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堂|保继刚:从现实问题到学术问题的转化

教育   2024-11-02 12:05   海南  

走进校园 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



为深入探讨旅游地理学领域中现实问题与学术问题的转化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成果交流与思想的碰撞,10月30日在书山馆中报告厅,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旅游学界长江学者保继刚教授开展题为《从现实问题到学术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专题讲座,三亚学院师生出席讲座。




保继刚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创院院长(2004-2018),现任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主任。获第16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尤利西斯奖。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倡导并主持推动了旅游减贫“阿者科计划”。


保继刚教授


保继刚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在旅游地理学领域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强调了从现实问题到学术问题的转化过程,以及在研究中保持价值中立的重要性。他提出,研究者应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思维过程,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保教授还讨论了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校长助理亓元致欢迎词


活动现场


现实问题在学术研究中的体现



保继刚教授对当前学术研究中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就当前研究现状而言,现实问题与学术问题之间的界限普遍模糊。众多研究直接将现实问题等同于学术问题,将政策解读和时事评论视为学术研究,这无疑阻碍了学术的进步。

“一个好的学术研究就好比砌长城,基础要牢固,要用石头一块一块修葺,鼓励年轻的学者要修炼“内功”,打好基础,而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打好基础就像用沙子去堆积长城,一下大雨就容易被冲掉。”

他提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借用西方概念理论量表在中国进行验证性研究;二是在西方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或发展;三是提出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而这一类研究难度极大,需要充分考量中国的实际情况并推动理论创新。


学术研究问题根源的深度探讨



保继刚教授主要从观念偏差的阻碍和研究规范欠缺的隐忧两个方面对学术研究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深度剖析展开。他强调,众多研究者未能明确区分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致使多数人难以从现实问题中精准提炼出核心的学术问题,以及研究规范不仅包含研究方法,还涉及伦理和诚信等多个层面,整个学术界对于研究伦理和诚信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

保教授指出当前学术问题的两大根源:其一,旅游研究领域的理论积累尚显薄弱,相关内容的理论积淀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研究的深度与质量;其二,研究问题意识的缺失,缺乏真正具备深度与价值的研究议题。保教授着重强调,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表面现象的浅显关注,而应更加致力于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核心。


学术研究核心要素与研究方法



保继刚教授深刻剖析了学术研究的核心要素。在认识论与研究本质层面,他着重指出认知的世界并非事物的全貌,强调研究的本质在于发现未知,而实践则是预测未来的重要手段。在学术研究中,常常存在概念混淆的现象,导致学术价值被掩盖。年轻的教师和研究生不仅要多读书,学好理论知识,更要积极地走进社会了解旅游现象,“靠近社会”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社会,“远离社会”是为了思考社会,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我们要善于从具象世界进行抽象概念的思考,从现实问题走向学术问题。

保教授通过真实案例反馈,全面展示了从现实问题到学术问题转化的过程及相关反思,强调研究问题是科学的基石,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需要高度重视研究问题的确立与深化,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避免被表面数据误导,才能得出有价值的学术结论。


交流互动




在交流互动环节,保继刚教授鼓励师生们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正确的价值立场,扎实地开展研究。学术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积累,才能发现更具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全体参会师生合影






文图来源|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摄制 | 王瑞雪
编辑 | 新媒体中心
美编|孙安琪



三亚学院
三亚学院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