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1年后重返职场,她却比从前更快乐了”| 逆行人生

职场   2024-09-09 20:14   意大利  

在大理的时候,我采访了朋友Fiona,从去年到今年,我见证了她“在职-裸辞-自由职业-重返职场”的整个过程
这期间,她探索过各种自由职业,在中途也经历了一些情绪低谷期,再后来她开始定期做心理咨询,直到几个月前,她选择了重新回去上班。
我一直觉得,并非所有人适合自由职业,自由职业也并不是高于上班的选择。Fiona 的经历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聊天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Fiona说:正是这段经历让她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边界,更宏观地看待商业这件事
如果你正在自由职业的围墙内外徘徊,也许可以从Fiona的故事中寻找一丝勇气,无论是开启自由职业还是重返职场,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自由职业之旅,从职业探索到向内探索

 2016 年本科毕业,做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工作了四年之后就 gap 读了一年的研究生。但是读研期间又碰上了疫情,只能在国内完成了留学生的生活。那个时候刚好遇上双减,行业也经历了蛮多波动,我也在思考之后到底可以做什么工作。
于是研究生毕业之后没有立马回职场,而是想通过自由职业的这个方式探索一下自己之后到底要做什么
一开始的时候是靠着我已有的技能做线上的英语阅读课程,它像是陪伴式的打卡,然后我会给反馈的读书会。我一共办了四期,直到现在还会有当时参加的小伙伴给我反馈体验很好。
但是为什么我做不下去了呢?
我有很强的完美主义倾向。我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做出一个产品之后,又会去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反馈。我记得当时那个产品结束之后,我几乎把所有人问卷调研了一遍,访谈又调研了一遍。
我想让所有人都满意,然而不同群体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使用场景是不一样的,支付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当面对不同声音的时候,我不知道该听谁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值得听,什么样的声音是需要过滤掉的?

其实就是卡在了自我认知上面,别人说你好,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所以我又不敢把价格定的太高,加上这个服务形式又决定了每一期的人数不能太多。客单价又很低,人数又少,根本没有办法支撑我的生活
所以就继续接私教的工作,还有留学申请的文书修改工作。我知道这些可能不是我当时特别想做的,但是我又很需要去解决我的生存问题。
那个时候我还有考虑过要不要做全职博主。但是短期内又没有能够找到一个非常垂直的领域,作为博主的定位遇到了困境。所以当时就想先通过我已有的技能,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再去探索自媒体变现。结果就是做自媒体养活自己更焦虑了。
后来我接触了戏剧课,想探索一下用肢体这种表达方式来上课。我发现我不想局限于纯语言的这份工作,很想去探索一些跟身体和心灵都相关的部分。
在个人层面的探索,让我对人,尤其是对自己充满了好奇。直到今天可能已经做了 50 多次心理咨询。这些好奇让我想去探索一些能够综合性回应我这些问题的一份工作,至少我的工作可能会跟这些相关。


赚钱的事和喜欢的事,是要区分的两码事

我曾经在修心课提了一个问题:其实我已经有很多技能了,我就是不好好做,总是想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办?
老师的回答是喜欢是贪念,讨厌是嗔念。面对工作什么念头都不要有,工作就是面对当下,把你手上这个事情做好。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是太贪心了,我好像无视了我手上已有的很多东西,总想着要把我的喜欢的东西变成我的事业,今天可能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所以就很难做成一份事业。

我还认识了一个创业者,他从来没有想过我喜欢什么事情,然后把它做成一个创业项目。他的出发点永远是当下这个市场、这个环境需要什么,我能够在里面发挥我的什么优势。他创业很大的动力,就是希望能够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这么简单。现在他已经做到行业头部了。
这些让我发现我之前真的太活在“我一定要追寻我喜欢的东西”这个执念上面了。
我去上一个商业课的老师说,他认为不赚钱的事情就是一个hobby,不需要用慈善或者公益这样的词语美化它。你虽然没有得到钱,但是你一定得到了钱之外的,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东西。这句话还挺点醒我的。


决定重返职场后,自由职业意味着什么

我在尝试自由职业时想的是“失败了再说”。这个失败了就是指的我钱花完了。自由职业后期,我的可支配收入应该已经支撑我只能不超过半年的时间,我就觉得不行了,得去思考下一步了。我当时会觉得这对我决定重返职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是我当时最焦虑的一个部分。
但是后来我又觉得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现在回头看,我在自由职业期间最迷茫的部分,就是我到底要做什么,我对这个最核心事情的想法一直在变化、动荡和摇摆。
我在自由职业期间发现,过去是 n 个大家一起分摊了每个人各司其职,但是当所有这些角色都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所有的决策全都要自己做,要自己一个人担风险。这样会让我很迷茫,因为不知道这个决策到底对不对。
我觉得像我这种高敏感人需要的是边界,比如设置一个明确的deadline,或者区分在做的爱好、事业跟生意。我们是需要向下扎根的,根系发达了,风雨飘摇的时候才不至于倒地上。我现在就觉得“旷野”不适合我,因为没办法扎根。
重返职场时面试官可能会有一些顾虑。我面试的时候对方很担心我的团队协作能力。我说我从来没有单打独斗,虽然说很多事情的决策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做的,但是我的自由职业经历是非常需要向外链接的。
重返职场之后我觉得上班的节律也挺好,人还是需要一个routine,而且收入也能够给我生活持续的稳定感。我也很幸运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感受到一种安全感。
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安全感。你在这里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尝试,犯错也没有关系。在这种状态里很多创造力、生命力,自然而然会回归。社交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和同事的相处也满足了我这部分的需求。
我重返职场一个对自己新的发现和收获是,本来停不下来的东亚优绩主义驱动者真正学会了work-life balance。我以前真的是每天自己卷自己,在自由职业期间我觉得我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没有周末,眼睛一睁可能就开始想起来干活了,经常会有一种我休息是不应该的感觉。
这种感觉从小就伴随着我,我觉得我是一直在飞,不敢停下来的状态。其实也感谢自由职业这段经历,让我知道了我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人。
重新回去上班,再回看一年多时间的探索,这段经历给我带来的最大的价值和收获,一是对我自己是谁这个问题越来越清晰,二是让我补了补商业的这门课
自由职业的本质我觉得就是你要去完成一个商业闭环。
从商业变现上来讲,我的自由职业是失败的,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失败,我更加意识到商业思维是需要我去补的一门课,这段经历让我拥有了更多去重新认识商业的觉察。现在我工作的时候,我会带着一种更宏观的商业的思维去看我当下做的事情。

想了解Fiona从自由职业到重返职场的完整故事,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在播客「逆行人生」中收听👂。

更多播客

留学,是30+职场人的第二出路吗
深度长文到一人公司,不接广告也可以活得很好
突然热门的职业教练(Coach),到底是什么?
我是林安,一个告别坐班模式,全世界旅居的品牌创业者,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维持小而美的生存模式。采访过“100个不上班的人”,已出版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

正在做的项目「自由会客厅」,关注一人公司型自由职业者/独立创作者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将内容和创造力商业变现的N种可能性。

在这里分享游牧生活中的自由探索,不定期会客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类。

林安的会客厅
一周一会,带你见证不上班的自由人生。(公众号前名:土土土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