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仗打掉280多万发子弹,中央军精锐师的弹药量,算什么水平?

文摘   军事   2024-09-20 17:50   河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国军已经有20个基本整训完成的“调整师”,这一类部队在民间俗称为是德械师。
其实调整师的装备并不太“德械”,它没有部分朋友想象得那么武装齐全。但是反过来说,作为当时中央军集中力量打造的精锐部队,它的武器配置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也的确是第一流的存在。
以南口战役时的中央军第13军89师为例,全师参战兵力有12000余人,师直属有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战防炮连、骑兵连、辎重连、特务连、卫生队。下辖2个步兵旅,每个旅有20毫米小炮连1个。
每个步兵旅下辖2个步兵团,主要装备有6门82毫米迫击炮、6挺高射机枪、12挺重机枪、81挺轻机枪。步兵营有重机枪和迫击炮,步兵连的轻机枪则装备到步兵班,每个班一挺机枪。
步枪兵全部装备中正式步枪,全师有4000多支步枪,均配刺刀,另有大刀1017把。此外还有驳壳枪532支、其他手枪126支。
这样的兵力和武器配置,跟国内的其他军队相比,显然是要强更多的。而且在1937年全面抗战刚开始时,这一类的中央军精锐部队往往有比较充足的弹药供应。
据第89师在南口战役中所报的弹药消耗,该部在作战期间消耗步枪弹837073发、轻机枪弹1135813发、重机枪弹698845发、钢芯弹130405发、曳光弹3600发、自来得手枪弹42482发、勃朗宁手枪弹1710发、左轮手枪弹2697发、信号枪弹3232发,以上弹药合计达到了2855857发。
280多万发子弹的消耗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当时八路军129师全师弹药量的28倍,相当于1940年时八路军上百个团打了三个月的百团大战弹药消耗量的两倍有余。
换句话说,中央军89师在南口战役的20来天时间中的弹药消耗,可以打两个百团大战,此外还能有些富余。
而且,上述消耗的子弹还不是89师拥有的全部子弹,战役结束后该师各类子弹还剩下60多万发。因此,不得不说,全面抗战初期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在子弹方面的保障还是相当得力的。
谈到这里,大家就会问了,既然我们一个师的子弹消耗都要到这个程度了,南口战役参战部队不止一个师,那么我们的火力是不是也占优呢?
很遗憾,尽管子弹消耗很大,但是在火力方面还是很难占到优势。
因为日军的子弹消耗虽然相对少些,但是日军投入了相当规模的炮兵部队和装甲部队,还有航空兵的战机参战。
以我们后人的视角看,当时日军投入战斗的火炮、坦克、飞机的数量和性能似乎不值一提,但是国军这边刚开始跟这种诸兵种协同军队去作战,它是极为不适应的。
比如日军的飞机,其数量并不一定有多少,实际杀伤力也未必有多大,但是却能给没怎么见过飞机的守军造成不小的麻烦。一旦出现了慌乱,不仅仅是徒耗弹药,也会造成防御体系的波动,这就很不利于防御了。

还有日军的炮兵部队,它的体系比较齐全,炮兵训练也很充分。我国军队在此前很少有与近代化炮兵作战的经验,对于远程炮火的打击往往缺乏防备,很多以为没事的集结地遭到轰炸,损失往往很大。
另外就是我们的阵地构筑最初都比较简单,偏于主要兵力和火器集中在一线的那种,由于比较明显,就容易遭到集火射击,经常在短时间内就损失不小。
上述这些情况一方面是训练不扎实所致的,当然这种不扎实的背景其实是受时代性所局限的,毕竟绝大多数部队之前也没跟日本人交过手不是。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也跟不注重对日作战战术研究有关。
在长城抗战和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已经有部队跟日军交手过了,参战部队是有一定对日作战经验和心得的。
以13军部队而言,该部虽未与日军有过交手,但兄弟部队的第2师、25师等部是参加过长城抗战的。13军后来开至绥远时,也是作为傅作义第35军后备部队的,傅作义的部队也有长城抗战经验,如果要是注重学习的话,不至于对日军完全陌生,相应的战术也可以总结出一二。
但比较遗憾的是,真正的经验总结往往都是交手后才由自己切身体会到的。89师在南口战役中之所以子弹消耗那么大,实际效果却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子弹是无效消耗。
打个比方,当时部队布防时,但凡是看见日军往往就是全线开火,步枪、轻重机枪轮番猛射,而全然不顾日军到底来了多少,射击距离是否过远等等。
按照日军当时的作战习惯,它一开始的攻击都是少数尖兵的试探性动作,守军火力全开不仅徒耗了大量子弹,更直接暴露了火力点的位置。而且暴露之后,还不及时转移,这就麻烦大了。
然后日军的远程炮火和平射炮火接下来就直接打击守军的重要火力点,然后再发起步兵冲击。
这时候守军的重要火力点被摧毁不少,阵地动摇,眼看着日军步兵冲上来了,守军往往还是在较远距离开火。
如此三番两复,实际没有杀伤多少日军,倒使得弹药消耗不少,阵地上的重要火力点也损失过大。待日军大规模进攻开始后,就不容易守得住。
89师战后总结防守缺点的时候便提到了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炮空军之威力,故处处处于被动地位;
第二:师属炮兵射程太近,发射速度迟缓,兼之技术不良,故射击效力殊小;
第三:各兵种教育装备均为逊色;
第四:阵地配备不纵深,工事亦不坚固,每一高地仅占领山顶及其棱线,对于山麓、山腹及高地反斜面未能尽量使用;
第五:轻重机枪射击不准确,发现目标多用连续放射,浪费弹药,且易被敌炮火毁坏;
第六:掩蔽伪装既不巧妙又确实易被敌机发现;
第七:射击军纪不良,尚有在黑夜风雨交加之时妄行射击,引起全线之盲从,使敌轻视;
第八:重兵器之阵地变换不迅速……
从短短20天作战时间,包括前哨战、作战间歇期,即消耗子弹280多万发来看,89师所总结射击方面的不良倒是写得很实在。
吃了亏之后,必然要进行战术调整,89师并非游杂武装和民团,它也是可以快速总结经验的。所以后面跟第5师团部队交手时,所部战术转变的特点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据日军第5师团第41联队第3大队总结汤部射击水平时,曾有这样的评语:


轻重机枪均相当优良,尤其轻机枪机能良好,未曾目击发生过故障。训练相当彻底,自动火器阵地变换频繁,且在我火力压制射击时均在棱线后方待机,压制终了立即开始射击等等,不容轻侮,受其中距离以上狙击时甚多。战法多采极度分散之据点式防御,各据点相互构成巧妙的侧防体系,唯伪装欠周。
日军最先上来的部队是独立混成第11旅团,第5师团部队是后来上来的,因此它的战术总结乍一看跟89师自己总结的情况就发生了冲突。
这主要是因为第5师团赶上的是后面的战斗,守军已经进行了一定战术调整了(也有前面新兵伤亡大,后面是老兵骨干撑着的因素)。但是就整个战役周期来看,还是要总结整体的情况。
因为前后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在南口战役的后期,日军在正面阵地上虽然也不断推进,但是推进得比较困难。因此后来日军是将主要兵力投入到了西南方向,从这里接连突破第4师和援军晋绥军的防御,直插南口守军后方要地怀来。再加上张家口方向的作战也已失败,故而在这边防御的守军只能是大踏步后撤了。
这场战役现在人们提得不多,但实际上这是七七事变之后,中日两军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比较大的一仗。而且在南口阵地上,双方还是实打实的交锋。日军没有想到守军的防御这么坚决,实际突破南口的时间也比它们原估计得要长,代价也更大些。
从我们这边来说,原估计南口方向不会投入这么多部队,但实际是中央军、晋绥军都开来了不少。由于在作战中缺乏对日作战经验,因此牺牲很大,弹药消耗也不少,但也给了日军一定的打击,迟滞了其进攻速度。
在南口战役中,我们会发现正确的战术使用很关键,参战部队在调整前后的作战效果就完全不同,但可惜的是很多部队在尚未调整前就损失掉了,他们原本是可以发挥更重要作用的。
所以第89师在南口战役后的战后教训,我们也可以来看看,就不难理解当时参战部队的所思所想了。
南口战役结束后,89师的战后教训一共总结了17条,绝大部分都是强调射击纪律和阵地、兵力配置方面的。
如第1条即强调,各级军官需加紧战术及重兵器之使用,言外之意是军官战术水平不高,尤其对重兵器的理解及使用能力欠佳。
第2条强调要重视射击纪律,第5条具体强调重兵器不能发射过早、步机枪要在三四百公尺内射击、重机枪如无深横光的多数目标,要在两百公尺内射击。
第9条强调敌战车来攻,使用步机枪射击收效甚微;第10条强调严禁步枪射击敌机,以免浪费弹药,暴露位置。
以上是射击方面的要点,另外还强调要多做伪装、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等等。
这样的作战经验是有一定成效的,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到抗战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中日双方的战损比相较于最开始时就好看了一些。
不过由于之前老兵损失过大,武器装备和弹药的损耗也过大,战争进行的时间越长后续的补给就越困难。此时纵然是有所经验了,但人员和武器装备水平却又赶不上最开始的情况了,这就会导致后面的仗也很难打。
所以正所谓未雨绸缪,对于主要作战对手的认识和战术研究应该及早进行,国军若是能及早总结对日军作战的经验并推广到未参战的那些部队,到后来真打起来时,自己的损失就会小很多而战果则要大很多了。

甲骨堂
谈人文历史,阅风土人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