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老师仙逝了,享年100岁。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这是叶嘉莹老师自己写的诗句。当初她解释这句词的时候说:
“将来我不在了,但是我写的书,我讲的课,也有声音,也有图像,也有文字都还存在,说不定有一个人偶然看了这本书,偶然听了一句话,能够引发他对于诗词的一点点爱好,对于人生的关怀,对于文化传承的一种起步。说不定会有的。”
是的,会有的。在文话童心的阅读群里,大家常常会读叶嘉莹老师的书。她是诗词世界中永不凋零的莲花,以炽热诗心,绽放璀璨光芒。如今,我们将大家的读书笔记整理在一起,重温那份至美,那份心灵的润泽。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文林
本书是南开大学历史系校友张候萍女士为叶先生写的一册访谈记录,成书前后经历十年。2010年出版时叶先生86岁,自叙很多往事已不能详记,所幸有写诗的习惯,很多往事是借诗词旧作追忆起来,所以书名曰“谈诗忆往”。另,张候萍女士及先生是历史专业,所以对书中事件进行了考证和补充。
整本书前六章由时间线串起,回溯家世(蒙族旗人)、少年读书(北京察院胡同故居)、恩师顾随(北京辅仁大学)、长路漫漫(北京-上海-南京-台湾)、漂泊北美(美国-加拿大)、结缘南开(申请回国教书),后两章分别介绍叶先生的研读治学和良师益友。
叶先生的故事俨然时代的缩影,最感慨的是,从小注入灵魂的古典诗词为她带来的,除了安身立命的资本,还有无尽的精神力量。从小在察院胡同的故居,伴着花草长大、诵读经典,五年级才进入学校。当北平沦陷时,母亲早逝,父亲杳无音信,所幸有伯父一家照顾。伯父和师顾随对叶先生影响极大。
婚后从上海、南京到台湾,一路颠沛流离,经历白色恐怖。然而凭借古典诗词的功底,一路在中学和大学任教,深受爱戴。叶先生书中数度提到自己“天生是吃教书饭的”。再后来交换至北美任教,继而在北美安定下来,把两个女儿、先生、父亲也先后带到北美。中间很多磨砺,初到温哥华UBC时十分困顿,让她想起在台湾时,南怀瑾先生带她去求的卦辞“时地未明时,佳人水边哭”。
书中大量诗词,很感人的是在辅仁大学读书时,叶先生作诗,其师顾随和诗,来来往往。叶先生听老师课所记的八大本笔记,一直随身携带,战乱时期颠沛流离也没有散失。
书中的大量诗词并没有仔细读,只细读了小部分,但很多关于诗词和人事的慨叹,读来都意味深长。截一段:有人问我学古典诗词有什么用处,我说古典诗词所写的是古代的诗人对他们生活的体验,对他们生命的反思,我们在读古典诗词时,使我们的心灵与古人有一种交会;在这种交会之中,我们除了体验古人的生命和生活,我们自己也有感动和兴发,在我们与古人的交会中感受我们自己当下的存在。
有两句词在书中被嘉莹先生反复提到——南唐中主李璟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她之所以对这两句情有独钟,大概可以读出以下缘由:
一、“菡萏”是荷花的古称,而嘉莹先生对荷花有特殊的感情。她是六月初一生日,家里长辈认为,这正是荷花的生日,所以她的小名就叫荷;
二、古雅之美:这句词的原意是“荷花凋零荷叶残”,菡萏与荷花给你的感觉不同,联想不同。荷花很现实,可是菡萏是《尔雅》上的字,读起来就比较古雅;还有“香销”这两字双声,它用声音给你一种消逝的感觉;把“荷叶”说成“翠叶”,不仅给人颜色的感觉,还使人想到翡翠、珠翠那样的珍贵。
三、嘉莹先生和其师顾随先生都非常推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则关于“诗可以兴”的例证,其中之一就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评说它“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四、“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带给嘉莹先生对自己身世的深深共鸣。书中她多次提到自己人生的颠簸,养家的辛劳,对另一半赵钟荪少有提起,提到时往往淡淡地说一句“被关后性情变化”(台湾白色恐怖)。在本书最后“结束的话”中才坦言“最大的痛苦是婚姻的不幸”,“我这个人还是比较宽厚、容让的,一个人但凡有点感情、有点理性,我也是能够跟他相处的。而且我平生也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没有才能,没有工作,或者学问低就看不起人家。我从来不这样想,我尽量希望把事情做好,可是他就是要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毁掉。”“我应该承认,我既然对他没有爱情,那么不管他是贫病交迫,我也不应该因为同情就答应他,所以我是好心办了错事。后来我虽然尽我的力量,希望做一个好妻子,家里的责任我该尽的都尽了,我也能吃苦耐劳,而且独立工作支撑整个家庭,但是其实没有爱情。”嘉莹先生在和赵钟荪结交前没有谈过恋爱,当时父亲不满意说这个人“学无专长”但因为女儿已经答应,就没再反对。在这段无爱的婚姻里,两个人都没有得到幸福。
这位用一生吟唱诗歌的女子,却从没得到诗里吟唱的爱情,不禁让人唏嘘。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兔子
先介绍了诗歌的感发和诗体的演变。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汉语的节奏至少四言,才能产生有轻有重的节奏和韵律(四言为基,二二样式,《诗经》便是如此),《诗经》、《楚辞》是诗歌两体,《楚辞》又分骚体(散文、诗歌合一,后演变为赋,赋也分骈赋与散文赋)与楚歌体(基本韵律为四三节奏,叶以为乃七言之始)。
汉初诗有多种,承《诗经》之四言体(主用于祭祀)、承楚歌体之七言诗、新创的五言体,汉朝和西域国家交流,传统音乐受外族音乐影响而有新变声,后成乐府诗,二三为基,至古诗19首(文温以丽,意悲以远)而成熟。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详,叶先生介绍了一些主流的推测,认为这些诗写出了人类情感的基型和共相:离别、失意、人生无常。其外表平淡,温厚缠绵又浑然天成,不刻意摘字摘句,语文含蓄不尽,婉转曲折,却表达了非常复杂的情感,然而有些字句却让人惊心动魄,比如“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很快到了岁暮,很快到了迟暮,苦心与期待可能会全部落空。有些诗有语意和语法上含混的现象,给了读者更多感受和解读的空间。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大王
根据我浅薄地对叶嘉莹的认识,感觉她非常推崇的一个是陶渊明,一个是李商隐——都是我看不懂的。这两课必须得补上。
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天生性情淡泊的人,恰恰相反,他内心深处曾经有过愤慨不平,有过欲仗剑奋起的悲壮情怀。古代文人其实都思考人生道路,纠结自己该怎么走,是入仕还是出世,是从文还是从武,是辅佐A还是加入B。但陶渊明的伟大之处是他虽然也彷徨也困惑,但是没有停留在彷徨里。他思考后想明白了,就去做了,非常坚定和有执守。怎么看出来的?就体现在他的饮酒诗里。陶渊明的“饮酒”诗,题目虽然是饮酒,但所写的都是人生中的重要问题。像生活的意义、价值、理想等等。
作为诗人的陶渊明也是伟大的,叶嘉莹引用别人的话说,中国古代只有两个半诗人:屈原、陶渊明,和庄子。庄子严格来说不算诗人,只是他的文章也非常有诗意,所以算半个。
为什么对陶渊明评价这么高,首先他的诗非常有诗的感觉,让读者能透过感受来接收到诗人想表达的道理,回味隽永。相比之下另一些也被广为传播的诗,直白地讲出道理来的诗,听起来就只是整齐的、押韵的句子而已,令读者感到“淡乎寡味”。例: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山的“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第二如果严格定义诗人的标准,那只有真性情,最真挚、不虚伪矫饰的人才能称为诗人。即使伟大如杜甫,也写过《陪诸贵公子携妓纳凉》这种无聊逢迎之作,也不能免俗。屈原、陶渊明可能写这样的诗吗?绝不可能。
我也有点喜欢上陶渊明了。
《唐宋词十七讲》
@高燕
终于沉下心读叶老的书。以前对词觉得就是歌唱用的,对词意很少去琢磨。这本书是叶老的演讲记录,对于初学者很友好。读了书序,感慨于此书的不容易,叶老在回国休假时奔波于各处进行讲座授课。每一次讲座安排都弥足珍贵。这些讲座虽不是很系统,但是每次都有侧重点,也很照顾对诗词了解不是很深入的朋友,让我读起来不会觉得生涩,反而勾起了我的兴趣。这就是讲座与专业授课的区别吧。对词,我一直以为是不如诗精华的,不够凝炼。叶老从词表达的思想入手,最初是给妙龄少女写的唱词,寓意浅而美,后来不同的人唱词时触景生情,就赋予词不同的含义。所以才有后来王国维对三种境界的解读。这就是词与诗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周刚读第一讲,期待后续对词更深入的理解。
《叶嘉莹说杜甫诗》
@孙祎泽
李白是规则之外的天才,杜甫是规范之内的天才。李白的诗很难模仿学习,他的诗狂放不羁,充满各种想象,但是读多了会发现总是一种类型,一种形态。杜甫的诗不同,杜甫的诗被称作“诗史”,他可以随物赋形,随着他经历不同的环境,看到不同的事情,产生不同的感受,杜甫都会真实的把这些写下来。杜甫把整个时代背景都写入诗中,既有时代历史,也有自己的身世经历,由自己写到家国天下,由自己的悲哀推广联想到别人的悲哀。杜甫的诗是写实,不避“丑拙”,不追求以美为美,风花雪月,而是面对现实,反映现实,真实的百姓生活。他的诗中充满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他的人生追求是“窃比稷与契”,他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最终只能“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叶先生说“诗,就是要能够写出内心之中那一份生命的感发。”“读杜诗最大的体会就是他的求真”,杜甫对生命既有理性上的认识,也把这种感受如实的表现出来,真挚的呈现出来。叶先生这本讲稿选择杜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细细讲评,他的用字、押韵、章法结构,他的感性与理性等等。读完对杜诗又多了几分理解,整本书看完也走过杜甫的一生,重新翻回第一章,再次看到二十几岁的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恍若时间逆转。
《嘉陵读杜甫诗》
@歌乌昂
这周读了叶嘉莹的《嘉陵读杜甫诗》。叶嘉莹先生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研究,自诩平生为耽工部句,可见对杜甫的喜爱,所以这本书也是作者研究的重中之重。本书从杜甫的家事、际遇和杜甫诗词的研究着手,还涉及了同时代的诗人朋友。这就不仅仅是一本杜甫诗词的研究专著,也是一本以诗歌为角度的盛唐史书,更是一部以杜甫为中心的诗词格律知识普及。读完此书再参看有关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便有了与作者情绪相通的家国情怀和去国怀乡之幽思。
《叶嘉莹说杜甫诗》
@大战拖延症
1,这是叶嘉莹女士在改革开放以后返回祖国,讲杜甫的讲座合集,包括导言,全书共十个部分。介绍了杜甫的家庭、成长、人生经历和时代,结合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加以解释。
2,叶先生对杜甫的喜爱正如她的老师顾随对辛弃疾的喜爱,是溢于言表而毫不掩饰的,在伟大的文学天才之外,应该都有个人价值判断的因素。叶先生喜欢杜甫杰出的写作与深沉的家国情怀的完美结合,所谓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作品,顾随在天赋和道德之外,可能更欣赏辛的洒脱飞扬、文武双全。
3,这本书里金句很多,比如说读小诗人不需要专门去了解他的时代,因为他写的都是小情小调优美词句之类的,读读欣赏就好了。理解伟大的诗人,需要了解他的人生、他的时代,这样才能理解他的作品的完整意涵。因此决定了这本书的体例。
4,一般读者念过一些书,大概知道杜甫的生平,也背过一些他的诗,再去看普通的杜诗赏析读物,大概会有吃不饱的感觉,叶先生的讲解就是很适合的进阶读物。
5,她的优点一个是视角丰富,在旧社会念大学,又在西方长期当老师,所以她既有古典中国的文化积累,又会有一些西方文学研究的视角;一个是通俗细致,改革开放之后她立志在国内传播古典诗词文化,非常考虑新式教育下成长的一代人的特点,对诗文中典故、表达解释得非常细致,蛮长知识的(就是我已经都忘记了)。
6,之前买过叶先生的《秋兴八首集说》,太专业了看不懂送人了。这本书里专门有一个章节讲的秋兴八首,解释得很容易看懂,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最后说一句,好喜欢叶嘉莹啊。
扫码加客服 | 欢迎一起聊育儿
● 微信号 : wenhua_mengmeng ●
新浪微博/抖音:@文话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