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这届年轻人,又给世界带来了亿点点震撼!

学术   2024-09-15 19:12   上海  

这届年轻人

又给世界带来了亿点点震撼


“共享创新、共塑未来:

构建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为主题的2024年浦江创新论坛

9月7日在上海开幕



已经连续举办到

第十七届的浦江创新论坛

逐渐成为90后、00后

活跃的舞台


开放包容

张开双臂拥抱全球英才


今年的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

首次为在沪工作的外籍青年科学家

设立一席之地

——来到上海已有5年的

马来西亚籍李政道研究所青年学者许金祥

受邀演讲

他表示

希望可以通过参加这次论坛

学习到更多

听听不同领域‘大佬’们的心得


许金祥


已在上海定居近5年的马来西亚籍李政道研究所青年学者Kim Siang Khaw(许金祥)是一位在缪子物理实验领域长期耕耘的青年科学家,自2019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工作,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缪子物理的发展。“上海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也是一个非常崇尚科学的城市。”许金祥去过很多国家,在他看来,上海乃至中国的科研团队中,人员的平均年龄都相对更低,更年轻有活力。


许金祥的团队约有博士后和研究生10人左右,除了中国科研人员,还有来自日本、马来西亚的科研人员,即将迎来一位尼泊尔籍科学家的加入。一群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聚在一起自由探索最前沿的科学问题,继而推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重大发展,也历练出中国本土的顶尖科学家。李政道生前希望看见中国也有自己的“玻尔研究所”,如今已在上海张江见雏形。不同文化的交融,跨界领域的思想碰撞,以及紧密的国际合作、人员交流,让科学产出在这片沃土上源源不断地生发。




青年时评



登上世界舞台,

青年科学家越来越舒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刘晶晶


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中,青年人已然成为执旗手。走入第十七个年头的浦江创新论坛,目光直指这样的未来。


从首次设立的连续3天共5场的青年创新讲坛Y-HUBS到坚持数年的“寻找青年的声音”,从不断扩容的“青年特别讲席”到35位亚太卓越青年科学家的群星云集,塑造人类命运的青年力量更多地在这个舞台上被看到。


他们中,有秉烛而入的探路人,有与难题死磕的笃行僧,有不断翻越山峰的攀登者,有让原始创新改变生活万象的实干家。千万条道路,最终汇聚成一条推动技术变革与社会进步的熠熠长河。


探索未知的过程注定是漫长而辛苦的。28岁的段佳无法预知自己科研生涯中是否能够等来真正的成品诞生;32岁的白蕊在取得一系列科研突破后,依然会淡然地说出“解决了旧问题就会产生新问题”,并做好了继续迎接第99次失败的准备;35岁的张经纬,从6个人的团队开始研制国产骨科机器人,8年时间更迭三代仍然无法满意……


但他们从来不畏惧做科学道路上的普罗米修斯。负重前行,灼灼其华。从类器官到量子科技,从建立月球基地到直指200岁的生命目标,每一次尝试和突破,都是对人类潜能的极致挑战,也是对科技创新的最好致敬。


这些代表未来的年轻面孔,在世界的舞台上也越来越舒展而鲜活。他们会分享和所有年轻人一样的烦恼:不时会深夜emo,但第二天醒来告诉自己别内耗,干就完了;会在碰到世界性难题时,被偶像院士的一句话“攻略”,进而得出“这么难我要是能解出来可也太牛了”的结论。


因为自信,所以坚定。他们会为了要将道阻且长的科研路一步步走下去而去练拳击长体力。也会花好几年去苦苦验证一个科学畅想,在收获成果的时候郑重地穿上正装,手上却举着“发际线与我们作战”、“对对对”、“少不入川”的团队名牌,骄傲地笑着走上颁奖台。


提出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26岁。发现量子力学时,海森堡24岁。科学灵感的降临,从不看年龄。浦江创新论坛大幕将落,而创新后浪奔腾,已如潮涌。开放的上海,也从不吝于张开怀抱。


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李政道31岁。67年后,他一手创立的李政道研究所外籍青年科学家许金祥站上了2024浦江论坛主舞台,与白蕊一起,成为两位特别演讲者。漫长的科学史,不同的坐标点,总有青年站上浪头,追逐光,成为光。科学精神,便是这样,代代传承。




来源:上海科技






往期推荐









李政道研究所TDLI
发布李政道研究所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