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传来: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女作家聂华苓去世!

文摘   2024-11-01 19:31   山东  

点击上方校长视野,关注我们

本文转自公众号:华人星光(ID:hrxg2020)
作者:华人星光
诺贝尔和平奖,
是世界公认的和平领域最高奖,
而迄今为止,
中国唯一一位
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女性,
是她:
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女作家!
她带给全世界,
一束温暖大爱的光,
然而,如今噩耗传来……

她就是:聂华苓。


1925年,在湖北宜昌,
一个军官家里诞生了一个女婴,
军官给孩子取名聂华苓,
这个孩子的出生,
既是这个家的幸运,
也是这个“家”的不幸。

因为就在她出生的那一年,
母亲发现自己被“骗婚”,
丈夫隐瞒了他已经结婚的事实!
得知自己竟是“二房”的母亲,
一下子崩溃了,
就在她准备自杀的时候,
是4个多月的聂华苓哇哇大哭,
让母亲一下子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聂华苓后来说,
母亲是一个,
被不幸婚姻折磨的可怜人,
而未来的她自己,
却又何尝不是呢.......

11岁那年,父亲阵亡,
聂华苓母亲携着自己的四个儿女,
离开了聂家。
孤儿寡母,
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
过着颠沛流离的凄凉生活,
聂华苓3岁的弟弟,
因无钱医治病死.....
接连失去至亲,
为寻安身之处,
聂华苓跟随纤弱的母亲,
在战火的夹缝中疲于奔命。


直到流落到三斗坪,
总算安定下来,
但聂华苓的母亲感到了忧虑,
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
却能感受到知识,
对于一个人命运的影响。
于是,
14岁的聂华苓被母亲送到了镇上,
这是她第一次离家,
孤身一人踏上求学的路。
她哭着求母亲不要把自己送走,
母亲一狠心:
“你非走不可,不读书没有未来,
我们一家人都活不了命!”

聂华苓在回忆中写道:
“当年我十四岁,就在那儿,
母亲流着泪,
看我搭上小火轮去巴东。
连连招手的母亲孤立河岸上,
在我的泪水中,越来越模糊了,
从此我就流浪下去了……”

一次离家漂泊,
竟注定她这一生的流浪。

1926年,聂华苓母亲照片

1943年,
聂华苓考上国立中央大学,
求学的日子艰难而又困顿,
馒头像石头那样硬,
被戏称为“啃炸弹”;
糙米、稗子、石子、沙子,
混合而成的“八宝饭”,
都成了人间美食。
为了填饱肚子,
她把锅底那一层糊糊,
都要细细刮下来,
甚至于,有时要跟狗抢食物。 
聂华苓染上了疟疾,
好在她幸运地活了下来。


而山河破碎的痛,
更甚于忍饥挨饿的苦,
眼看大好河山惨遭日本人蹂躏,
聂华苓愤然加入抗日活动的洪流,
她乘船顺江而下,
去慰问抗战的伤兵,
为他们唱歌,代写家书……

也许那个时候,在她的心里,
一颗大爱无声的种子,
早已经悄然种下。

风雨坎坷的日子,
终于在1945年终结。
聂华苓也有了自己的小家,
她和自己的大学恋人王正路结婚了,
然而,她以为的家的温暖,
却不过是另一个“人间地狱”。

王家是个大家庭,
上有老母,下有儿孙,三代同堂。
聂华苓不再自由,
她从今往后扮演的角色,
就是伺候一家人的媳妇。
早上起来,
第一件事是去上房问候老太太,
给老太太倒尿盆,伺候老太太起床;
然后拿着脸盆到厨房盛热水,
帮老太太洗脸。

这样的日子,让聂华苓第一次觉得,
自己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的新女性,
在这个大家里,
竟是如此一个“佣人”的存在,
她觉得自己,
“好像一个失落的异乡人。”


1949年,在王正路的强烈主张下,
聂华苓随丈夫一起,
带着母亲、弟弟来到了台湾省,
在这个孤寂的小岛上,
一家人窝在小小的房子里,
有时碰上台风刮过,
薄板房子会震得咯吱响,
像是随时会裂开。
生活的贫瘠让聂华苓苦不堪言,
丈夫不知从何时起变得意志消沉,
一大家子的生计,
都得靠聂华苓一个人。

经朋友介绍,
聂华苓在《自由中国》杂志社,
找到了一份编辑工作。
《自由中国》是胡适创办,主编雷震,
聂华苓的文学功底,
在这里得到如鱼得水的发挥。


作为其中最年轻且唯一的女性,
聂华苓在这里待了近11年,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梁实秋的散文与余光中的诗句,
都经她之手发表。

可工作的欢喜,
掩盖不了她生活的哀伤,
聂华苓的脸上总是有着淡淡的忧愁,
为了养家,
白天,她在杂志社做编辑,
晚上去一所学校教授英文。
她还怀着身孕,
每天在山坡上费力地踩自行车上下班。
可她的丈夫呢?
因为适应不了贫寒的生活,
性格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他消沉,颓废,不管不顾.......

聂华苓与王正路最后一次拍的全家福

就在聂华苓苦苦支撑这个家的时候,
在空军服役的大弟弟,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母亲又因癌症去世.......
这些接二连三的噩耗,
简直要摧毁聂华苓。
而她的丈夫竟在她最脆弱的时刻,
抛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独自一人去了美国。


失去亲人的痛苦,
名存实亡的婚姻,
聂华苓,
还能承受得了多少来自命运的打击?
屋漏偏逢连夜雨,
1960年的一天,
因《自由中国》批评台湾当局,
老蒋一气之下,
《自由中国》主要骨干被捕,
该杂志被迫停刊。
身为编委的聂华苓,
则受到十分严密的监视。
但在这风声鹤唳的情况下,
她仍无比倔强:
你们可以抓我,
却不能剥夺我说话写字的权利!
就在下一秒可能就抓她的两年多里,
聂华苓坚持笔耕不辍,写下了:
《翡翠猫》《失去的金铃子》等小说,
以笔为剑,
表达她的感时忧国、爱恨自由。
她说,
“那是我那段幽暗生活中的一扇天窗。”

也许是这一生太过黯淡,
命运终于,
带给了她一束温暖光明。


1963年,
在一次朋友组织的作家交流聚会上,
聂华苓认识了一个美国诗人,
他叫保罗·安格尔
那时的聂华苓虽背负着生活的沉重,
但她自己始终保持着最好的状态。
她的学生曾这样形容她,
“穿着旗袍、高跟鞋,
打扮得很精致,很漂亮。”
而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聂华苓,
保罗听她谈到自己那些颠沛的过去,
听她讲自己如何独自抚养两个孩子,
在谈到创作的时候,
聂华苓的眼里有着璀璨无比的光芒.......

保罗十分惊诧,这样一个女人,
她经历了那么多生活的风雨捶打,
却还能如此乐观和坚强。
他已经爱上了她,
而自然而然地,在一次次约会中,
聂华苓也爱上这个高大温暖的男人。


在保罗的诚挚邀请下,
聂华苓终于决定,
离开台湾地区这个伤心地,
来到美国爱荷华,
奔向保罗的怀抱。
了解她的朋友说:
“聂华苓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
只有像保罗·安格尔这样的人,
才能让她变得小鸟依人。”


很快,聂华苓和保罗举行了婚礼,
他们住在爱荷华的一栋红楼里,
闲暇时间开车到海边,保罗游泳,
聂华苓便在一旁看书,
岁月静好,阳光温暖,
聂华苓说:
“那时我们真的是很开心。”

聂华苓和保罗的家——红楼

可保罗却敏锐地感受到,
妻子的心里有一处地方,
藏着沉重的心事。
他后来才知道,
那是聂华苓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愁绪。
这一生她都在流浪,
在江上流浪,从小学流浪,
从大陆流浪到台湾,
又从台湾流浪到美国。
她想回却总是回不去的祖国啊,
带给她无尽的苦痛,
也带给她无尽的思念。

为了弥补这份深藏的爱和情,
聂华苓用中文,
写下一篇篇不朽华章:
《翡翠猫》《一朵小白花》
《台湾轶事》《失去的金铃子》
《千山外、水长流》《三十年后》
......

她坚持用母语,

因为这是她唯一和祖国的牵绊。


而之后,
因她一个突发奇想的念头,
给中国,给全世界,
都带来一次破天荒地改变......

1967年,
聂华苓突然对丈夫说,
“我们为何不创办个国际写作计划?
邀请不同国家的作家们,
一起来这里写作,
不同文化与成见,
每个人的角度都不同,
一定会碰撞出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你疯啦?”保罗起初十分反对,
因为这样异想天开的背后,
需要巨额资金支撑,
以及各种琐碎的事务需要落实。
可聂华苓坚持,
笑着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于是,
一个举世瞩目的文学组织:
“国际写作计划”,
在1967年诞生了。


聂华苓,
每年都会邀请各国的优秀作家,
到爱荷华访问交流数个月,
大家一起写作讨论、朗读旅行。
这是世界文学史上,
前无古人的一幕: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
与生长环境的创作者,
围坐在一张餐桌上,
大家激烈地讨论文学,
往往碰撞出不可思议的火花来。
有两个作家,一个是埃及人,
一个是以色列人,
因为那时两国正在开战,
两个作家在餐桌上,
刚见面就怒目相对,
直接将酒杯扔向对方,剑拔弩张。
可相处了三个月后告别时,
这两位作家竟抱头痛哭……
敌人成为朋友,他们认为,
这是聂华苓和保罗的原因,
因这对夫妻,
给人真正的爱与关心。


1979年中美建交,
聂华苓刚知道这个消息,
马上就邀请中国内地作家,
来参与这个写作计划。
1983年,大陆著名作家茹志鹃
带着女儿应邀来到爱荷华;
接着丁玲也来了、迟子建也来了。
迟子建说:
聂华苓,最早为新时期,
中国文学的活跃作家们,
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某种程度上,
消除了种族敌视与隔阂。

再后来,

汪曾祺、白先勇、

余华、莫言、巴金、

柏杨、吴祖光等中国作家,
还有前两年,被称: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的残雪,
都先后来到爱荷华。


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居然成事。
这是汪曾祺,
对“国际写作计划”的评价。
迄今为止
已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400多名作家、诗人,
曾围坐于聂华苓的餐桌上。

作为女主人和组织者,
她热情好客,
每周都带作家们,
去费用不菲的餐厅聚会,
大家都说她慷慨。
然而她自己用了多年的旧电脑,
迟缓卡顿却始终舍不得更换。
因为她和丈夫为了这件事,
几乎是倾家荡产......

曾在1976年,
世界各国300多名作家,
联合提名聂华苓夫妇,
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她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
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女作家,
她被称为“世界绘画组织的建筑师”、
“世界文学组织第一人”,
“世界文学组织之母”。


1991年,
这对世界文坛上贤伉俪走散了,
保罗先她一步走向另一个世界。
孩子们担心,
她一个老太太照顾不好自己,
要接她到身边生活。
可她一直没有答应,
因为“国际写作计划”的根在爱荷华,
她又怎能舍弃离去?

30年来,
聂华苓支撑着“国际写作计划”运转,
住在那所红房子里,从未离开,
连房屋的设施都不曾更改。
在一个屋子里,
有一面墙上挂满了面具,
这隐喻着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
种族和背景的人,
他们曾在这里聚会,
相互探讨文学、文化和人生,
今天,
面具逐渐陈旧了,可她仍守着它们,
因为这里,
仍是中国作家与国际文坛接轨的,
声誉最高的唯一平台。


保罗走后12年,
她写出了传记《三生三世》:
一世在大陆,逃亡;
一世在台湾,苦难;
一世在美国,死亡。


这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后来被拍成了《三生影像》,
作家余华说,
看过聂华苓的《三生影像》之后,
十年内不能读传记了。
因为她的命运苦难和复杂,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沉重。

聂华苓曾接受过一个采访,
回顾自己这一生,
她对着镜头坦然地笑:
无恨无悔无怨,
时间到了,随风而去。
今年,聂华苓99岁,
已经从“国际写作计划”退休,
但她仍在为这个组织担任顾问,
仍在关注着世界文坛的发展。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
聂华苓在美国二十多年了,
但从里到外,
她都还是一个中国人。


“我是一棵树,

根在大陆,干在台湾,

枝叶在爱荷华。”

大陆,台湾,美国,
这三个地方每一处的经历,
都像是过了一生那般曲折。

她的“三生三世”,
承受的苦难太多,
可最后的蜕变也足够惊艳。
经历了逃亡和流浪,
她却在深渊里起舞,
再多的苦难,永远磨灭不了,
她身为中国人的那种顽强斗志!
2024年10月21日,
这位一生苦痛
也一生坚强的女人去世了,
享年99岁。
成就斐然,影响世界,
在国际文坛,
她为中国作家推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更为世界文学交流点燃前行明灯,
今天,沉痛送别一代传奇作家:
聂华苓!

—End—


- End -

(免责声明:'校长视野'旨在帮助更多的校长,老师,家长和孩子,分享更多教育资讯,尊重原创并对原创者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谢,相关文章均来自网络搜索,某些文章无法找到详细作者以明确出处请见谅。原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将立即更正和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往期精彩回顾

    一位从教30年的老师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火了:家长有五层,你在哪一层?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无论考得好坏,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转给学生和家长)
       班主任提醒:考试从来就没有粗心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这里!

校长视野教育宝平台旗下的垂直媒体,是一个深受教育人认可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校长视野所提供之信息和判断仅供本平台粉丝参考,请勿在公开出版物中引用。(欢迎分享和转发)本文包含的前沿理念和不确定推断,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本文陈述中明示或者暗示的有重大差异,本团队不承担任何更新或修改此类陈述,以反映后续事件或情形的义务。校长视野之运营团队或与文中提及公司和组织不存在利益关系。

合作发消息至后台,或者联系

微信号:Xiaozhangshiye365   

电话:15508605084

关注我们

 公众号ID:xzsy365

在看你就赞赞我!

校长视野
在这里我们与您一起畅谈发生在教育圈的那些事儿!每日推送校长感兴趣的鲜活资讯及热门话题,是校长及教育行业从业者的必备公众帐号。校长视野,陪最优秀的你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