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路很短,短到主干道不足3公里,从这头能望见那头。
那条路又很长,它连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全国人民对地震灾区群众的牵挂和关爱。
那条路,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一条普通的乡道。官亭镇是受积石山6.2级地震影响的重点乡镇之一,自地震发生后,那条路就成了一条通往地震灾区的生命之路和抢险救灾之路。如今,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强力推进,那条路又变成了见证灾区群众建设新家园,开启新生活的一条康庄大道。
11月5日,记者再次踏上了那条路,路两边或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或是熙熙攘攘的商铺街市,人来人往间,处处彰显着党员干部群众一心打好灾后重建收官战,同心协力恢复美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时间回到2024年1月,位于那条路路边临时搭建的海东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挥部里正在召开海东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挥部全体会议。市委书记乌拉孜别克·热苏力汗指出,要压紧压实全市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力量,密切配合、共克时艰,全力以赴把工作干实干细干到位,全力以赴恢复受灾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这段时间里,那条路不仅见证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合力推进,紧盯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坚定决心,也见证了各级部门和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温度与力度。
1月9日,以“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为主题的2024年抗震救灾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也在那条路不远处的官亭镇市集上举办。来自地震灾区的求职者们前来找寻合适的工作岗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实现就业,开始新的生活。招聘会共吸引了61家企业参加,共发布就业岗位205个,用工需求1205人,省市县各级就业部门全力以赴,为受灾群众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优质的就业服务,帮助大家尽快渡过难关。
巾帼志愿者服务团队顺着那条路,走进了位于民和县官亭镇的各个安置点,为受灾家庭提供心理慰藉和家庭教育指导。她们与孩子父母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教他们如何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们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也从那条路走来,为安置点的孩子们带来书籍、文具和玩具,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对学习的热情。艺术家们带来了绘画和音乐课程,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时间到了,那条路不远处的官亭镇三川文化中心广场又热闹起来,正盘算着购买化肥农药的残疾老人吕建胜领到了为受灾残疾人困难家庭发放的救灾备耕农资,整个发放工作有条不紊、高效有序。领到救灾农资的残疾人喜形于色,驾驶着满载农资的电动三轮车高高兴兴地驶离发放现场。
随着新学期来临,附近官亭镇中心学校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师生们瞩目凝视着鲜红的旗帜,举起右手向国旗敬礼,让信仰的力量印刻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地震发生后,民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官亭中心学校搭建起28个板房教室,中心学校及其教学点924名小学生在板房教室里实现线下复学复课。
春风吹过,万物复苏。民和县举行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持续掀起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新高潮。民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建项目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建设基本程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技术、质量和安全标准要求,坚守施工安全底线,保障施工质量标准,跟进做好施工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全力打造安全、安心、安居工程。
后来,随着海东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挥部的一次次会议和一项项指令,灾后恢复重建的好消息频频传来:
那条路两边的商店、饭店、药店、蔬菜店、服装店、理发店及周边村公路沿线的504家商铺都陆续开门营业,街道重新热闹了起来,这让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更足了;
民和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第一批安置房及首个村级幸福院公共服务设施近日顺利封顶,惠及到民和县官亭镇赵木川村、中川乡金田村、草滩村受灾群众。截至10月24日,海东市负责调度实施的235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完工163项,累计完成投资46.7亿元;
聚焦灾后恢复重建群众的消费需求,民和县积极组织家电、家居、家装等企业,开展“助力灾后重建·创造美好生活”“迎国庆”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借助“以旧换新”活动撬动消费达9956.86万元,补贴资金2476.23万元;
官亭镇、中川乡人饮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正酣,完成通水后,可解决官亭镇、中川乡、杏儿乡三个乡镇4.67万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走在那条路上,一路采访,一路倾听,一路感悟。教育、卫生项目建设有条不紊,集中安置项目如火如荼,农户自建房逐步验收入住,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随着灾后恢复重建步伐的加速推进,受灾群众急难愁盼的事一件一件得到落实。
就这样,海东市灾后恢复重建高效率、快节奏,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跑出了“加速度”,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放心上,把惠民实事和民生福祉落到了实处,在灾后重建“暖心”工作中,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
全媒体记者 陶成君
监制丨王斌林 责编丨张海霞
【免责声明】
海东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未标注来源“海东日报”或未含“海东日报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报。
戳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