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代表着皇族荣耀的醇亲王府。儿子为此难以理解,大声的质问他“为什么?”然而他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就让儿子闭了嘴。
有人说载沣是清朝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王爷。
首先,他是捡漏王爵。
原本只是铁帽子王奕譞的第七子是庶子的他,按理来说是没办法继承王爵的。
然而二哥光绪即位,后来父亲和几个兄弟相继去世,年仅7岁的他顺理成章地成了铁帽子王。
其次,他受各方青睐。
成为王爵后,慈禧很看重他,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钦点他为使者去德国给公使夫人道歉。
原本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差使,弄不好两边都不讨好。但载沣却做得很棒,在德国他不卑不亢,受到了德国人极大的礼遇。
回国后,他更被慈禧嘉奖,之后让他进入军机处参与朝政,有意培养他为中枢重臣。
不久慈禧还把自己的养女嫁给他,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
后来光绪帝去世,慈禧把养女生的两岁的儿子接进了宫里,他就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傅仪,而他也因儿子即位,成为了权倾一时的摄政王。
再次,他懂激流勇退。
其实,早在出使德国期间,他就见识到了德国和清朝之间的差距,从那时起,他就立下了要带领大清朝走向辉煌的宏愿。
傅仪继位以后,身为摄政王的他,手握军政外交等大权,终于有时间实现当初的抱负了。
在他担任摄政王三年的时间里,他组建了皇族内阁,对清朝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他整顿官场,把一些碌碌无为的官员全部打回原籍;他规范宫廷,不准皇族人为非作歹,严禁太监私自出宫;他罢黜袁世凯,以袁世凯患足疾为由,把他打回了原籍;
他还设立了禁卫军,选拔一些人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他们成为高级的军事人才;他还任命自己为海陆军的监军,整顿军纪,进行军队大操,鼓舞士气……
然而,在当时的大清朝,很多事情要想很简单,要做实在是太难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虽有摄政王之名,但前有狼后有虎,在外有野心勃勃的袁世凯虎视眈眈,在内有闭关保守的裕隆太后扯后腿。
纵然他有天大的志气,但夹在两派的中间,时间越长,他越觉得自己力不从心了。
终于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预感大清朝马上要开始倒计时,于是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他公布了罪己诏,宣布解散皇族内阁,并且辞去了摄政王的职务。
从那以后,他安心地呆在醇亲王府,过起了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那年他28岁。
对于他的辞职,当时的很多人很不理解,有说他是无能王爷,也有说他是窝囊废,但孙中山说:载沣不问政治不参与复辟行动,是爱国者,这一点难得可贵。
接着到了1949年北平解放的时间,身在醇亲王府载沣不仅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同时也在适应着这个新的时代。
首先,在自己的家里,他废除了延续多年的请安制度,家里上下一律以“同志”相称。
其次,把以往的美味佳肴全部摒弃掉,和老百姓一样每日吃些粗茶淡饭。
到了1950年,因为物质短缺,载沣面临着生活的极大的困境。
王府因为常年失修,很多地方已经不能住人了,因此他不得不辞去了王府的一些仆人们。
还有因为没有收入来源,要养育8个儿女,纵然他变卖了无数的资产,生活仍然难以为继。
正在此时,他听说很多的政府机构因为没有地方办公,正在到处找办公场所。有的人觉得醇亲王府不错,曾经提过想要购买的想法。
为此他既为难又心动。
为难的是,醇亲王府从康熙帝时赐给明珠到现在历经几代,已经不是一座府邸那么简单了,它代表的是他难忘的童年记忆,还有坎坷的历史。
再说了,当时的他除了醇亲王府王府,已经一无所有了。
心动的是,清王朝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座府邸早已经不是原来的醇亲王府,只有出售给国家,这座王府才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
还有,卖了府邸可以拿一大部分钱,这样目前的困境就可以完美解决了。
因此,就在当年的10月,载沣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给了当时的国立高级工业学校。
而对于这90万斤小米,他也一分为二:一半用来改善目前的生活条件,一半分给了8个子女。
当他的儿子得知载沣已经把府邸出售的消息之后,十分的不理解,于是大声的质问他:“为什么?父亲,我们为什么要卖掉王府呢?”
载沣微微一笑回答道:“因为它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所以,载沣卖掉醇亲王府的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易,也是对过去的告别,是和旧时代的决裂,也是迈向新生活的开始。
毕竟:告别过去不是逃避,不是懦弱,是为了给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去迎接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