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作品
《点亮童年的一盏明灯》
作者:南康区横市镇纪委副书记 刘冰清
家风,往往承载着一个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家族中的长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优秀家风耳濡目染下成长的孩子会打上深深的烙印。我在外公家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谈及家风故事,还得从外公说起。
我的外公,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1951年入伍参军,是一名在乡老复员军人。外公家门口有一个古朴的亭子,叫六角亭,因此他自号“六亭老人”。从我记事起,外公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的状态,一直坚持锻炼,养花,看报读书,笔耕不辍,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勤奋好学、勤俭节约、重教尚学、持之以恒”的家风。
外公每年都会订阅不同的期刊杂志,涵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几乎每次阅读都会做记录,于是便形成了一本本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后,外公会很仔细地用毛笔摘抄喜欢的文句,有时会写下自己的感受,再用香烟包装盒等硬纸壳做成封面,偶尔看到喜欢的报刊图片还会裁剪下来贴在封面上,最后再用针线手工订成一本,还在封面上写下笔记本的名称,记录何年何月装订,每一道工序都是那样一丝不苟。有时候还会根据新的阅读内容对之前的笔记本进行二次装帧。长年累月下来,这样的笔记装了满满几柜子。
早年生活的艰辛使得“勤俭节约”四个字深入外公的骨髓。虽然退休以后工资上涨了,可是外公似乎从来都不舍得花钱,能自己做的就会动手制作,日常吃穿用度都很节省,就连给我们这些孙辈们压岁钱也是按照岁数来发。在有些人眼里他是一个十分“吝啬”的人,但他们又怎知道外公在外婆走后怎样独自吞下生活的酸甜苦辣,拉扯大了六个子女?
印象中,外公在孩子们读书方面是很大方的。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读书是一条很重要的出路。他是镇上老年协会的成员之一,每年都会从工资里抽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那些成绩优秀的穷苦孩子们。每当有孙子女、外孙子女们考上好学校,他都会给予一点小奖励。他经常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才有出路。这些激励,于儿时的我而言弥足珍贵。外公的孙辈中最大的金兰表姐考上了最好的高中,后来还考上了大学,也给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之后,外公名下陆陆续续出了好几个大学生。在这种氛围影响下,我和弟弟妹妹即便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也都陆续完成了升学目标,接受了高等教育。
我时常听母亲讲起外公过去的一些经历:上战场,在生产队干活时死里逃生,文革时期被批斗……经历这些起起落落的外公在我心中越发崇高起来。有一次回家看望外公,他说自己老了,后来才发现外公是在感慨自己没有力气做喜欢的事了。晚年时期的外公虽步履蹒跚,但坚持每日早起散步,读书看报做笔记,直到不能动弹。他把一生的日子,塞得满满的,装在人生的口袋里,等待时间的编排。
很遗憾,如今六角亭已不复存在,外公也到了另一个世界。他留下的一部分笔记本,被我珍藏着。那些泛黄的笔记本流淌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勤奋好学、勤俭节约、重教尚学、持之以恒”的家风。翻开笔记本,我仿佛能感觉到它们对我的凝视,宁静坦然中饱含希望,一如外公曾经的目光,像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童年,也在之后的日子里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力量!
来源:南埜清风
编辑:王艳珍
审核:邬媛婷
终审:方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