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这一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隐患。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结直肠癌的癌变过程通常较为漫长,大约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这一时间窗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早诊早治机会,使得结直肠癌成为少数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为我们明确了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某些疾病等。具体来说,长期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过量饮酒、吸烟、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以及结直肠癌家族史等都是结直肠癌的潜在风险因素。此外,年龄和性别也是影响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40岁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老年男性更易患病。
在不良生活习惯方面,研究证实,长期吸烟饮酒以及西式膳食模式(如大量摄入加工肉类、脂肪、糖类或甜品)可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相反,高纤维饮食和乳制品则可能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些不良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肥胖也是结直肠癌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为了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美国癌症协会建议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即每周至少进行5天、每次至少30分钟的运动。这样的运动习惯可以将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50%。
除了上述因素外,具有家族史或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的人群也更容易患上结直肠癌。因此,这些人群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筛查和体检。
那么,谁是结直肠癌的“高风险人群”呢?根据新方案,具有林奇综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背景的人群属于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而对于散发性结直肠癌而言,综合年龄、性别、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和体重等因素进行评分,累计评分≥4分者即为高风险人群。
具体来说,年龄≥60岁、男性、有吸烟史、BMI≥23kg/m²以及有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的人群更容易成为高风险人群。如果其中有一个一级亲属在60岁前被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有两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则评分更高,风险更大。
对于结直肠癌的筛查方法,首选推荐的是结肠镜检查。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结肠黏膜的细微变化,评估病变的恶变倾向。如果无法接受结肠镜检查,还可以选择大便潜血检测、乙状结肠镜、结肠CT成像及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等多种替代方案。
对于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进行筛查,并每5至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如果无病变检出,则可以每隔10年进行一次复查。同时,每年进行一次大便潜血检查也是必要的。而对于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如林奇综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基因型和家族病史,从更早的年龄(如10至20岁)开始接受筛查。
总之,结直肠癌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通过科学的自我评估、积极的早期筛查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就完全可以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该定期进行筛查和体检,及早发现并处理肠道内的息肉、腺瘤等癌前病变。
图源:pexels,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