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老陈和你说点真话👆
大家好,我是老陈。
作为一名戎装少将,宋德福的履历可谓光环加身、显赫非常。
宋德福(1946年2月-2007年9月13日),男,汉族,河北盐山人,生于吉林德惠。1965年10月入伍,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少将军衔。
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人事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编办主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华侨大学董事长等职
他的仕途轨迹横跨军界、地方、中央和团青系统,足迹遍布机关要职。从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到中组部副部长,从福建省委一把手到人事部掌门人,再到中央编办主任,宋德福可谓平步青云、位居要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同时担任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直接参与国家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然而天妒英才,2007年9月13日,这位61岁的能臣在北京病逝,给其传奇履历画上了遗憾的句点。
今天分享几个关于他的小故事,重温这位将军从政者的精彩人生篇章。
稿费与抽烟
2002年8月19日,一封看似平常的信件落在了我和几位省委办公厅同僚的案头。拆开一看,原来是宋德福书记亲笔写就的一份特殊"指示" - 关于他个人稿费的处置问题。
这位身居高位的省委一把手在信中写道:"1700元稿费在此,请诸位全权处置,不必向我汇报结果。"更令人意外的是,他进一步表态:"以后请转告省内各刊物,不必再给我发放稿费,可由他们自行支配,或者用于加班同志们的夜餐,聊表慰问之意。"
宋书记特别补充道:"发放和收取稿费都是正当行为,我这么做纯属个人多年习惯,请勿因此给其他同志造成压力。"这番话既显示了他的担当,也体现了对基层同志的细致体谅。
于是,遵照他的意愿,这笔稿费最终转化成了摆放在办公厅综合处的牛奶、饼干和方便面,成为加班同志们疲惫时刻的一丝慰藉。
当我们收到他通过秘书转来的几百元稿费时,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考虑到他有抽烟的习惯,我便和综合处同事商定,用这笔钱买了条香烟作为节日心意,还特意附上一张纸条请秘书转交。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这份"礼物"的处置方式。他把我叫到办公室,语气坚定地说:"几十年烟龄,递支烟是常事,但从未收过整包烟。
这次既然是我的稿费所购,我破例收一包,其他的还请转给办公厅爱烟的同事。"这番话既留下了属下的情面,又坚守了自己的原则。
有次下乡调研途中休息,一个细节更是令人深思。当省委政研室的同志递烟时,宋书记发现是同款香烟,便随口询问价格。
得知对方从省烟草专卖局门市部购买的价格比自己买的便宜,且正品有保障,宋书记只是笑笑没多说。后来我从警卫处得知,他们也改在专卖局门市部购烟,而宋书记对此也未置一词。
这位省委一把手对烟的态度,与当下官场某些陋习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基层接待时,房间里常见摆放的香烟,在他这里却从未被打开过。
他坚持自掏腰包在市面上购买香烟,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廉洁自律的标杆。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恰恰勾勒出一位干部的操守与风骨。
喝酒与红领巾
一次谈及饮酒话题,宋德福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从军岁月。1965年,他从一名海岛雷达站的普通战士起步,一路走到空军政治部组织部处长、总政组织部副部长。
1983年,他转任团中央书记,直到199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才正式转入地方工作序列。
"部队是我的母校,是她培养了我。"宋德福这样说道,"虽然我这辈子不沾酒,但对空军的老首长,我一定会敬上一杯。"
这份特殊的军旅情怀,在他初到福建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 第一件事就是叮嘱我们订阅《解放军报》。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1993年离开团中央时写下的《我走了,共青团》一文。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军队、共青团的深沉眷恋:"若有朝一日我先走完人生旅程,相信会有同志记得团中央曾有这样一位老团干。
但请不要哭泣,不要献花,不要搞大场面,只愿穿上军装,盖上团旗,胸前别上一条红领巾。"
生命的最后时刻,宋德福向探望的中央领导提出了这个看似简单的心愿。按照惯例,作为一名早已脱下戎装、历任团中央书记、人事部部长、福建省委书记等要职的国家公务员,去世时是不能身着军装的。
而这位一生严守纪律、从不对组织提条件的优秀共产党员,却在生命的尽头首次也是最后一次表达了个人意愿。
这个请求虽小,却牵动了中央高层的心。在深入研究后,最终获得特批 - 让他得以穿着心爱的军装,系着那条象征青春的红领巾,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这个特殊的批准,不仅仅是对一位功臣的礼遇,更是对一个人毕生眷恋的认可。
那身军装,凝聚着他对军旅生涯的无尽深情;那条红领巾,寄托着他对共青团工作的真挚情怀。组织用这样特殊的方式理解并尊重了他,想必九泉之下的宋德福,一定会报以欣慰的微笑,道一声"理解万岁"。
从戎装到公装,从军营到地方,宋德福用一生诠释了对党、对军队、对青年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补贴
此外,宋德福对权力的态度,在细节处展露无遗。作为高级别领导干部,他完全有权配备一名公务员和一名炊事员,但他始终不要。
即便是在病榻之上,这个原则也从未动摇。周末时光里,这位省委书记竟与警卫员、司机一同打扫卫生、洗涤衣物。秘书配备更是只用其一,不贪其二。在机关食堂就餐,分毫不差地按标准缴费,绝不搞特殊。
他对家人的约束更是严苛得令人咋舌。他的夫人金萍从北京南下福州团聚,为省钱竟多次选择火车;去厦门也是自掏腰包买大巴票,住普通旅店。
儿子婚礼这等人生大事,他不仅自己不办酒席,连女方也被他"管束"不准操办,就为了杜绝任何人借机送礼的可能。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包括兄弟姐妹在内的整个家族,竟无一人涉足商界。他的秘书在福建任职期间,公务之外滴酒未沾,一餐未请。
"我敢保证一点,我没有以权谋私。"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在他临终前依然铿锵有力。从他的一生来看,这绝非虚言 -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未沾染任何权力腐蚀的铜臭。
宋德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打铁先需自身硬",为官场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道德丰碑。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宋德福的故事令人深思。为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当诸多官员被利益侵蚀时,他却能始终如一地坚守本心?为何在权力的峰顶,他依然能保持着最初的朴素本色?
答案或许藏在他的经历里。从海岛雷达站的普通战士到省委书记,他亲身体验过基层的艰辛;从戎装到公装,他始终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
正是这份对苦难的记忆,对人民的牵挂,让他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初心,在权力面前不忘初衷。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精彩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