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道(宁强段)保护利用专题考察调研顺利开展

文摘   2024-10-23 16:15   陕西  

金牛道初名“石牛道”,由秦王伐蜀时石牛粪金、五丁开关的故事得名。至唐代在今大安镇设立金牛县,遂称“金牛道”。秦汉时期金牛道路线为:自汉中勉县(古沔阳县、西县)西南行,经宁强县大安镇(古金牛驿)阳平关(古阳安关、关城),自燕子砭(古青乌镇、除口戍)西南渡嘉陵江,由广坪、金山寺抵白水关,沿白龙江到昭化(古葭萌),溯清江河西至沙溪坝,顺大剑溪峡谷上,越剑门关经武连驿抵梓潼,历绵阳(古涪城)、广汉(古雒城)至成都。唐宋时变为:自勉县、宁强大安至燕子砭(古青乌镇)后不渡嘉陵江西南行,而折南沿嘉陵江东岸直抵广元。明清时变为:自宁强大安镇西南之烈金坝(元金牛驿)折南,经宽川铺、五丁峡(亦称金牛峡)五丁关,过柏林驿、宁强县城、牢固关、黄坝驿,翻七盘关入蜀,经转斗铺、中子铺至朝天岭、明月峡,接唐宋金牛道。时至今日,108国道基本沿明清金牛道路线修建。宁强境内金牛峡、金牛驿、石窝金、金堆铺等地名都与金牛道有关,历代文人墨客在也留下了许多关于宁强金牛道优秀诗篇。近年来,秦蜀古道申遗引起陕西、四川、甘肃各界的广泛关注,工作持续推进。

10月18日,汉中汉文化研究院、宁强县委宣传部、宁强县地方志办公室、宁强县文联共同组织开展金牛道(宁强段)保护利用专题考察调研,来自陕西理工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宁强县内文史研究人员、文艺家共20余人参加考察调研。
考察调研组一行,先后对宁强县境内七盘关、石峡关、西秦第一关、潭毒关、龙门洞、三泉县遗址、阳平关古渡、阳平关老街、烈金坝禹王宫旧址、烈金坝老街、五丁关摩崖石刻、祖师街摩崖石刻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


七盘关关楼遗址考证,黎德华摄

请本地文史学者现场讲解,周建琴摄


专家学者对石峡关遗址进行详细测量,黎德华摄


参观“川陕公路”上的“西秦第一关”石刻,白玉超摄


实地考证阳平关古战场遗址及潭毒关遗址,黎德华摄


阳平关古渡口遗址,郑小兵摄

乘车途中,考察组成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时关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指示。
考察中,考察组对七盘关、潭毒关等存在争议的历史地名结合所知历史文献进行了考证,对龙门洞、五丁关、祖师街相关摩崖石刻内容进行了辨析,对龙门洞栈孔用途进行了推测,对阳平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烈金坝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进行了展望。

考证三泉龙门洞遗址,白玉超摄

参观烈金坝禹宫古桂,周建琴摄


参观烈金坝老街出土文物,周建琴摄


考证金牛峡“川回陕转”摩崖石刻,郑小兵摄


金牛峡“川回陕转”摩崖石刻,郑小兵摄

考证祖师街摩崖石刻,郑小兵摄

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汉中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宜蓬教授表示,未来汉中汉文化研究院将与宁强文化界共同努力,聚焦以汉源为代表的汉水文化、以金牛道为代表的蜀道文化以及宝成铁路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持续开展调查研究,发掘宁强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普及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为宁强的文化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黄坝驿至关沟口一段,位于川陕交界,山势高崇险峻,峡谷沟壑深切,古道崎岖难行,西秦第一关(七盘关)题字三易其址,见证了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发展史,应该加以保护,适当恢复原貌,吸引外来游客,徒步观光体验。

县委宣传部、县地方志办公室、县文联结合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在汉中调研秦蜀古道保护利用时,关于一体推进秦蜀古道及沿线文物、古树名木保护,统筹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深入挖掘秦蜀古道的文化内涵和多重价值,科学开发利用秦蜀古道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等工作要求,提出了持续深化汉江源头和秦蜀古道(宁强段)文化研究文艺创作成果征集活动,加大金牛道(宁强段)历史事件、地理变迁及历代诗词歌赋等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策划主题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向有关方面提出开发旅游景点、研学路线和文创产品可行性建议等下一步工作重点。(来源 宁强记忆)

END

↑敬请点击关注“汉江源头”↑

投稿邮箱:3199527218@qq.com


汉江源头
展现汉源风采,宣传政策法规,共享宁静蓝天, 守护青山绿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