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第五个阶段。寒露,顾名思义,意味着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寒冷,预示着深秋的到来。此时,北方已呈现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是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传统二十四节气
传统二十四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昼夜带寒意。
进入寒露,气温显著下降,昼夜温差增大,秋燥明显。北方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而南方则气爽风凉,少雨干燥。此时,冷空气南下频繁,露水增多,气温日带寒意,正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的真实写照。
传统二十四节气
寒露节气,在民间的说法很多,比如“冷不冷,看寒露;热不热,看小满”,直白一点讲,寒露节气,气温变化会对冬天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寒露白,立冬雪”,如果寒露降温比较的明显,那么冬季就会特别的寒冷。
反之,寒露晴,冬至阴,说的就是寒露节气,如果天气放晴,那么到了冬至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阴天,意思就是冬季不会太过于寒冷,而是会出现湿冷的一个情况。因此寒露对于后续的天气,会有着直接的一个影响。
传统二十四节气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时节,鸿雁等候鸟开始大举南迁,它们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在天空中翱翔,寻找温暖的栖息地。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踪影,而海边却突然出现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纹路、花色与鸟雀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鸟雀变的,这是一种古老的物候现象传说。
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开得艳丽,成为秋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传统二十四节气
寒露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习俗。寒露节气的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饮秋茶、吃芝麻、吃螃蟹等。
寒露赏红叶
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人们纷纷走入公园和山林中观赏秋景,满眼都是红得发亮的枫叶,仿佛置身于一幅绚丽的画卷之中,让人陶醉不已。
寒露赏菊饮茶
菊花是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其优雅的身影。此外,由于寒露时节接近重阳节,一些地区还流传着饮“菊花酒”的习俗,为节日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寒露吃芝麻
寒露节气到来后气温将转向寒凉为主,根据古代医书《黄帝内经》养生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寒露节气已是深秋,所以宜适当食用滋阴滋补润燥食物来达到养生保健效果,由此产生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寒露秋钓食醉蟹
江南地区的人们,在寒露时节,除了欣赏菊花之美,还热衷于品尝螃蟹、享受钓鱼的乐趣,甚至有“秋钓边”的传统说法。常言道:“寒露时节蟹脚动,霜降来临蟹正肥。”此时,母蟹体内卵满黄膏,肉质饱满鲜美,正是品尝母蟹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寒露过后,不妨品尝几只肥美的螃蟹,让味蕾享受一场秋日盛宴。
传统二十四节气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寒露时节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入秋之后空气湿度降低,气候偏“燥”,燥易伤阴,消耗人体的津液,导致出现很多与“干”有关的症状,比如皮肤干燥、口鼻咽干、咳嗽咽痛、大便干结等。因此,人们的饮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补充滋阴润燥的食物以达到养阴防病的效果。
宜多吃如雪梨、百合、银耳等白色食物,这些食物能滋阴润肺,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干、咳嗽等症状。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等。
寒露时节雨水渐少,天气干燥,应重视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等水果。同时还需保证每日的足量饮水,1500~2000ml,防止秋燥缺水。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随着寒气渐重,应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保护好腰部、膝部和脚部不受寒,以防“寒从脚下起”,引发关节疼痛或感冒。
“一场秋雨一场凉”,随着秋天气候逐渐变凉,人的血液循环等生理功能相对趋向减弱,所以要适当增加运动量,以加强心肺功能,抗御寒冷。既宜动又宜静,是秋季运动养生的时令特点。秋季锻炼适宜以外出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骑行、游泳等,有助于气血流通,调养心肺功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