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都江堰

文摘   2024-11-27 11:37   上海  

                             成都揽胜-6

都江堰,一项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也是国家5A风景区。

刚进正门,一处喷泉引起了我们游人的注意。只见喷泉的正中横卧着四根几米长铁棒,分别镌刻着不同的年代,这是当年镇于江中,测量水位的。喷泉的四周围着一种用不知名的苇席编成的袋状,里面放满了大大的石块,是用来做围堰防御江水泛滥的。

在苇席的周围每隔几米就矗立着一根用粗木桩搭成的三脚架,不用说那三脚架肯定是起到加固和稳定作用的。我久久地站在喷泉旁,心里止不住惊诧于公元前256年四川郡守李冰对水利工程的独到见解

跟着导游的脚步,穿过一条横江索桥,来到了一个被称作“宝瓶口”的景点。宝瓶口原本是一座山——玉垒山,它是由古人在严冬季节用火烧山,然后用冰水浇注,冷热相击开凿成的一通山峡,其间留出20米的入水口。

内江水从百米宽的河道涌向宝瓶口,汹涌的江水经过前面的飞沙堰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就会免遭洪涝灾害,下游田地既获灌溉又安然无恙,真实匠心独运,智慧超人。


告别宝瓶口,来到飞沙堰。由于江水稀少,看不出飞沙堰的妙处,导游介绍飞沙堰的功用是其它都无法取代的。飞沙堰的高度超过内江河床2.15米(岸堤上有高矮不同的刻度),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的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会从飞沙堰自行溢出,让大量的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飞沙”还有一个更为巧妙的作用:它会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托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中的巨石)抛入江外,确保了内江的畅通无阻,却有鬼斧神工之妙哉。

沿江而上,听到了隆隆的轰鸣声,循声望去,原来是到了都江堰最为壮观的境地——外江水闸码头。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都江堰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的主要作用是将奔腾而来的岷江江水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从导游的讲解中得知:鱼嘴堤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内江河床低、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洪水季节六成泄洪”的原理,所谓的“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原理。

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湾的末端,它利用弯道流体力学的法则,把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少量的沙石及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及大量的沙石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四六分洪,二八排沙”就是最形象的形容了。

都江堰景区的自然环境非常好,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布局合理,文物众多。漫步于这个伟大的工程中,心情格外舒畅,对都江堰的设计及建设者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搜索)

碧水清江274
奥运闭幕,重启旅游;欣赏美景,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