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子
来源:男孩派(ID:boy666dj)
国庆带孩子参加社区活动时,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
他们不是抱着手机玩,就是在放空、发呆或漫无目的地滑手机,每个人都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跟旁边的妈妈们说起这件事时,大家也都很苦恼,本该充满朝气的孩子,如今却个个沉默寡言,死气沉沉。不出门,每天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就窝在房间里不出来;不社交,和同学越来越无话可说,更愿意在虚拟世界闲聊;不收拾,任由东西乱七八糟摆放,还不允许别人帮忙整理房间;不娱乐,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满嘴都是“没意思”、“没劲儿”……“懒、宅、颓”,似乎正悄然成为这一代孩子们身上难以忽视的标签。这不禁让人疑问:究竟是什么,杀死了孩子们的精气神?心理学家约翰·马理做过一个研究,他观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笼内相互嬉戏作乐,你追我逐。
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放到别的笼中,不让他们有机会耍乐。结果,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十分呆木,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猴的玩耍行动,马理称之为“彩排期”,其作用是为小猴子未来的成长铺路,让它们成功地发展成为大猴子。人也是一样,需要“彩排期”,才能成长为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成人。
每天,他们不到六点就要起来上学,在地铁上不是补觉,就是在赶作业。一放学,就被父母们马不停蹄地送往各个课外班,孩子练功的同时还要抓紧时间写作业。回到家,还有各种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题,一学就要学到十一二点。漫山遍野、街头巷尾、追逐嬉戏的美好记忆,上学放学呼朋唤友,逛逛小卖铺,偷吃小零食的美好童真,在这代孩子身上,已经成了越来越难得的奢侈品。回想我们以前,一下课就可以在操场上疯跑,挂在双杠上,或者三三两两跳皮筋,玩弹珠,就算没有任何道具,几个孩子挤在一个角落“挤油炸”都很开心。可我们的孩子,就连课间十分钟,都因为学校严令禁止追逐打闹,高声喧哗,而只能待在教室。他们上个厕所都要打报告,而这短短的几分钟,就是孩子们每天为数不多可以玩耍的时刻。他们就像一尾孤独的鱼,别无选择地生活在精致的鱼缸里。先问父母们一个问题:
假如你在开车,但目的地是别人定的,方向盘是别人帮忙掌控的,开车路线也是别人指挥的。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在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个提线木偶。现在孩子,大都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上的兴趣班,并非自己兴趣所在,只是为了让简历更加漂亮。他们卷学习,卷成绩,也并非知道努力的意义,学习的目标,只是按着父母的规划和要求,考高分,进名校,找个好工作。就像教育家李柳南的儿子,他在母亲的精心规划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多才多艺,拿了很多奖,一度当选学生会会长。临近高考时的一次模拟考,他更是挤进了全国前100名,考进名校指日可待。但突然有一天,他却突然休学在家,拒绝所有的学习,每天关在房间里,不是吃喝玩乐,就是打游戏。原来,这看起来光芒耀眼的人生,从来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是父母强加给他的“压力”。他一直在为父母而活,为成绩和奖项而努力,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为什么活着。一个人的生活如同在暴君统治下毫无自由,只有“应该”和“不应该”。那人就会失去自我意志,忽略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最后变得:无欲无求、随波逐流、痛苦迷茫、消极懈怠……与其说孩子们在消极、躺平、摆烂,不如说是过早地对人生感到疲惫和无望。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案例。
13岁男孩,患有轻度抑郁症,自述时常感到孤独、迷茫、没劲,觉得人生空洞而乏味。然而,当父母提出要给男孩戒网瘾时,心理咨询师却阻止道:“你其实要感谢网络和电子游戏,是它们在吊着你孩子的命!”原来,为了不让男孩输在起跑线上,妈妈从一年级开始,就给他报了奥数、英语、逻辑写作等各种补课班。每天,学习就是男孩生活的全部,他没有时间交朋友,缺少生活体验,甚至连他最喜欢踢的足球,也被妈妈以“浪费时间”的名义剥夺了。这就导致了男孩“现实感”非常弱,对生命无感受,所以他只能蜷缩到虚拟世界里,去寻找一点点存在感。最后,咨询师给妈妈建议道:你如果想要孩子重拾生活的动力,就得让他跟这个世界建立链接。固定蜘蛛网的一根根或粗或细的蛛丝,就是孩子和外界的人和物之间的链接,比如:与同伴的链接,与动物的链接,与自然的链接,与父母的链接,与事物的链接……对孩子来说,这些链接既是他们能量与动力的来源,也是情绪和压力的发泄出口。但如果父母把自认为无用的“蛛丝”都一一剪断,只留下学习这一根时,孩子的身心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内在也会变得空洞而荒芜。在清华教过十年书,又到北大任教授的渠敬东,曾感慨:
现在的孩子有着疲惫的身体、残破的心灵和无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孤僻……是啊,为人父母,我们无法改变当下的大环境,但至少我们可以看见孩子的苦和累,为他提供一方避难所。给孩子一个“树洞”,就是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去娱乐、去休息、去阳光下奔跑嬉戏。唯有真正经历过玩耍浸润的童年,孩子才能成长得像个孩子。妈妈在发现高三女儿学业压力太大后,便想尽各种办法哄女儿开心。甚至,她还买了一台棉花糖机,让女儿旷课了一节晚自习,母女俩一起做棉花糖玩。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宣泄的出口,消除疲劳感、恢复精力。玩耍,就是治愈孩子最好的一剂良药,让孩子的生命充满阳光。因为觉得人生无意义,学习又苦又累又乏味,她的女儿多次休学在家摆烂。后面,王立宁便带着女儿去参加了偶像的演唱会,并让女儿以偶像为目标,树立起努力的方向。这时,女儿学习的动力,便从父母要求的“我应该”,变成了她内心深处的“我想要”。所以,尽管学习依然很苦,刷题依然很累,女儿却越发刻苦学习,只为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在这个鸡娃成风的时代,培养一个“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的孩子,就是最成功的育儿学。为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允许他成为自己,孩子才会因为热爱,而去努力,去坚持。
还可以逗猫遛狗,做各种有趣的手工,在与事物的链接中收获乐趣……那时的我们,也经历被打被骂,也承受学习压力,却依然活力满满,有使不完的劲。所以,别再让高耸的楼房、密集的课外班、刷不完的作业剥夺孩子与真实世界的链接了。让孩子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孩子的人生才能变得鲜活、生动,他们的精神才能充实,有意义。浙江大学教授郑强曾无比痛心地感慨:
现在的教育,把孩子教“呆”了,把学生最可爱的朝气,尤其学生对未来的向往教得没了!现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没有光了。父母“牺牲”孩子的童年,看似可以博取一个好的“未来”。但过早被透支生命活力,被消耗精神能量的孩子,最终只能掉进迷茫、孤独、无意义的陷阱,成为“空心病”的受害者。父母若真为孩子计之深远,就不该让孩子在最该开怀大笑,大胆做梦的年纪,沦为空洞麻木的学习机器。孩子的世界,还应该有广阔无垠的旷野,有洒满阳光的金黄稻田,有一起嬉戏打闹的朋友……一个有快乐、有温度、有追求,充满“精气神”的人生,才能让孩子无惧路漫漫其修远兮。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免责声明:'校长视野'旨在帮助更多的校长,老师,家长和孩子,分享更多教育资讯,尊重原创并对原创者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谢,相关文章均来自网络搜索,某些文章无法找到详细作者以明确出处请见谅。原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将立即更正和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校长视野是教育宝平台旗下的垂直媒体,是一个深受教育人认可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校长视野所提供之信息和判断仅供本平台粉丝参考,请勿在公开出版物中引用。(欢迎分享和转发)本文包含的前沿理念和不确定推断,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本文陈述中明示或者暗示的有重大差异,本团队不承担任何更新或修改此类陈述,以反映后续事件或情形的义务。校长视野之运营团队或与文中提及公司和组织不存在利益关系。
合作发消息至后台,或者联系
微信号:Xiaozhangshiye365
电话:15508605084
关注我们
公众号ID:xzsy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