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笃行满目新

民生   2025-01-07 13:10   湖北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
改革风劲,砥砺扬帆

蓝天白云下的襄阳城区。记者 杨东 摄



一次次创新性探索、一个个突破性进展、一项项标志性成果,镌刻着我市改革步履铿锵的印记——


过去的一年,襄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一体把握省委“四个五”和“三个统筹”部署要求,统筹推进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取得积极成效,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锚定目标 凝心聚力

下活改革“一盘棋”




把准方向,方能行稳致远。


我市建立“思想引领、学习在先”学习机制,把学习贯彻党中央改革部署、省委改革要求作为市委常委会会议重要议题,做到第一时间学习传达、研究部署和推动落实。


2024年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改革专题会6次,《推动公立医院深化改革和严格规范管理的意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方案》《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等多个方案发布实施。

襄阳古城。记者 杨东 摄


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分3期对县处级干部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集中轮训,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更好悟思想、提能力、长才干。

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实现关键突破。


围绕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我市科学谋划71项重点改革任务。召开全会研究出台《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的意见》,围绕经济体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生态文明体制等谋划了一系列重点改革举措,并制定分工方案督促落实。


善谋善为,善作善成。


建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健全战略谋划和规划统筹机制,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促进机制,完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提质机制,健全文旅融合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市域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机制……我市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制度机制创新促进责任落细、改革落地。


只要肯下决心,改革就有办法。难度再大,也能办成。


过去的一年,襄阳激荡着一幅勇当开路先锋的改革春景——


襄阳自贸片区4项案例入选2024年全国自贸片区经典制度创新案例汇编,制度创新指数连续五年居内陆地级市片区首位;

2024年9月5日,襄阳综合保税区内,众多商用车和新能源车整齐排列等待出区。记者 谢勇 摄


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获评“2024数字中国百景新锐奖”,荣登“2024智慧城市先锋榜”,创新经验被省《改革简报》专题刊发;


“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高度肯定,多次在全国推进会上交流经验,参与起草首个政务服务领域国家标准《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建设指南》;


谷城县创新五项机制推进强县工程以及探索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堰河做法”在全省推广。


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宏大场景,一项项成效显著的改革实践,体现了全市上下合力推动各领域改革向中心聚焦、向深处攻坚的担当与作为。



勇涉险滩 敢破藩篱

抓出发展新气象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勇立潮头,改革者胜。


作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必须科学把握省委赋予的“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定位。


拉升标杆,加压奋进,全力提升发展能级,襄阳正打造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联动鄂西北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成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典范。


担责抓实,靶向发力。我市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试点探索,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活力。

资料图片。记者 李旭晖 摄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促发展——


大力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加快全市供应链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组建襄阳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目前上链企业近700家。湖北首家县域综合型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襄阳地方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成功上线运行。


大力推进大财政体系改革。深化国有“三资”清查盘活,创新盘活思路,探索“三变”路径,总结推广25个典型案例。“三资”盘活、债务化解、政府投资项目“两算”等经验在全省推广,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


大力推进营商环境革命。“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上线主题事项150项、“自助办”事项1480项,跨域通办事项达1120项,全市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可网办率达99.9%。


大力推进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成功首发“襄阳—广州南沙港”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国际物流大通道达10条,新增国际友好交往城市4个。

2024年7月19日,襄阳-广州南沙港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成功首发,这是我市近年来开辟的首条南向物流通道。记者 殷素 通讯员 赵坤 摄


科技教育人才的基础支撑作用积极彰显,有力度——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湖北隆中实验室2项成果入选湖北实验室20项标志性成果,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论证,企校联合攻关的2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倍增行动,2024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75.5亿元,位居全省第三。


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组建襄阳人才集团,新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100余个、硕士及以上人才2000余名,人才总量达115万人。襄阳市入选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


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师生满员,湖北文理学院新增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本科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市县一体推进教联体建设,全市652所学校纳入教联体,覆盖面达96.6%,创建省级示范性教联体9个。


随着一项项实施方案和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全市上下坚定改革方向、保持改革韧劲,体系化抓推进、促落实,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以人为本 改善民生

携手共画“同心圆”




改革,如秉轴持钧、以一持万。


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是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4年,襄阳推行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新生儿出生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真正实现“不出医院门,待遇落地享”。

新生儿。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龚波


市民生活越来越便利的背后,是襄阳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通过改革创新,襄阳正逐步构建起一个高效、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城市。


我市积极推动“数公基”试点提质增效。


高标准建设“一标三实”、编码赋码、CIM等城市公共基础平台;先后编制标准规范42个,探索制定的识别代码编码规则成为国家行业标准;开发城市排水防涝、桥梁隧道、燃气管网、数智安居、义务教育招生等14个应用场景……襄阳不断深化社会民生领域改革,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就是要让普通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基层减负,有力度——
2024年6月,枣阳市以表格减负改革为切入点,探索出“一套表格精减、一个枢纽集成、一个平台服务、一套机制管控”工作机制,将基层年度填报表格数量从341项减至41项,减幅达88%。


医疗改革,有深度——
全省率先试行公立医院纪检监察机构派驻制;推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累计服务患者26.8万余人次,节省费用约1186万元。


住房保障,有温度——
成立市级保租房运营管理平台,开发定制保障性租赁住房。全市筹集保租房13745套,3.3万名新市民圆了“安居梦”。


文化强市,有厚度——
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马跃檀溪、涧南园(孟浩然故居)等文化遗址加快修复,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襄水街建成开放,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全市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成功举办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襄阳市博物馆新馆。记者 谢勇 摄


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形成媒体融合“襄阳模式”。襄阳融媒体中心作为唯一一家地市级媒体在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作主旨发言,参与制作的广播剧《问天》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意见,划拨经费500余万元给予支持,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内生动力和艺术创作生产力。


生态保护,有强度——
印发《襄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完成盐池河等9条小流域规划编制,启动189个规划项目,已完成117个。


深入开展汉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28个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健全完善南襄荆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2024年1月至11月,襄阳市PM2.5同比下降3.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


积极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绿色能源装机容量达576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量55%;19家企业入围省级绿色制造名单,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75家。


一项项创新务实的改革举措、一次次奋发有为的改革实践,进一步打破了制约束缚,释放了发展效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古城内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改革蓝图激荡人心

奋进路上斗志昂扬


2025年是贯彻落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

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站在新的起点

襄阳将不断增强重点改革牵引力

科技创新驱动力、营商环境软实力

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


记者:严俊杰
编辑:熊功洁;责编:陈忱;
审核:张伟;终审:柏睿;
运营:襄阳融媒体中心


活力升腾,襄阳好风日!

汉水襄阳
《汉水襄阳》编辑部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