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关唐摩崖情思
文/陈剑宁
从云南秀丽的盐津县城出发,沿着关河向南走出三十公里处,连绵起伏的群山骤然突兀拔起,万丈危崖,高入云霄,凌空迎面飞来,风云为之变色,气氛为之森然,山峰为之壮观,人心为之震憾。两座宏伟磅礴的巨崖对峙而立,绝壁如刀砍斧劈一般,高高崛立于众山之巅;汹涌澎湃的关河从两崖之中奔流咆哮而过,吼声如雷;两崖峭壁之间宽仅只几百米,站在河底抬头仰望,犹如两扇天然的巨大石门紧锁着江水,给人有“关河南来决石门,奔流到海不复回”之感。这里就是川南进入云南的咽喉要道,驰名中外的“入滇第一关”——豆沙关。石门关是豆沙关本名,因清代前期一彝族首领“窦勺”领兵在此据守过,故又叫“豆沙关”。矗立在关河之上,一对陡峭兀立、壁立千仞的巨大石岩,自河面笔直而立,高耸江岸,宛如一耸天石屏夹峙关河,远观俨然一巨大石门,故而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地将“豆沙关”称为“石门关”。两岸壁立千仞的石岩当地老百姓叫做关口岩,关口岩被奔腾而过的古朱提江(现称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关南面的巨崖叫石门山,垂直高度近一千多米。关北面的大山叫白崖山,高过石门山。远望石门山如一只下山猛虎的巨头,正雄视着关河的远方。沿着蜿蜒陡峭的悠悠几千载的“五尺古道”,攀沿而上,就可来到半山腰如虎颈之处,一座风浇露溶的古石碑亭就毅然跃入人的眼帘。这里就是关口枢纽处“关卡”。回首望去是美丽富饶的四川,抬头向前望就是气势磅礴的云南鸟蒙山!立于关卡处真叫人顿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感,山崖如一把利斧劈插江中。对面的石崖山隔河相望,壁崖辉映,在那万丈白璧之上有几千年前古僰人绯红的悬棺镶嵌于岩缝石隙之中,清晰可见,虽遭过数不清的风吹日晒,却完好如初。石灰岩层黑白相间溶蚀而成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天然壁画:有的像“犀牛饮水”、有的如“仙女下凡”、有的似“雄狮鸣涧”等等,莫不神态传神。壁缘的顶端有不可胜数的石钟乳、石笋,倒挂垂悬,青嫩欲滴,如一幅美妙无比的天然水墨画。崖顶峰云雾绕,苍松挺立、飞鸟徘徊。转身抬头仰望石门山顶,高不可攀。钢刀利刃般的山梁如虎脊刺进云霄,令人毛骨悚然。脚下是惟一可过的五尺古道路口,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石门关不仅地势如此险要之极,滇川咽喉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石门关矗立于此,关住了石门,就截断了南来北往之交通,将岁月和历史锁在了滇川之间。“截断豆沙关则与川境阻隔”。(雍正《朱批谕旨》五十六卷)除此,绝无去处。置身此地,心胸顿时无限开阔,情涌血旋,数千年往事展现于眼前。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开发西南夷派大将常頞在此凿通五尺道,从此打通了中原大地与云南边疆的联系;唐贞元10年9月(794年),唐王朝御史中丞袁滋受唐王遣使,经当时的戎州(今日四川的宜宾)到石门关,再经当时的朱提(今日云南的昭通),入堂狼(今日云南的东川一带),然后到达南诏(今日云南的大理),与南诏王皮罗阁孙异牟寻赠物友善和好。后异牟寻臣服唐王朝,受唐王朝册封,稳定了唐王朝南方的形势,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当年,袁滋一行出使南诏途经此地,面对石门关的雄关险景,直逼灵魂的险峻江山,永恒之天险,袁滋心动沧桑,没有了一切伤春悲秋之感、诗情画意的华丽、人生的浮华、功名利禄、世态情仇,一下子变得缥缈和虚幻,他感悟到什么是世上的永恒。于是,他胸有成竹地代大唐王朝严肃地在石门关关口处的悬崖绝壁上,五尺道关口处题下了最自然平实、深刻简练的永恒篇章——最直白简洁地记下了此次受命前行的目的:“大唐贞元十年九月二十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 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 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管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石记之袁滋题”——时间、地点、人物、目的、事由、经过仅一百二十余字,却实实在在系“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与大理《南诏.德化碑》堪称姊妹篇的传世之作唐摩崖石刻就此诞生。此唐摩崖题字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8行,每行3-21字,左7行字为楷书,末行“袁滋题”3字为篆书。按摩崖史实记载,学者们称之为“名族友好的标志”全文120余字,空缺4字。据袁丕钧考证为“岁在甲戌”。华丽繁华只是外在,平实自然方能永恒。甘于寂寞守住这天险多娇的江山才是伟大,甘于平凡真实的人生历程才能过滤浮华,沉淀狂躁,放飞自在的心灵,赢得最绚烂的美丽。袁滋不愧是一代大家,他读懂了这永恒的天险江山,为民族留下了一件历史瑰宝,流芳百世!如今这方简明冰冷却又炽热的唐摩崖石刻已列为国家级文物,永恒地镌刻在石门关的悬崖峭壁之上,它向世界深刻地见证了云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这石刻,石门关名扬天下。
这紧贴关河左岸近乎笔直的石崖上,千百年前的先人凿出的一级级石阶顺山势盘旋而上的五尺古道:一个个醒目的马蹄印,浅的一两公分,拐弯及险要最深处,用尺子一量,有的竟达三四寸。一段约350米的悬崖险路上就留下了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其中约10厘米深的39个。这哪里是一两匹马的足印,这可是千万匹马重复无数次的踩踏,数不尽的时间磨砺留下的杰作;道路全是山崖雕凿而成,在这里随便踢一脚都可见到两千多年前的瓦片和砖块,是一条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官道和商道,是一条历史上千百年从未间断过的古道,人们为了追寻诱人的财富,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哪怕前途有再多的险阻,也依然义无反顾地前行。累垮了多少马匹,熬死了多少壮士、商人和过客,见证了多少人事变迁,人们怎能不对这五尺道刮目相看、无限敬仰呢?
在当今,石门关下面的关口和山谷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秦五尺道、峡底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高速公路、行色匆匆的行人、慢悠悠的船泊、摇摇晃晃的货车、轰鸣而来的货车、风驰电掣的小汽车,就这样顺着山坡,由高向低,由险到平,各自互动,相互共振,依次延展,呈现在世人面前,垂直高度却不过几百米。历史、现在、未来,就在几百米的距离之间直接对话。彼此的相距悬殊也只有这几百米的高度,他们在这一千多米的关河大峡谷内聚集并行,构成跨越千载时空的人类交通风景线上的奇观!古今中外,许多人文荟萃名胜之地,像这里这样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把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浓缩于小小一方山水的景观却是绝无仅有!可谓是人类交通文明史上的活化石。新中国成立75年来,此文物的保护受到国家的关心支持,经过当地人民政府多次建亭修缮,如今已成了中外游人寻览参观的旅游圣地。
云贵高原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位于中国大西南的腹心地带,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度地带,流经这里的金沙江、朱提江在群山万壑中千回百转、鬼斧神工把这块乌蒙大地切割成了蔚为壮观的“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在这里古生物群遗址见证了人类史前的生命足迹,“五尺道”与“南夷道”、“银铜古道”讲述着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交流的往事。在这里生活着彝族、苗族、回族、白族、布依族等多种少数民族,他们在十分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开拓建设着自己生存的家园。石门关在民间流传又曾叫“情关”。因其是交通要道,关内为四川和中原大地,关外则谓云南古蛮夷之地。历来兵家重地。每逢将士出征,百姓都要到此送别亲人,年轻的女人眼望情人远别,泪湿关口,一年又一年,她们都会守候在石门关外,翘首远望亲人归来。据传此地盐津普洱一带出美女,在清代曾先后有过7次当地姑娘被选入皇宫,选好的美女都要从此关经过,故而,石门关又叫“美人关”。随着时代和当地百姓居住情况的发展,石门关又叫如今的豆沙关。这与当地彝族汉族交往日益紧密相关。据民间传说,元朝初年,朝廷派在此守关的彝族将领名叫“窦勺”,因其勤政爱民,一生坚守边关,直至终老,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取而代之,把石门关改为“豆沙关”。又由于“窦勺”与当地方言“豆沙”一词谐音,就一直沿用至今叫“豆沙关”。而沉睡在盐津普洱山中的“乌蒙王阿杓”的传奇人生和其曾经历过的风雨沧桑,更可窥见出这一带民族团结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至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远在洱海之边、苍山脚下的唐玄宗天宝九年大理南诏阁罗凤其孙异牟寻归顺唐王朝,促成了唐王朝派袁滋持节册封异牟寻为南诏,使一度失和的唐王朝和南诏的友好关系得以恢复,光耀史册等等历史事实,足以说明豆沙关的历史与云南多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豆沙关如今名扬天下,也以其多少朝代利于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出行和国家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密切相关。
我徜徉在这全是青崖雕凿而成凸凹不平的千年五尺古道,低头细看,千百年战马出征踏成的马蹄印还历历在目,洗耳静听战马呼啸之声声声在耳。过去,云南高原路途险恶,商旅难行。这一排排烙在青崖石上的马蹄印不也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么?
我从石碑亭中俯视江底,如同置身在仙山琼阁之中。石门关紧锁的江水如同一条飘动的银练在脚下飘拂而过。故历代文人墨客一到此游览都会情不自禁地写下精美的墨迹:“石门关”三个斗大汉字,乃系我国已故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书法家楚图南所书。其笔力遒劲、拙朴耐品、意味绵长。其余的“其险莫如此”、“入滇第一关”、“艺辉摩岩”等等文人题词使我目不暇接,就不多说了。至于诗画就更难以计数。但这些也只写出了石门关奇险的某一点、某一处。而笔者笨拙的笔头也只是写出石门关壮美之冰山一角而已。石门关这造化天工、大自然恩赐的壮美永远屹立在祖国的壮美大山之中,永远值得人们描绘与赞颂。
注:
文中有的数据参考了王嫣霏著《家在五尺道》一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简介:
陈剑宁,中共昭通市委党校,作者系退休教师。作者曾系中国青年写作理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老科协教授,中文副教授。
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大赛为期一年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
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轻触品诗,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