉材料,想着要美国夏洛特、洛杉矶、休斯顿,菲律宾马尼拉,中国兰州来回奔波,长时间飞机旅行的疲惫和倒时差的痛苦,真是心乱如麻。

但是,内心的火苗依然在燃烧,即有面对未来的无所畏惧,也有着非写不可的倔强。

这次,去了美国,我要为自己而活,谁也别拦我。

我不会再次妥协,也不会再次牺牲。结婚以前,我挣钱供养我哥哥读大学读研究生,结婚以后,老公和俩孩子的需求是排序在我前面的,现在,我不会再为任何人做嫁衣,我有权利实现我的梦想。

学,是一定要上的,正儿八经的去学校念书。那原本是我11岁到21岁就应该拥有的,现在已经迟到了40年,我可不想死的时候,委屈巴巴的说,这辈子没念大学是我的遗憾,我一定要在我活着时候去美国读个大学去,有了绿卡,听说有些大学也可以免费去读。

文章也是一定要写的,不再是零零碎碎的写,我要用一个月到俩月的时间完全沉浸进去写我想写,不在欲言又止,不在遮遮掩掩,不在把我的意思夹在字缝里面里面去表达,我已经忍了很多年。

我也会积极寻找出版社出书,实在找不到,我就自己买一个书号,自费出书,如果没人买我的书,我就免费送人,总之,这个事情已经到了非干不可得地步,我昨晚上在车上和家人这个事情,家人是不同意的,认为去了美国要安家先,要考驾照先,要买房先,要早早去鸡场旅行合同先,我说不影响,我是多线程模式,基本的事情也会处理,不耽误。

就在刚刚凌晨,我还服务了爱比邻急单客人,亲自开车跑去接待客人,安排客人停车后大堂登记办理入住,妥当之后,回来接着写。

我原意为家庭,为工作,付出我所有。我愿意在家人衣食无忧之后追逐我自己的梦想。

比起被别人理解,更重要的,是需要被看见。

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我想做的只有我自己。

人间这趟翻山越岭,不仅仅是为了挣扎出泥泞和深渊。

半场人生,跨越了三个国家,从地理的维度,到族群的差异,中间隔着多少沟沟坎坎?骏马面前无沟壑,怂人面前全是坎。

我,郭彩荣,一个只有念过小学五年级的农村女孩,从中国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中沟村西沟门小队,一步一步又一步勇敢的走到了美利坚合众国。

我想,这已经是可以给我自己一个交代了,所有的辛勤耕耘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是时候了,放缓工作的节奏,换一点时间,给我自己出版一本我可以触及、可以抚摸、可以枕在我耳畔的纸质书。

现在,就恳请我的读者及朋友们,帮我起一个书名吧。

谢谢一路陪伴而来的你们。请在评论留言区输入您起草的书名,一经采用,彩荣会奉上一万人民币作为奖励。说话算数,童叟无欺。

2024年10月13日,彩荣写于菲律宾马尼拉。

彩荣随笔:我在美国生活的内心冲突

乌龟切两半-鳖分开

美国移民签证EW3面签问答实录

十年磨一剑,美国绿卡梦实现

彩荣随笔:从西沟门到马尼拉,我用32年拿到了菲律宾绿卡

彩荣随笔:一碗拉面的回忆

彩荣随笔:砖厂那几年,我每天搬3万块砖……

郭彩荣
郭彩荣在美国,如实记录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