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0余人的王牌军,装备马步枪不到13000支,这是咋回事?

文摘   军事   2024-09-14 17:32   河北  

我们在谈战史话题的时候,很多网友总是误认为当时的军队是可以实现一人一枪的。

之所以有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受战争题材影视剧的影响。因为在战争剧中,基本上每个穿军装的人都会提着一把枪出来。

但实际上在战争年代,无论我军还是绝大多数的敌军,都是不能实现一人一枪的。

以抗战时国军所谓的“德械师”为例,一个万余人的师也不过是装备4000余支步枪。全面抗战开始后,由于武器损失巨大而补给不易,即便是优先补给的主力部队,每个师的步枪标准也下降到了2700支。之后随着新师编制的推广,每个步兵师的步枪配置标准又下降到了2500支。

而且这个2500支步枪的标配,在实际作战中很多部队也达不到。

国军的补给尚且如此,我军当时的配枪情况就更差了。到1940年时,八路军平均每个团只有马步枪532支、手枪29支、轻重机枪9挺、手提机枪4挺。

甚至到解放战争开始前,全军兵力已达127万人,但是马步枪也只有44.7万支,远没有到一人一枪的程度。

要说这时候枪少不够用还说得过去,可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我军步兵军师的配枪情况,也没有到太高的程度。

这至少不是枪械不够用的问题了,因为在此前的解放战争中我们已经缴获了大量的长短枪,装备精锐部队还是没问题的,可为什么还不是一人一枪呢?

以著名的第27军为例,在1950年出国作战的时候全军兵力50501人,但是装备马步枪和卡宾枪合计只有12932支,乍一看好像是几人合用一支枪,这又是咋回事呢?

其实很多网友总是默认为当时的军队人人都是步枪兵,但这是不正确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我军已经实现了每个步兵班装备1挺轻机枪的配置,同时在步兵班中还配有至少2支冲锋枪。

轻机枪不是一人能操弄的,在抗美援朝初期也不是只配2人。志愿军的标准是一挺轻机枪配4人,携弹800发,另外步兵班再配步枪/冲锋枪至少8支。

而重机枪当时不装备于步兵连,而是单独编成营属的机炮连,每个机炮连装备6挺重机枪和3门81/82毫米迫击炮,其中每挺重机枪携弹量是2000发。

按照我军在1950年时所定的标准编制,营属机炮连编156人,除了重机枪和迫击炮外,其余装备只有步枪11支、短枪10支。

所以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重机枪、迫击炮开火的场景,但是要知道这些家伙可不是周围那两三个人就能伺候的。实际都是10多人伺候一挺重机枪或一门迫击炮,而相应的自卫武器却是极少的。

其实当时志愿军的迫击炮不仅仅是中口径的,还有大量小口径的60炮,这种炮装备在步兵连级。按照志愿军当时规定的标准编制,连属60炮排装备3门炮,每门编制10人,携弹36到40发。而这个连属炮排的战士们,大多数也是不配枪的。

志愿军当时也装备有100毫米口径以上的重迫击炮,一般在团级单独编成连,这个团属迫击炮连一般只装备三四门炮,但是也没多少配枪。同样团属的步兵炮连大体也是如此,除了装备的几门步兵炮外,其余战士们也极少带枪。

以志愿军第27军当时的实际装备来说,其装备有冲锋枪2763支、轻机枪1038挺、重机枪191挺、60炮337门、81/82毫米迫击炮95门、100毫米/4.2英寸迫击炮20门、步兵炮19门。

上述的这些炮兵、机枪兵们虽然手里的家伙不多,但是需要维持这些家伙们的战斗力,却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

同时,志愿军当时有条件装备更多的冲锋枪,使得冲锋枪手在步兵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到现在为止,我们谈的多是团级以下的武器配置,由此可见即便是在战斗人员偏高的团级部队中,很多战斗单位的战士们也是不带枪的,尤其是不带步枪。

而在团一级,本身还有相当数量的机关人员和勤务单位,这些战士们也只是携带少量短枪和步枪自卫,配枪率远不如步兵连队。

如果是到了师一级,甚至是军一级,那么在机关和勤务部队中,不配枪的人员和比例就会更高。

比如在步兵师一级,战斗单位只有师属山炮营和少量警卫部队。其中警卫部队的武器标准与步兵相同,但是山炮营除了炮外,也只有少量自卫兵器。其他的勤务单位,配枪程度会比炮兵更低。

27军结合师团属火炮的情况,将炮兵合编成了师属炮兵团,统一进行管理和配置,但也不会给炮兵加配更多的枪支。

而在军一级,配属的野榴炮团显然不会带更多的枪支,军级庞大的机关和勤务单位,更是配枪率最低的存在。

这样下来的话,整个军的兵力虽然超过了50000人,但是战斗单位的兵力却没有这么多;而即便是在战斗单位,也不全是战斗兵;而即便是战斗兵,也并非都是一线的战斗步兵;甚至即便是一线战斗步兵,也并非人人都提着一把步枪来作战。

所以,27军超过50000人的兵力,只有不到13000支步枪,并不代表其他人都是徒手战斗兵。实际上,人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只有当每个人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好,才能在整体上让这个王牌军发挥出战斗力来。

谈到这里,我们讲的只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有些网友可能会问:给炮兵和机关人员多配些枪也不是坏事儿吧?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其实我们看看美军当时的配置就会发现,美军是可以实现一人一枪的。其机关人员和炮兵等技术兵种,往往都会配发手枪和卡宾枪,而且美军编制中还配置有大量重机枪、火箭筒,火力非常凶猛。

比如美军的团属迫击炮连,按照我军这边的情况来看,除了装备几门炮之外,实际不会有多少步兵武器。

但美军这个炮连不仅在装备炮数方面是我军同级部队的三到四倍,其更装备了24支M1911手枪、62支加兰德步枪、104支卡宾枪、6挺12.7毫米重机枪、4具巴祖卡火箭筒。

这一个炮连的机枪火力比我们一个营属机炮连都要强很多了,而且62支加兰德步枪、104支卡宾枪的火力也远超我们一个步兵连的火力。

我们我们在看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些战例时,当出现了与美军机关人员、技术兵种部队交手的时候,切不可以为其只是没多少战斗力的技术兵。这些部队同样有绵密的火力,也都是不好打的硬骨头。

美军比较富裕我们都知道,但其之所以能配置这么多枪的关键却不在武器本身,而是其输送能力比较强。

当时,美军各级单位都编配有大量的汽车、拖车。

如上述的这一个重迫击炮连,便有汽车和拖车各30辆,全连的人员和武器装备及充裕的弹药,均可以通过车辆携带。战时情况下还可以用车辆输送补给或直接得到空投补给。

这样的话,它在体力方面反倒是不太受限制的,能够支撑起重武装化的配置。

而我军当时一个军所装备的汽车不过是几十辆,主要的输送力量还是骡马大车和人力输送。

我们可以想想,一辆汽车能够输送的弹药,得是多少战士的单兵负重?实际上在当时的志愿军中,从军级到连级,有相当多战士都是承担纯粹或兼职的输送任务。

甚至在志愿军出战时,还特意强调每个战士除了自身的装备及几天的粮食外,还要帮着帮着带30发机枪弹,因此单兵负重很大。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战斗人员在使用着那些枪炮,后面会有很多人手中没有武器,但是这些战士们的作用恰恰就是保障前方战斗员能实施战斗的关键。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与强敌的交战中单纯比对人数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对方装备的各种机械化车辆实际就抵消了相当多的人力,更为合适的对比是在火力方面,要看具体的武器和火力发挥程度如何。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了解当时的战争更多的体会。


甲骨堂
谈人文历史,阅风土人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