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好水 | 踏山·群山披绿装

文摘   2024-12-12 17:29   陕西  

大巴山深处,山峦如黛,溪水潺潺。翠绿被墨绿、金黄与火红所取代,阳光不再如夏时那般炽烈,而变得柔和且温暖,洒在落叶铺就的小径上,每一步都踏出了岁月的痕迹。

当秋尽冬来,位于山腰的汉水源村,换上了另一副“容颜”。

12月4日,记者来到了被誉为“汉江源头第一村”的汉中市宁强县汉源街道汉水源村。

提上垃圾袋、穿上红马甲……62岁的汉水源村村民王开强,沿着河岸捡拾垃圾。

“我平常看到河道里有垃圾,就会去捡一下,就这个事,我觉得没有那么高尚。”王开强说,现在人们素质提高了,乱扔垃圾的人也少了。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宁强县共设置县镇村三级河湖长310名。

作为汉水源村的民间河长,王开强主要负责玉带河汉水源村段的日常巡查、垃圾清理、巡河员队伍管理以及水源保护工作。

“沿着河道往山上走,去的时候需要4个小时,来回6小时左右。捡的时候挺费时间嘛,捡完了光朝下走就快。”王开强说。

多年来,汉源街道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职责,严格落实汉江源保护责任,认真推行河湖长制、山林长制,落实生态保护、退耕还林、产业限制、人居环境治理等保护措施。

“退耕还林以后,水土保持好了,往年涨水的时候就是黄泥汤,现在水都没那个样了。”王开强说,现在水质好了,我们这里的水跟矿泉水差不多。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宁强乃至整个陕南地区,都是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10年前,汉江水自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江源头潺潺流出,顺着蜿蜒河道悠悠向东流淌。

作为南水北调重要支流汉江的源头和生态保护区,宁强县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会地带,肩负起了维系一江清流的使命。

要想保护好水源涵养地,就要给大山披上护水“绿衣”。

10年来,汉中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责任,持续加强汉江源头和沿岸湿地生态保护修复。

听说,一定要夏季去看山,才能看到它的美,层层叠叠的翠绿,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生机勃勃;山林间蝉鸣不绝,用尽全力歌唱着生命的热烈与欢乐。

然而,此刻的山,有着别样的韵味。

山林间,蝉鸣已逝,取而代之的是偶尔传来的风声,不再喧嚣,而是静谧且深邃。

沿着汉江溯流而上,两岸悠悠青山掩映,飞瀑流泉高悬,奇峰怪石点缀,苍松翠柏铺设,展现眼前,景色各异。

“这些年,我们退耕还林、关停养殖场,改造饮水设施、农村厕所,做好‘三禁两倡’,禁伐、禁牧、禁污染企业落户。”宁强县汉源街道汉水源村党支部副书记邓启严说。

目前,已完成沿线绿化补植9公里,发展茶园、药园、果园共4300亩,建成汉水文化展览馆及汉水谣民宿10间等,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大力促进区域涵养功能提升,协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还有一个就是组织公益岗位,轮流巡护汉水源的环境卫生,我们有8个护林员,2个巡河员,1个保洁员,我们村有一个负责环境卫生的负责人,从周一到周日,每天轮流排班到汉水源头去捡拾垃圾。”邓启严说,这里现在水质很好,垃圾很少,珍稀动植物那就更多了。

黑鹳、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等珍稀鸟类频频现身;红豆杉、独叶草、香果树、巴山榧、樟树、楠木等珍稀植物遍布山林,种类繁多。

如今,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发展旅游产业打下了基础,大家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研学体验、农商直供、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新业态。

“生态环境好了,游客也增多了,夏天来的游客比现在多。我们投资打造了民宿,村史馆也正在建设,这样给我们村民和村集体都带来了一些的经济收益。”邓启严说。

在宁强县,有许多与汉水源村相似的村庄,它们都致力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宁强县先后实施汉江源头生态保护、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等项目和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全力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

近年来,宁强县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经过综合治理,宁强县林草覆盖率由55.8%提升到84.7%。

截至目前,汉江汉中段水质保持优良等级,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五。汉中市已建成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园1个、省级示范园4个,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82.12%。

纤纤不绝林薄成,我们怀揣着最初的夙愿,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奇观。(记者 雪野 苏琳 李知愚)

来源  陕西日报 群众新闻

↑敬请点击关注“汉江源头”↑
投稿邮箱:3199527218@qq.com

汉江源头
展现汉源风采,宣传政策法规,共享宁静蓝天, 守护青山绿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