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等3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遗!

文摘   2024-12-11 17:15   陕西  

北京时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我国3个项目的转名录申请。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非遗项目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以来,保护成效显著,存续力持续提升,委员会经评审,决定将上述3个项目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其中,列入代表作名录39项,列入急需保护名录项目4项,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1项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遗产项目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在认识和利用植物纤维、染料的长期实践中,黎族妇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类技艺构成的完整体系。以此制成的纺织品,如贯首衣、被单、筒裙、头巾、花帽、壁挂等,统称为“黎锦”。

羌年

2009年,“羌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新年,羌语中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相关活动通常持续三至五天。在此期间,羌族民众举寨团聚、祭天祭祖、祈福驱秽、庆祝丰收。
该遗产项目是集民间信俗、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实践,也是承载着羌族民众社会实践、生活经验、传统知识和伦理规范的文化空间。羌族民众通过参与节庆活动表达对日月山川和自然万物的尊重,维系着自身与祖先和乡土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归属。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遗产项目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这一技艺体系的实践活动在“主墨木匠”的主持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该遗产项目主要流布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
木拱桥既有交通设施的基本功能,也具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是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木拱桥上的廊屋既是社区民众饮茶纳凉、聚会交流的地方,也是举行年节祭祀与祈福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场所,如每年端午、七夕等节日在木拱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


新闻多一点






羌历年,在羌语中称为“日麦节”或“日美吉”,意思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是羌族同胞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中市略阳县、宝鸡市凤县等地,也有过羌年的风俗。

三千里汉江之源,三千年羌族故地,几千年来,汉中市宁强县汉羌两族长期杂居,文化交融,文明互鉴,同中存异。羌博园、青木川古镇等旅游景点不仅展示了两族的文化渊源与民俗风情,同时也是千年来汉羌两族一家亲的见证。

2024·宁强县第四届“羌族文化共传承”羌历年系列文化活动↑


略阳自古以来就是羌族历史迁徙中的主要通道和繁衍生息之地。自夏、商以来,羌人在此生息,历经千年时光,楚、蜀、陇、秦文化在这里交融互渗,形成了独特的羌族文化。2023年略阳县被列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略阳县羌历年传统文化展示展演活动↑
位于宝鸡西南部的凤县,也有着悠久的羌文化历史,相传五千年前,这里已有羌人居住。随着专家学者不断深入的探寻,保留在民间草根深处大量的羌文化元素被发现和重视,它们唤醒了沉睡的历史,让羌族故里重新绽放耀眼的光芒。

凤县羌历新年“祭天祈福”仪式↑

↑敬请点击关注“汉江源头”↑
投稿邮箱:3199527218@qq.com

汉江源头
展现汉源风采,宣传政策法规,共享宁静蓝天, 守护青山绿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