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华粮网公众号,第一时间了解粮食市场政策和行情变化。
食用油为居民每天饮食和营养所必需,“吃多少油、吃什么油、怎么吃”是广大消费者既非常关心又感到困惑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从“想吃就吃”向“吃得安全”、“吃得好”转变。今后,我国食用油消费应向“少吃油 吃好油 更健康”方向发展。
一、每人每天吃多少油合适
我们提倡少吃油,并不是说吃油越少越好,而是适量吃油,以基本满足生理需要为度。
在平衡膳食模式中,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总摄入能量的20%~30%较为适宜,这个比值也叫脂肪供能比。按《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要求,30~50岁轻体力活动强度成年男性每天需要从食物中得到2050千卡能量,按照20~30%换算成脂肪摄入量是每天42~63克。这部分脂肪包括了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和食用油(烹调油)两部分,前者也叫隐性脂肪,后者叫显性脂肪。
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绝大部分来自于肉类、蛋、奶和豆类、坚果等,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这些食物带来的油脂大约为30克。指南又建议居民每人每天吃食用油(主要是烹调油)的量为25~30克。油吃多了,容易引发健康问题。但极力夸大吃油的负面作用,片面提倡少吃油也是不对的。从长期看,若油脂吃得太少了,就会营养不够,宏量营养和微量营养成分都会缺乏,这对健康同样是非常不利的。
二、我国居民吃油的数量
我国居民每人每天吃了多少油?既要算看得见的油,又要算看不见的油。
看得见的油比较容易算,主要就是烹调油的用量,我国居民日常烹调用油主要是植物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植物油人均年消费量持续增加。粮油行业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约28千克/年,其中63%被作为家庭烹饪用油和餐饮业用油被居民直接吃掉,人均消费18千克/年左右,人均吃油48克/日,远超膳食指南推荐的每人25~30g/日。
看不见的油得根据居民每天吃粮食、肉、蛋、奶、水产品等食物的数量及其含油量进行测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食物比以前吃得多了,所以肯定也吃了不少看不见的油。
中国营养学会定期调查居民饮食与营养状况,其中就有每人的吃油量,既包括了看得见的油,也包括看不见的油,然后计算出这些油脂提供的能量占总摄入能量的比值,即脂肪供能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饮食中脂肪供能比已超过了膳食指南建议的上限值—30%,城市居民甚至达到36%以上,这说明我国居民吃油的确过多,控制吃油、节约用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好油有三个要素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要控制吃油的数量,油的质量也是长期饮食的主要决定因素。两份相同数量的食用油,一份是高度乃至过度加工的,另一份是适度加工的,两者提供的能量可能差异不大,但对身体和健康的影响却可能大不同。那么,什么是好油?
一是相对合理的脂肪酸组成。食用油主要由脂肪酸组成,脂肪酸有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以及ω9、ω6、ω3之分。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各类脂肪酸的种类和数量并不相同。但它们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能说,如果在膳食脂肪总摄入量合理的前提下,某种食用油含有人们膳食结构中缺乏的脂肪酸,那么该食用油就是比较好的,如果某种食用油含有人们膳食结构中过量的脂肪酸较多,那么,它就是不太好的。总之,评价一种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是否合理,必须结合实际饮食情况,不必刻意追求一种食用油本身所含各类脂肪酸的所谓绝对“平衡”。
二是丰富的油脂伴随物。油脂伴随物主要包括脂溶性维生素、植物化合物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D、E等;植物化合物包括甾醇、胡萝卜素、异硫氰酸酯、多酚等。不同的油,伴随物种类、含量差别悬殊,而且随加工过程而异。我国食用油消费曾长期存在一些误区,其中之一就是推崇经过高度乃至过度加工的、精而纯的油品,这类油品中的伴随物已大幅度降低,若长期食用,必然会导致有益伴随物摄入量不足,进而引发慢性病。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精准适度加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已经逐渐走出这一误区。
三是极少或不含危害物。油脂中可能存在各种危害物,如重金属、真菌毒素、反式脂肪酸、农药残留、塑化剂等。一款好油中这些危害物的含量当然越少越好。土榨、家庭作坊制得的油品,往往不能有效控制危害物,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而正规工厂生产的油品,危害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安全性高,因此提倡吃正规厂家生产的油品。
四、怎么用油、吃油才健康
制造好油并不容易,但这只是第一步,即使生产出了好油,如果在食品加工、菜肴烹饪中用油不当,仍然会影响健康。因此,对消费者而言,用好油也至关重要。把油用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学习油品选择、用量控制、食物加工和烹饪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充分发挥油的价值,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适量、多样化、恰当的烹调方式,才是健康的用油、吃油方式。
一是吃油要适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日摄入烹调油量为25~30克,但调查发现,我国八成家庭每天摄入食用油量超标,所以要限制油的摄入。
二是吃油要多样,并和日常饮食相协调。长期食用单一油品,容易造成脂肪酸和营养伴随物摄入的不平衡,所以油要轮换着吃,或者食用调和油。如果平日以素食为主,则可以适量吃点猪油和饱和度较高的植物油。如果平时吃肉较多,已经从食物中得到了较多动物脂肪,就应尽量少食用猪油、牛油等饱和的油脂。豆制品吃得多的人,亚麻酸、亚油酸摄入已较为充分了,可选择橄榄油、茶籽油、花生油、米糠油等富含油酸的油脂。
三是选择恰当的烹调方式。食用油的性质不稳定,在持续高温下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不仅损失掉维生素E、必需脂肪酸等营养成分,还会生成一些有害物。因此,推荐多用蒸、煮、炖、熘、拌、汆等低温且少油的烹饪方式,尽量不要超过七成热,少采用煎炸操作。
总之,食用油是我国当前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中最值得关注的,吃多少油、吃什么油以及如何吃油,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一阶段,我国食用油消费应向“少吃油 吃好油 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 我们很多家庭喜欢买大桶的油,买很多油,这种习惯可取吗?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王兴国:家庭购买大桶油的习惯有一定便利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取之处。
不可取的方面
一是食用油品质下降风险。食用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成分在光照、高温、与空气接触等条件下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大桶油开封后,由于家庭使用过程中频繁开启瓶盖,会使油更多地暴露在空气中。例如,常见的植物油如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的持续作用下,会逐渐产生一些氧化产物,如氢过氧化物等。这些氧化产物不仅会使食用油产生难闻的“哈喇味”,还会破坏油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被消耗,而且氧化后的油脂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潜在危害,如可能会增加体内的自由基,进而引发一些慢性疾病。
二是超量食用风险。购买大桶油可能会导致不自觉地超量使用。当家中有大量食用油储备时,人们在烹饪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没有量的限制感而过度使用。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为25~30克,而家庭如果有大桶油,可能会忽视这个标准,使得每人每天的食用油摄入量超标,长期如此容易导致肥胖、高血脂等健康问题。
三是储存不便和安全隐患。大桶油体积较大,比较占空间,对于一些厨房空间较小的家庭来说,储存会比较困难。而且,大桶油比较重,在搬运和使用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倾倒,可能会造成危险,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儿童来说,可能会因为难以控制大桶油的重量而导致油桶摔倒、油液泄漏等情况。
2.可取的方面
从经济角度考虑,大桶油通常单位价格更低。如果家庭人口较多、烹饪用油量大,购买大桶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开支。而且,对于经常做饭的家庭来说,不需要频繁购买食用油,减少了购物的频率,比较方便。例如一个大家庭,每天烹饪多道菜肴,食用油消耗快,购买大桶油可以满足较长时间的需求,避免食用油短缺的情况。
不过,综合来看,虽然购买大桶油有一定的便利性和经济优势,但从食用油的品质保持和健康用油的角度考虑,这种习惯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风险,家庭在购买食用油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
◆ 我们在日常做饭的时候,使用食用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实现“用好油 更健康”这一目标?
中粮科工(西安)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员 曹万新:在家使用食用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要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来用油。家庭成员中有肥胖、超重的,应特别注意用油量的控制。因为油脂的热量最高,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化合物的2倍多。血脂高的朋友,可适当增加有调节血脂作用的食用油的比例。大量研究表明,ω3脂肪酸主要是亚麻酸、植物甾醇,这些油脂成分有明显的调节血脂的作用。在亚麻油、紫苏油中亚麻酸含量很高达到50%或60%以上。玉米油、稻米油的植物甾醇含量很多超过1%。亚麻油是常见的大宗植物油中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植物油。
二是把控煎炒烹炸的油温。油脂是不稳定的物质,油温过高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进而产生不利于健康的成分。所以,煎炒烹炸时不能等冒烟了再下菜,油热后即刻下菜,油温会迅速下降,有利于避免高油温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科学储存油脂。从购买油脂回家到使用完,可能经历较长的时间,储存时要避免阳光直射,应低温储存,开封后要尽快食用。此外,还要从改变烹饪方式上着手,减少煎炒烹炸;用大桶直接往锅里倒油的量是很难控制的,因此倒油时使用控油壶也是个不错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