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华大学生物系成立于1926年,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展生物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然而,生物系的发展几经波折,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磨难、西南联大的重组以及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被并至其他院校。
“熬过了十年浩劫的严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经历了三十二年漫长的沉寂与空白,‘生命科学’这株幼小但却充满活力的花蕾,终于在1984 年的春夏之交,在人文荟萃、百花争妍的清华园重新出现并含苞欲放。”
为了纪念清华生物系恢复重建40周年,我们组织在校学生先后采访了当年参与重建工作的十几位老教师、早期入学的校友、见证生物系发展历程的多位资深教授以及在不同行业开拓发展的多位年轻校友。
“四十奕奕,生生不息”,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复系40周年人物访谈,回顾前辈创业的艰辛岁月,感悟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以及清华生物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精神,致敬开荒拓土的热血芳华!
生物系复系伊始,老师们来自“五湖四海”。首任系主任蒲慕明先生自己就是台湾新竹清华物理系的高材生,美国耶鲁大学生物系教授。赵南明老师是改革开放之初首批公派赴美学习的52位学者之一。生物系有来自工程物理、物理,化学化工系,及自动化等系的老师。还有多个老师来自其它院校,比如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刘祖同老师,北大生物化学专业的郑昌学老师,细胞生物学的蔡国平老师,以及神经生物学的谢佐平老师等等。回想起来,当时在蒲慕明先生、赵南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边向生物专业的老师同学学习,一边和“转行”过来的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摸索,是一段别有洞天,难得的经历。
那段时间和同学们一起生活学习的经历也是非常难忘。和我同届的研究生同学有十二个,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学校。我毕业于无线电系,来自清华的同学还有物理系的王竞,自动化系的涂强和化工系的赵炯、张红兵。有来自北大生物系的秦曦、赵晋川,北大无线电系的丁元华,科大生物系的温伟、沈林明、李长公和中山大学生物系的黄广武。生物系在复系初期,就有意把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和同学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布局。
生物系当时复系不久,在清华是个小系。每年级只有一个班30个左右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十几个左右,博士研究生屈指可数。人数不多,但不同专业之间、年级之间没有界限,有很多机会在一起交流,大家关系很密切,为生物系同学们的友谊和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是生研(8)7班的学生,我后来的创业伙伴、来自南开大学的廖国娟,就在比我高一级的生研(8)6班。生(8)5班的俞从容、邹晓明,生研(8)6班的甘文标,生(8)7班的文辰晖、卢斌峰,生(8)8班的王帆等生物系同学又先后来到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重逢美国纽约,再为哥大同窗。离开生物系多年,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同学们依旧相互关心,时有合作、互动。文辰晖同学管理的基金就曾参与投资GENEWIZ,得到不错的回报。
虽然离开清华已经多年,我和同学们一直关心关注母校的发展,大家深为今日清华生命科学的成就引以为傲。无论是在校内外,国内外的影响力,还是对清华国内、国际声誉都有很大的贡献。这样的进步和成就跟生物系很多优秀的传统息息相关,既有薪火相传,又有吐故纳新。
一是招贤纳士。复系的时候,蒲慕明先生和赵南明老师广纳贤才,吸引众多校内外,国外的优秀师资。赵老师还身体力行,亲自参与招收清华和校外的优秀学生,比如北大、科大,南开等等。这个传统延续至今,从蒲慕明先生、赵南明老师,到各个继任的系主任和院领导,无不不遗余力,引进众多优秀教师、学生,争取必需的科研资金。
▲2018年第一届赵南明-蒲慕明先生奖颁奖会
二是共克时艰。刚复系的时候,生物系的各种资源相当欠缺。我的课题需要用到核磁仪,清华没有。我的导师沈子威教授就联系到清华化工系校友华玉新负责的首钢研究院的核磁实验室,带着课题组的尹长城老师和我一起去做实验。虽然生物系资源有限,但师生齐心协力,创造条件,无米亦成炊,有很多难以忘怀的回忆。今天清华生命科学规模资源今非昔比,更是人才济济。施一公同学创办西湖大学,颜宁同学领衔建立深圳医学科学院,饶子和老师曾先后担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南开大学校长,李一诺同学创办一土教育和诺言社区,生物系师生回馈社会的事例比比皆是。
三是亦师亦友。蒲先生和赵老师希望生物系学生不要只局限于国内,还要到国际最高水平的实验室去学习。这个理念现今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改革开放的早期还是很有阻力和压力的。我去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的时候,蒲慕明老师刚好也从耶鲁大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做教授,有不少生物系的同学加入他的实验室读研究生或做博士后,如赵南明老师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郑强同学,还有现在清华医学院的鲁白教授。我和蒲先生不在同一个校区,但很幸运在哥大能继续有机会受教于蒲先生,得以聆听蒲先生授业解惑。生物系的师生情谊,始于清华,超越时空,受益终生。如今在北美的清华生命科学校友们每年都组织一次聚会活动。第一次聚会大约在1997年前后,由1982级的研究生钟毅校友发起,在他纽约长岛冷泉港附近的家里举行。我协助建立了聚会活动相应的组织架构,每次聚会由一个年级的同学负责承办,下个一年级的同学自动接棒,形成了一个自有生命力的例会。钟毅,甘文标,施一公,颜宁,时松海等等都曾作为讲员和大家交流。 蒲先生和赵老师更是一直关注,支持和参与。
今天的清华生命科学群体规模空前,有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药学院,及公共卫生管理学院等院系。清华生命科学群体坚持及发扬光大了生物系的优秀传统。蒲慕明-赵南明基金的建立就是一个体现。清华生命科学从生物系复系初期的筚路蓝缕,到今天的群星荟萃,成长于蒲先生和赵老师所建立的根基上。设立蒲赵基金的初衷就是为了纪念以蒲赵两位先生为代表的师生为生物系复系做出的贡献,为清华生命科学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蒲赵基金也为众多校友和朋友参与清华生命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机制,促进生物系的精神代代相传,清华生命科学不断进步。
我在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科研课题之外的一个重大人生课题是职场选择。选项要么是学术界,要么往工业界发展,再就是选择法律、金融,管理等非生命科学领域。创业并不是当然的选项,而我之所以选择创业,推手是我的妻子姚欢。她从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感受到市场对基因测序的需求,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认为以此创业是我最能发挥自己知识和潜能的途径。命名公司为GENEWIZ,选择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廖国娟同学为创业伙伴,也是姚欢的主意。她还拿出家中微薄的积蓄做为创业资本,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知识技术都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公司的创建工作中,是真正的幕后英雄。我也感到如果选择常规的职业生涯,会比较平稳有序,但启程伊始,就能够预见到未来的走向,或好或差,或平平庸庸。而创业这条路,几乎无径可循,充满不确定性,同时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记得当时我和廖国娟同学讲, 倘若我们创业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再进入职场而已。我自己无畏无惧地跨出了这关键一步。廖国娟同学也心有灵犀一点通,毫不犹豫,全力以赴。
就这样,我们于1999年创建了GENEWIZ金唯智。2018年GENEWIZ被并购,成为Azenta公司(纽约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ZTA,原Brooks Automation)的基因组服务主体。GENEWIZ从我和廖国娟同学两个人,成长为拥有上千名员工,分支遍布美国、中国,欧洲和日本的国际化公司。主体业务涵盖基因测序,基因合成,生物信息。既读基因,又写基因,参与和见证了基因组学的诞生和发展。对基因组学在基础研究、制药、诊断、食品、农林、能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科学、社会、人类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GENEWIZ团队中有很多清华同学,如秦曦,吴昕,葛毅,胡光辉,张雪峰,韩阳,陈业,王冬等等鼎力参与。
▲GENEWIZ管理团队。生物系校友有前排左一秦曦,左二孙中平;第二排左一葛毅 (生医校友),左五廖国娟;第三排左二吴昕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