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一生不能考进士”:古人避讳那些事,惊掉你的下巴

文化   2024-10-08 20:02   上海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古代避讳那些事!
在古代,是要避讳的。
啥意思?
且看百度百科的权威解释:

避讳,汉语词语之一,意思是指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讳,指忌讳的事情,
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

在封建社会,皇帝当家的年代,
对皇帝或地位、辈分比自己高的人,
不能直接说出他的名字,
甚至是名字的某一个字。
在书写中也不能直接写出。

避讳方法:
名字作减笔处理,读成别的音

逢着这些要避讳的字,
做减笔处理,读的时候也读作别的音。
让梅长苏和林黛玉实地演练给大家看。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
林殊化成梅长苏回到金陵城。
其身形相貌堪比整容再造,
几乎所有的老朋友都没认出来。
只有静妃见都没见过他,
却一下子认出了梅长苏,
就因为梅长苏的一本名为《翔地记》的书。




梅长苏的母亲叫“溸潆”,
在写到这两个字时,为了避母讳,
梅长苏对两个字做了减笔处理,
静妃一看,“这怕不是小殊么?”
恭喜你,答对了。


同样做减笔处理的还有林黛玉。

“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的胞妹,在家时名字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

雨村拍手笑道:“是极。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我心中每每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谁的名字要避讳?
帝王、长官、圣贤、长辈

当然,在古代,
不是所有人的名字都要避讳,
比如说隔壁的张发财和前村的李小二。
避讳也是有原则的,
记住,以下四类人,
是需要避讳的。


一、帝王

在唐朝,你最好不要叫世。
君不见,为了避李世民的讳,
观世音都改成观音了,
三省六部中的“民”部都改成户部了。
你还能比观音菩萨有面子。

二、长官

避长官讳是最令人无语的了。
如果你的长官名字里有“正”字,
或者长官的爷爷或爸爸的名字里有“正”字,
你平时说话可千万注意了,
别张口就来了。

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中有一个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真是可气又可笑。


三、避圣贤讳

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
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
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孔子,名“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清朝更恐怖,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避长辈

就是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
和别人交往时,
也要注意避谈对方父母名讳,
否则,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



来看东晋桓玄的例子:
晋朝时有个叫王忱的人,
一天去看望桓玄,
桓玄用酒招待他,
王忱因为刚饮过药忌冷酒,
因此叫仆人去“温酒”,
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起来,
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
一听“温”字就要痛哭流涕,
王忱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

这叫什么事儿啊!

避讳受法律保护
唐朝:避讳我们是认真的哟!

避讳是受法律保护的,
以家讳为例。
在唐朝,《唐律》中规定:

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
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
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

一旦查出没有避家讳而接受了官职的,
就要削去官职,并判一年刑罚。
真是太狠了。

避讳之最
因为避讳产生的可悲可笑的事

接下来,诗词君给大家总结一下避讳之最。

最悲催:李贺

有“诗鬼”之称的李贺,
就因为他的父亲名“晋”,
“进”与“晋”属家讳,
他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纵使李贺才华横溢,
也无用武之地。
李贺一生郁郁不得志,
27岁就英年早逝。

最无奈:山药

山药本来叫“薯蓣”,
因避唐代宗讳(豫),
改名为“薯药”。
到宋代,天子英宗名曙,
薯便成了禁忌,
薯蓣最终有了“山药”这一新名字。
(就欺负山药不会讲话吗?)


最文艺:司马迁、杜甫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
所以在《史记》里,
他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
一律改了名。
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
“赵谈”,改为“赵同”。
(司马迁,你问过别人同意不?)

同理的还有唐朝诗人杜甫,
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
为了避“闲”字的讳,
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
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
杜甫母名海棠,
杜甫从来没写过海棠诗。
(会不会很可惜?)


最无辜:朱国祯

康熙年间,因明大学士朱国祯生前
在经清人庄廷鑨冒名出版的《明书》
中曾直书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名,
辗转株连冒名出版者以及
修订、校阅、写序、署名、刻字、
印刷、卖书、藏书、官员等达数百人,
处死刑者七十余人。
这样的避讳真真令人发指。

最自觉:郑诚

宋人郑诚非常敬仰诗人孟浩然,
有一次他经过郢州浩然亭时,
感慨地说:“对贤者怎么能够直呼其名呢?”
于是把浩然亭改为孟亭。
可见避讳是深入到骨子里的。


最可笑:爸爸是贼

南宋的钱良臣也有讳其名,
他的小儿子颇聪慧,
凡经史中有“良臣”二字的,
读时均改为“爸爸”。
一天读《孟子》,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遂将其改读为
“今之所谓爸爸,古之所谓民贼也。”
原想尊敬,反成辱骂了。

最可悲:杨万里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次巡视某州。
州府的歌妓为他唱“贺新郎”词,
其中有“万里云帆何日到”,
杨万里听后马上插话说:“万里昨日到”。
这使当地太守感到很狼狈,
便下令将这位歌妓送往监狱。
当时像这位歌妓一样命运的人不在少数。


最无理:殷均

避讳也会成为排挤异已、
打击仇敌的一种手段。
南朝梁时的殷均,
因恬静好学,官至国子祭酒。
武帝命他娶了永兴公主,
但永兴公主很不喜欢他,每次召入,
都命人在墙壁上写上他父亲的名字,
以示羞辱。


还有这些

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姮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齐国权臣陈恒于是也就成了“田常”。


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忽然想起武大郎)


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等字达五十多个!


王嫱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尝改称为“女直”。




伴读古诗词
用我的声音讲述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赏析,聆听文人古诗,品读诗词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