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的滑板比赛,日本和澳大利亚承包了4个冠军。虽然碗池的热度和流量比不上街式,但Arisa Trew和Keegan Palmer的人气再次爆棚,足以使滑板在澳大利亚国内的热度上涨许多。
男子碗池比赛
女子碗池比赛
要知道街式比赛结束后,澳大利亚对滑板产生不少的负面评价。
首先街式组传奇滑手Shane O'Neill和夺冠大热的Chloe Covell的接连失利,再加上部分澳大利亚观众对滑板的一知半解,致使社交网络上他们对滑板颇有微词。
好在Arisa Trew和Keegan Palmer为澳大利亚滑板扳回一城,反正赢了金牌,什么都好说!
澳大利亚滑板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历史,丝毫不逊色于滑板起源地美国,今天带大家来看看澳大利亚滑板的历史,看看他们为何能批量生产滑板神童。
“历史是死的,是过去的,不可改变的。过去是过去,未来是未来,但滑板重要的是当下!”--- John Smythe(作家)
#1
70年代:萌芽时期
早在60年代,澳大利亚本土已经出现滑板。根据《Pix》杂志的记载,1965年的夏天,大洋洲吹起滑板之风。这个阶段滑板的性能实在太差,安全性是一个大隐患。同年《Pix》杂志刊登一篇医疗权威对于滑板安全性的拷问,导致这股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
时间来到70年代,传奇滑板团队Z-Boys的兴起,滑板才在这里生根发芽。
墨尔本马维尔郊区达令路的一所房子住着一对小夫妻David和Lisa,他们分别于1962、1964和1970生下三个孩子Stephen Hill、Peter Hill和Matt Patrick Hill。澳大利亚滑板因他们而出现全新面貌,此外兄弟四人(多年后还有老四)贯穿着整个澳大利亚滑板的发展史,影响力至今还存在。
Stephen Hill
大概在1972年,Stephen和Peter在邻居的车库里玩时第一次看到滑板,这块滑板是60年代滑板热潮留下的东西。同年晚些时候,Stephen过生日时收到阿姨送的一块二手Surfa Samskateboard作为生日礼物。
之后兄弟沉迷于滑板,两人在自家的车道或附近的停车场玩几个小时。玩法相当质朴,一个坐在后面,一个在前面拉。
1976年到1977年期间,南加州经历一场严重干旱。为了节约用水,附近小镇居民抽空自家后院游泳池,许多家庭的后院里剩下一个空空的混凝土泳池。这些地方成为Z-Boys的新乐园,他们借助有一定倾斜度的墙壁做出许多让人惊叹的滑板动作。
之后摄影记者和作家Craig Stecyk在《Skateboarder Magazine》撰写Dogtown Chronicles系列文章。这一系列的文章详细记录Z-Boys团队的冒险经历,讲述他们如何在南加州的空游泳池里玩了两年,为碗池滑板奠定基础。远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受到这波滑板热潮的影响,国内开始零零碎碎地出现玩滑板的孩子们。
随着Z-Boys给滑板带来的新面貌,Stephen和Peter对滑板热情与日俱增,他们拉着好友Ian Brown一起入坑。
Stephen Hill
这个阶段美国滑板热潮所带来的巨大需求让品牌方们应接不暇,他们已经不能给澳大利亚的经销商供货,导致滑板在当地变得非常稀有,供不应求。
三人经常通过海外邮购的方式购买各种美国的滑板配件,实在买不到的东西,他们会找经常出国工作的爸爸或lan的父母帮忙带回来。随着装备不断升级,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在后院建造属于自己的滑板坡道。
无经验、无金钱、无人脉,不妨碍几个愣头青义无反顾往前冲。
1975年澳大利亚的第一场正式的滑板比赛在悉尼Frenchs Forest的可口可乐工厂里举行。次年澳大利亚的第一个滑板公园在奥尔巴尼的海滨港口建立。
1978年Stephen Hill 、Peter Hill 、lan Brown、Noel Forsyth和Bret Connolly等人一起成立澳大利亚第一支滑板团队Sparx Skateboard Team,同时他们拿到Bata shoes的赞助。不过团队赞助不代表个人赞助,澳大利亚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滑手是Wedge Francis,70年代末他得到Golden Breed的赞助。
Wedge Francis
Sparx Skateboard Team的队员们几乎赢便国内大大小小各个比赛(虽然不多),更是有商场愿意付几百美元让他们去demo表演。只是挣来的钱被几人用去制造全新的坡道,很快给造没了。
随着弟弟Matt Patrick Hill加入滑板队伍,这个滑板家庭以一种和谐的氛围延续下去。尽管这种状态没有维持太久,不过这是后话!
与此同时,墨尔本圣奥尔本斯郊区的一对兄弟Ben Pappas和Tas Pappas可没这么好运。
Tasou Micah Pappas(AKA:Tas Pappas)和Benjamin James Pappas(AKA:Ben Pappas)出生于一个不幸福的破碎家庭中,父母三天两头争吵,经常上升到肢体冲突,家里永无宁日。大概十年后,这对兄弟会对澳大利亚滑板产生重大影响。
Pappas兄弟
时间来到70年代末,Russ Howell和Stacy Peralta带着数位美国滑手一起来澳大利亚demo。由此可见澳大利亚滑板圈跟外国的交流是非常早的。
随着时间流逝,澳大利亚老一辈滑手不得不面临一个难题:成长。
作为一名无忧无虑的滑手少年,他们可以任性,可以肆意妄为,可以每天花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玩滑板,可以用父母的钱买装备,可以在家里随意弄各种坡道。
成长意味着你必须面对着学业、事业和家庭等各种责任。活跃于70年代的滑手们陆续向生活低头,回到大众路线。Sparx Skateboard Team不得不解散。
“十几岁时玩滑板没问题,可当你20岁后你还玩滑板,大家会觉得你不懂事。这不是大人该玩的,你应该把心思放在别的地方。”----Stephen
Sparx Skateboard Team解散后,Hill兄弟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一家剧院老板,将剧院天台打造成一个滑板场Johnstan Street Skate City,剩余的滑手们以此为大本营,度过一段快乐时光。
快乐时光总是比较短暂。滑手Steve因感情问题招惹是非,连累Stephen Hill被人揍了一顿,Johnstan Street Skate City随之终结。
#2
80年代:低谷时期
80年代滑板在澳大利亚突然不火了!
随着代表叛逆、自由的摇滚乐队Sex Pistols、Devo等在国内滑板圈中流行开来,澳大利亚的滑手们在叛逆、非主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些滑手走着走着就离开滑板,转而投入音乐的怀抱,直接导致澳大利亚滑板圈损失一批滑手。
没有一个本土滑手有赞助,没有商业活动,也没有滑板比赛,连作为领头羊的Hill兄弟也在人生岔口徘徊。
1980年,稍微年长的Stephen率先完成高中学业,原本他想等着Peter一起去上大学。谁知那个时候Peter闯祸进去了(懂的都懂!)。从出生便形影不离的两兄弟,第一次面对长达一年的分离。
与此同时,他们的父母感情破裂离婚了。半年后父亲再婚。父亲和继母Ann迅速生下一个孩子:Mike。Stephen一边打工挣钱,一边上学等弟弟出来,顺便等到另一个弟弟出生。
等到Peter出来后,兄弟一起去上学,闲暇时间他们会给Fitzroy的羊皮产品进口商Mel Mollison打工,挣一点生活费。1983年兄弟两人突发奇想,跑去欧洲旅行了6个月,回来后他们确定自己无法适应传统行业和方式,立马从大学里退学。
再加上Bones Brigade的刺激,他们决定离开家里,搬到Parkhill Road一套破旧的合租公寓里重新开始滑板。首要任务是打造一个大型坡道可供使用,两兄弟的商业能力和口才再次发挥作用,他们说服当地的一个大老板,让他们使用一块闲置空地。
解决完场地问题,接着是人工和资金,他们找来一大帮老队友和朋友帮忙干活,包括Hugh McCaig Bret Connolly和Mark Robley等。钱不够,大家凑,前前后后投入几百美元。
原本几百美元是不够的,恰好附近的一个乡村正好有大量金属管出售。那几年澳大利亚的经济条件不好,这些东西一直卖不掉,正在慢慢生锈。卖家不得已低价出售,被Hill兄弟捡漏。
随后澳大利亚最大,最先进的坡道在Kew Parkhill Road街道45号搭建起来。这个东西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建筑,墨尔本位数不多的十几位滑手全部前来朝圣。
很快滑手群体与周围邻居爆发激烈的争吵,甚至闹到上电视新闻。邻居们说滑手嘈杂的音乐和日常的狂欢带来严重的噪音问题。之后事情越闹越大,地方议会和政府介入。这个坡道只能被拆除。滑手被坡道拆成许多零件,然后用卡车运到Rokeby Street的一个大仓库里重建。
这么一闹,Hill兄弟的行事风格低调许多。1985年他们决定正儿八经地经商,成立Hardcore Distribution滑板公司,并成功拿下美国Variflex等滑板品牌在澳大利亚的代理权。
1986年他们在墨尔本城市广场举办公司的第一场活动Variflex/Surf Dive ' n Ski Demo。之后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滑板比赛Twisties/Variflex Ramp Jam。以前的他们追求滑板的快乐,现在的他们着重推广滑板文化。
这一年Stephen和Peter 一起撰写《The Skateboard Book: Blast!》,书的内容以讲解滑板道具和场地为主。这本书一度成为澳大利亚滑板行业搭建滑板道具、场地的教科书。由于内容太硬核,两年后,他们继续推出续集《Skate Hard》。
1987年在Hardcore Distribution的支持下,Gregor Rankine在Fitzroy的Brunswick街道开设了澳大利亚第一家专门的滑板店Snake Pit。
这一年,澳大利亚滑板圈还发生一件大事!
有一天受够父母争吵的Tas Pappas带着弟弟Ben出门,两个孩子阴差阳错下走进滑板公园,他们在滑板上找到从来没有过的幸福。过人的滑板天赋和毫无畏惧的性格,让他们在滑板上所向披靡,经过几年的沉淀,他们将在90年代的滑板圈大放异彩。
与此同时80年代全世界陷入滑板热潮,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澳大利亚滑板有所发展。
1985年Jason Shane Ellis(AKA:Jason Ellis)搬去美国,开启自己的职业滑手生涯。他是最早一批远赴美国的澳洲滑手,作为垂直滑的知名滑手之一,他的技术在整个滑板圈是叫得上名号。
#3
90年代:百花齐放时期
虽然90年代初期,全世界滑板进入寒冬期,但澳大利亚滑板有点反主流,进去一个小爆发阶段。Hill兄弟几人退居幕后或活跃于其他行业,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澳大利亚滑板,其中最大贡献某过于成立滑板鞋品牌Globe。
作为一个反向输出的澳大利亚品牌,Globe曾是最火的滑板鞋品牌之一。
此外恶徒兄弟Ben Pappas和Tas Pappas、Matt Mumford、Renton Miller等垂直滑大佬陆续崛起,让澳大利亚滑手成为滑板圈不容忽视的力量。
90年代初期,美国滑板遭遇冷冻期,但那边依旧是全世界的滑板中心。澳大利亚滑手们为了谋求更好的未来陆续前往美国发展。
其中成绩最好的滑手,自然是被称为“恶徒兄弟”的Pappas兄弟。
两人过去美国后,随即在比赛中打败Tony Hawk和Danny Way等知名滑手,想低调都不行。1996年Mad Circle的视频《 Let the Horns Blow》让Tas Pappas成为U池滑板的坏小子。之后Tas Pappas在大型滑板比赛上赢过Tony Hawk,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滑手。
然而随心所欲、放荡不羁的性格让兄弟在美国滑板圈内树敌无数,毫无节制的生活习惯又让他们惹上一堆麻烦。
1999年Ben Pappas偷运du品(100克)回国被捕,被关了12个月且3年内禁止出国。由于不能回美国,Ben Pappas的所有赞助商全部与其解除合约。事业上的不顺心,让Ben Pappas更加依赖du品,ke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同年Tas Pappas和父亲要回美国参加即将举办的X Game比赛,短暂地离开弟弟。结果这一离开,悲剧就发生了。
某天Ben Pappas发现深爱的女友竟然从事特殊行业工作。愤怒至极的Ben在药物作用下sha害女友抛尸河中,而他无法承受杀人后的精神压力,随即饮弹自尽。
与此同时远在美国的Tas Pappas也不好过。1999年的X Game赛前Tas Pappas一直在苦练900,眼看着即将成功,他准备在正式赛场上一鸣惊人。
然而比赛当天,X Games拒绝他参赛,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偏偏这场比赛,Tony Hawk完成900,还因电视转播而成为明星。原本Tas Pappas和Tony Hawk之间就有beef,这场比赛过后矛盾更深了。
由于Tas Pappas在澳大利亚有超高人气,毕竟国服区第一人,他跟Tony Hawk的战火延续到澳洲滑手之间。传奇滑手Tony Hawk差一点被澳大利亚滑手们“通缉”。最后这场舆论战争以Tas Pappas的严重药yin不得不暂时退圈,故而被动结束。
虽然澳大利亚的垂直滑滑手们的发展道路和最终归宿各有不同,但他们的确在世界滑板舞台上为澳大利亚滑手们挣得一份地位。许多滑板品牌见证他们的实力后,纷纷将目光投向大洋洲。
有了滑板品牌们的助力,才造就后续澳大利亚滑板的空前繁荣。
#4
千禧年:拉扯时期
随着垂直滑的衰落,街式滑板成为滑板圈的主流玩法。大家熟悉的滑手Lewis Marnell、Shane O'Neill、Chima Ferguson、Dustin Dollin等滑手们陆续登场。不过这个时间点,他们处于前期积累阶段。
相对年长的Lewis Marnell和Dustin Dollin比较早走起来。
2000年Dustin Dollin加入刚创立的Baker,同时获得Vans、Volcom的赞助。靠着在《Baker Bootleg》(2000)、《Baker 2G 》(2000)、《Chichagof》(2004)、《Baker 3》 (2005)、《Pleased to Meet You》 (2005)和《Let's Live》 (2007)等经典视频中的出色表现,在街头滑板领域站稳脚跟,成为不可替代的风格滑手。
2002年Lewis Marnell在Nike SB、Volcom和Almost等国际大品牌的赞助。Nike SB更是将其收入国际团队,而不是澳大利亚限定赞助,Lewis Marnell成为Nike SB Team的第一位澳大利亚滑手。2008年Almost将其升为职业滑手。
随着滑板行业的不断壮大,政府决定介入。
2005年澳大利亚体育局和澳大利亚轮滑协会(Skate Australia,简称SA)合伙成立专门负责滑板项目的澳大利亚滑板协会(Skateboarding Australia,简称:SbA)。
SbA成立后一直致力于促进澳大利亚滑板的发展,每年会为业余滑手、AM、Pro等各个级别的滑手举办比赛。
此外墨尔本市所在的维多利亚州有独立的维多利亚州滑板协会The Victorian Skateboard Association Inc (简称:VSA),其规模和地位在国内与SbA平起平坐。
为何一个地方级别的协会可以与国家级旗鼓相当呢?暂且按下不表,请看下文分析!
2007年基督教青年会 (YMCA)在澳大利亚成立YMCA Action Sports (简称:YAS),这个协会至于在澳大利亚各地推广青少年运动,以及推动优质青少年体育赛事和场地的创立和举办。
所谓的青少年体育项目,绕不开篮球、足球、棒球、BMX、滑板、滑板车、轮滑等项目。
有了共同目标,YMCA Action Sports和Skate Australia达成合作协议,再叫上Victorian Skateboard Association和BMX Victoria,四方举办一系列极限运动赛事,包括Australian Skateboarding League (简称:ASL)澳大利亚全国联盟联赛、Skate Australia National Park Championship澳大利亚滑板公园赛事、Moomba Festival Competition蒙巴节特别比赛(项目包括:滑板、BMX和滑板车)、Skate Park Leagues (简称:SPL)极限公园联盟(项目包括:轮滑、BMX和滑板车)。
补充说明:Skate Park Leagues 是澳大利亚国内最大的轮滑比赛。
除了赛事外,平日里三个协会经常合伙举办各种活动,最主要有三种,Family Fun Days家庭欢乐日、Skate Park Open Days滑板公园免费开放日和Girls Progression Sessions女生课堂。
三个常驻“项目”对于滑板发展来说,可谓是妙招。
Family Fun Days让滑板成为一种家庭活动,父母与孩子一起享受滑板的快乐。
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认可,何愁没有滑板的孩子呢!
Skate Park Open Days则是让更多滑手可以体验到专业场地。
Girls Progression Sessions则是为澳大利亚滑板圈男女比例提供重要贡献。
值得注意YMCA Action Sports的合作对象是Skate Australia和Victorian Skateboard Association,而不是Skateboarding Australia。
虽说Victorian Skateboard Association只是一个州级的协会,可人家是独立协会,自由度和权力是完整的。Skateboarding Australia看似更高一级,但他们不独立,举办活动比赛、运动资金等操作都必须经由Skate Australia的审批。
久而久之,SbA自然对SA颇有怨言。好在两者目标一致,再加上资源充足,因此双方在许多年时间里没有爆发过激烈斗争。然而一旦资源不足,矛盾便在所难免,这是后话。
与此同时,随着滑手群体的扩张,澳大利亚国内滑手群体与非滑手群体的矛盾日益加深。各路势力来回拉扯,反复battle。
2009年墨尔本市政府通过一个法律,禁止在林肯广场滑板。禁令一出,滑板圈哀鸿遍野。林肯广场作为该市的经典spot(之一),官方的禁止让滑手们无所适从。
官方法令不是没事找事搞针对。滑手们在广场不分昼夜地玩滑板,实在过于吵闹,尤其是晚上。况且广场人流量大,时不时会发生滑手与路人的冲击碰撞事件。墨尔本市政府是收到一大堆市民投诉后才行动起来。
最开始零星滑手冒着被捕的风险跟警察玩游击战,之后越来越多的滑手不顾禁令,跑来这里玩。久而久之,警察和政府也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住。直到2016年墨尔本市政府决定重修林肯广场,让它不再适合玩滑板。
针对政府强行装修spot的行为,澳大利亚国内分好几个“派系”,滑手自然是强烈反对,当地居民是乐见其成,但更多的人和群体是处于中立状态。
中立群体有几个观点:
①林肯广场是公共资源,它属于公众的。即是如此的话,那些喜欢滑板的年轻人也是澳大利亚的居民,他们一样拥有这个地方的使用权利,难道政府就要强行否定他们的使用权利吗?
②滑板对于青少年群体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外界所顾虑的饮酒、吸du、涂鸦、破坏公物和碰撞等事情确实存在,但属于少数情况。反而滑手们更多是在滑板的过程中锻炼身体,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以及培养勇气和信心。
③滑手群体对于某个街道、地区的繁荣是有促进作用的。吵闹总比冷清好,一个有人的地方总比连只苍蝇都没有的地方好。
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国内的非滑手群体,大部分对滑板是有一定认知的。更有甚者,他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客观、更全面的看待滑板,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思想观念的冲击绝不是几帮不同想法的人在吵架,意识形态决定行为状态。观念对滑板的长期发展是有着深远影响。之后澳大利亚各个城市对于滑板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城市以公众利益为主,加大滑板禁令的执行程度和范围。有的城市推崇青少年文化,极力推广滑板、举办赛事、增加场地。
#5
2010年---2021年:滑板强国时期
经由前10年的铺垫,澳大利亚出现一批高质量的滑手。从此无论街头还是赛场,滑手们都能看到澳大利亚滑手的飒爽英姿。
Dustin Dollin的小老弟Chima Ferguson成为街头滑板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2013年Vans为他推出职业签名款滑板鞋Vans Chima Pro。2015年Chima Ferguson在Vans的滑板长片《Propeller》的表现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街头滑板总是那么精彩绝伦!
2010年,13岁的Poppy Starr Olsen (AKA:Poppy Olson)被选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滑手(之一)。
作为澳大利亚女子滑板的领军人物,2016年她赢得了Vans Combi Classic的Pro组的冠军,并成为第一位参加夏季X Games的澳大利亚女滑手。
2017年被叫做“千年老二”的Shane O'Neill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接连拿下当年SLS和Tampa Pro的双冠军。
别看澳大利亚滑手在国际舞台大杀四方,国内滑板行业却出现一个危机。
随着各个项目的发展,Skate Australia内部的资源开始出现失衡。2013年他们与首席赞助商Anpha闹掰,致使出现重大的资金断裂问题。
这个时间段,SA最费钱的项目便是SbA正在举办的National Skateboard Amateur Series(半职业联赛)。为了缓解经济压力,SA决定终止比赛。
SbA自然不愿意放弃,为了筹集资金,他们跟Nike达成赞助合作。由于SbA与Nike之间的协议是跳过SA,且部分条款不符合SA的规定。故而SbA与Nike之间的合作被迫告吹。
2014年SbA的第一负责人Leroy magarnagle在没通知协会其他成员的情况下,向澳大利亚体育局提出让滑板协会独立出去,以便将更多的资源投入滑板中。“逼宫”不成的后果十分严重,首席负责人Leroy magarnagle便因严重不当行为被解雇,SbA内部被裁走一半的人员。
眼看协会都保不住,Skateboarding Australia举办的滑板赛事自然也结束了。数月后Skateboarding Australia被解散,从此澳大利亚只有Skate Australia,没有Skateboarding Australia。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结束了,没有人是赢家!
没了Skateboarding Australia,不代表Skate Australia的问题就解决了!
钱依旧不够!因为再多钱,也不耐造!
这种情况直到滑板入奥后才有所改善!
虽然资金紧张,但Skate Australia对于滑板赛事的用心程度有增无减。这个时期,街式滑板已经成为滑板主流玩法,Skate Australia为了维持住碗池滑板的热度,专门举办碗池滑板的比赛。
其中最出名的赛事,当属2016年到2018年期间创办Australian Bowl-riding Championships。赛事分成:16岁以下青少年组、女子组、职业组、半职业组和大师赛(年龄40+),涵盖澳大利亚国内所有玩碗池的滑手。
如今滑手们所熟悉的Arisa Trew、Kieran Woolley、Bryce McKean、Ruby Trew、Keegan Palmer 、Kieran Woolley等滑手在年纪尚小时全部参加过青少年组的比赛。
右一:Keegan Palmer
此外2016年Australian Bowl-riding Championships的参赛滑手仅限于澳大利亚本土的滑手。但2017年和2018年为了夸大赛事影响,主创们每一年都会邀请数位外国滑手手来参赛,例如Luigi Cini(巴西)、Rune Glifberg(丹麦)和Tate Carew(美国)。
这种“外援”策略类似于鱿鱼效应,团队或组织中引入一个具有威胁性的角色或竞争者,以刺激团队成员的紧张度和活力,从而保持整体的高效运作。
果然滑板圈子想要做大做强,绕不开两点:走出去和引进来。
时间来到东京奥运会,澳大利亚的势头明显不敌美国、日本和巴西。巴西和美国是满员配置,日本稍逊一筹,也有10个名额。澳大利亚只有Shane O'Neill(男子街式),Hayley Wilson(女子街式),Keegan Palmer (男子碗池)、Kieran Woolley (男子碗池)、Poppy Starr Olsen(女子碗池)等5个滑手参赛。
幸运的是,Keegan Palmer拿到男子碗池的金牌,虽然输了数量,但赢在质量。
#6
2021---至今:神童时期
东京奥运会过后,澳大利亚滑板圈最大的变化是杀出两个超级滑板神童:Arisa Trew和Chloe Covell。
同为2010年出生的两个天才,Chloe Covell比Arisa Trew早一年成名。
2022年,Chloe Covell以新手之姿赢得日本千叶X Games比赛第三名。之后X Games比赛,她又赢下一枚银牌。
成功拿下两枚 X Games奖牌后,Chloe Covell赢得Dew Tour的第三名,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得奖滑手。随后得到SLS的特别邀请,获得参赛资格,结果第一场比赛,Chloe Covell就拿下第二名。
2023年Chloe Covell在X Games California拿下女子街式第一名,成为X Games女子街式项目最年轻的金牌得主。
来到2023年,Arisa Trew也出场了!
她先是在X Games加州站的比赛上拿下碗池项目和Vert项目的两枚金牌。虽然没能成为最年轻的金牌得主,但她靠着两枚金牌,成为最年轻的双金赢家。
之后Arisa Trew在Tony Hawk’s Vert Alert比赛上完成720,成为第一个完成720的女滑手被载入史册。巴黎奥运会前夕,她成功挑战900,成为第一个成功挑战900的女滑手。
看似横空出世,实则是“蓄谋已久”。天才神童的出现是澳大利亚滑板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接受并支持滑板的父母和靠谱的教练是所有神童的开局标配。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澳大利亚的父母们是乐于让孩子们接触滑板的。纵使天才可遇不可求,但数量一多,出现的几率自然会增加。
之后找一个好的教练会事半功倍,Arisa Trew到滑板学校Leavl Up学习,在前职业滑手Trevor Ward帮助下一步步走起来。Chloe Covell跟着爸爸学了一点基础后,也被送到家附近的滑板公园上专业的滑板课程,先学碗池,再学街式。
Arisa Trew和教练
小时候的Chloe Covell
澳大利亚国内的所有大型滑板赛事都设有专门的青少年组别,以供全国各地的滑板小孩展示实力。等到学有所成后,国内有许多计划可供她们发挥,以此来获得品牌赞助,从而走得更远。
两位超新星再加上东京奥运会冠军Keegan Palmer,巴黎奥运会赛季期间,澳大利亚算是出尽风头。
果不其然,最终澳大利亚有9名滑手获得巴黎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并以碗池项目的两枚金牌的好成绩成为本届奥运会的大赢家。
Arisa Trew
Keegan Palmer
澳大利亚滑板历史绝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全部说清楚,许多东西值得推敲和学习,但文章篇幅有限,没办法展开详谈,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聊聊。
感谢各位读者坚持看到最后!
文字 | 晴朗sunny
推 荐 阅 读
滑板废观点 | 如果Vert(U池玩法)成为洛杉矶奥运会的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