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农民正在地里干农活。村长突然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别干了,快回去,你家来了个大官!”没想到,他竟因此得知母亲的一个大秘密。
这个农民名叫朱海清,河北兴隆县人。
他从小就没见过父亲,“爹在哪儿”也成了他心中的一个谜。
直到1982年母亲去世前才告诉他,父亲名叫朱殿昆,是八路军的交通员,在执行任务途中,被鬼子开枪给打死了。
朱海清心中一震,他曾无数次在脑海中勾勒父亲的模样,猜想父亲的身份。
没想到,自己的父亲竟然是个大英雄!
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升上心头,他不由得挺直了腰杆。
现如今,母亲已经去世6年了,他不记得自家有什么当官的亲戚。
那么,这个大官会是谁呢?
带着疑问,朱海清扛起农具,大步朝着村口走去。
一进村,他便远远望见自家门口停着一辆小汽车,还围满了跑来看热闹的乡亲们。
到家后,他发现有个白发苍苍,干部模样的老人正坐在院子里。
他忍不住打量起这个老人来,同时,老人也正在打量着他。
朱海清把农具靠在墙角,搓了搓手,有点儿拘谨的问道:
“你是?”
老人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神情显得很激动,他紧紧盯着朱海清:
“你就是冰儿?”
朱海清听后一怔,心里的疑团更大了。
对方怎么会知道他的小名呢?要知道这个小名别说村里人,就连他自己也都快忘记了。
他抬起手,习惯性的揉了揉鼻子,点了点头。
“孩子,我是你李伯伯啊!我终于找到你们娘俩了。可惜,我还是晚来了一步,没能见到你母亲的最后一面。”
说到这里,老人掏出手绢,擦了擦眼角。
“李伯伯?”
朱海清皱着眉头,在大脑里快速搜寻着这个称呼。
突然,他眼前一亮,立马也激动了起来,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老人跟前,一脸惊喜的问道:
“你就是李运昌?李司令?”
得到老人的确认后,两人激动的拥抱在了一起。
“李伯伯,咱们进屋!”
走进屋里,李运昌一屁股就坐在了炕沿上,接过朱海清递过来的水,“咕咚咕咚”喝了两口。
“李伯伯,我娘在世时曾说过她给你们带过路,不过没细说,你能给我讲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
“说起来,你娘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啊!要是没有她,我们这300多人都会没了命!”
李运昌的思绪不禁飞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1943年的一天傍晚,时任冀东军分区司令员的李运昌,突然接到紧急报告。
日伪军已包围了村子,堵住了所有下山的路口!
听到这里,他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当下,军分区机关只有300多人,而敌方却有近7000人,敌众我寡,如果硬拼,就是拿鸡蛋碰石头。
要想突围,只能走大石憋砬(山名),可唯一认识路的交通员朱殿昆早被派去送鸡毛信了。
形势越来越危急,李运昌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这时,冰儿的母亲麻利嫂(名叫张翠屏),挺着大肚子找到他:
“李司令,我来给你们带路!”
“不行,太危险了!更何况你现在还怀着孕!”
“唉,别再婆婆妈妈的了,咱山里人身子骨硬,出不了事。
再说了,这条路除了我男人,也就只有我知道怎么走。快,跟我走吧!”
话音刚落,她转身就往外走去。
李运昌连忙让人集合好队伍,跟在她身后。
他们一路上跨谷爬坡,历经艰辛,终于站在了数十丈高光溜溜的大石憋砬峭壁前。
望着这险不可攀的峭壁,李运昌心里一沉。
看样子这次是真的突围不出去了!
“快,所有人都解下绑腿,接在一起!”
麻利嫂快速说道。
片刻,她拿着接好的绑腿走到峭壁前,不顾众人阻拦,沿着只有他们夫妻俩才知道的砬缝儿,慢慢爬了上去。
到了崖顶后,她把绑腿的一头拴在树上,抻了抻,这才把另一头抛下峭壁。
李运昌带着战士们抓着这条麻利嫂开辟的生命线,顺利翻越了这道鬼门关,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然而麻利嫂却动了胎气,在冰面上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冰儿”。
听到这里,朱海清早已泪流满面,他抹了一把眼泪,哽咽道:
“我娘去世前,曾叮嘱过我绝对不能去找李司令,给他添麻烦。”
李运昌听后,眼圈泛着红,轻轻拍了拍朱海清的手。
“你母亲,好人啊!”
“对了,李伯伯,我娘去世后,我在收拾她的遗物时,找到一个匣子,里面装着突围的路线图和约7000斤近百张的欠粮条。”
“欠粮条?刚解放时,政府不是发过布告,可以拿着欠条去换小米吗?你们咋没去换啊?”
“我娘不让,她说就算饿死,也不能麻烦政府!
李伯伯,这7000斤粮食的欠条又是怎么回事呢?我问娘,她也不说。”
“那些欠条都是当年的八路军和县区的人在你家吃饭后打下的。
孩子,把那张线路图和欠条都拿过来给我看看!”
“这……”
朱海清挠了挠头。
“我娘去世后,乡亲们说这肯是她生前最珍爱的两样东西,要不然也不会藏在匣子里这多年,所以,我就按他们说的,一把火给我娘带过去了!”
“唉,你这孩子!”
李运昌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喃喃自语道:
“麻利嫂啊,这么多年,真是难为你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