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老树画画
每到气温回暖,绿意开始钻出地皮、冒上枝头的时候,脑中总忍不住浮现《诗经》里的句子。
有明媚的灿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有泥土的清新: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有自在的逍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诗经》,总让人觉得和春日无比相配。也确实如此,春天是一年的开端,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希望;而《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记录了民族文化的青年期和少年期,先民活泼直白的精神状态。
就像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最质朴的发愿,最明朗的心态,无论草木还是鸟兽,万物皆有灵。何其纯,何其雅!
上学时读《诗经》,关注的是「情」:
有了生命经验的加持,能够读到越来越多年少时不曾关注的东西。可自己读,缺少一些背景知识,总还是视角不够开阔。
例如,读不到农耕劳作背后,民族的内心秩序:
《诗经》中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说的是薇从幼苗初发,到渐渐长大被采摘的过程。“采”字用得非常恰当。野豌豆初生时棵小叶细,不值得一剜;待长大后茎尖下的部分嘴嚼如老草,难以下咽,因而人们食用它只能采摘其茎尖。若取整棵喂牛羊,也不用铲剜,用手薅之最为方便。
说到薇,不能不说鲁迅。他是否吃过薇不见文字记载,可他的小说《采薇》中对采薇的描写却是既丰富多彩、又合乎实际的。一是说到吃法,因伯夷、叔齐仅以薇为食,吃多了味道难免单调,再说采多了也要想办法储存,于是鲁迅写出了“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再就是采法:“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地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做法多样、采摘留根、住处靠水,鲁迅真是想象力独到,不愧为小说大家。
薇最早出现在《诗经》,司马迁《伯夷列传》给它赋予另一层意义,让后世学人探讨不止,也使它广为众知。
——本文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孙南邨,系文史学者
《诗经·小雅》中写道:“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莱”有时会被误认成“菜”,晋代陆机《草木疏》解释:“莱,藜也。”《尔雅》称藜为“釐”。“藜”字取“黎”意,有数量众多的含义。在各地民间,藜有着更朴实的俗名:灰菜、灰条菜、灰灰菜,这都和它的显著特征——叶片背面着生的白灰状粉末有关。
……
灰菜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耐旱、耐瘠薄、耐盐碱,分布广泛,枝叶茂盛。自古以来,贫苦百姓将它视为充饥恩物,“藜羹”是最为清苦的平民饭菜。
《韩非子》歌颂上古时尧帝虽统领天下,却保持生活简朴的本色,吃的是“粝粢之食,藜藿之羹”。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遭遇困境,“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只能吃没有加粮食的煮灰菜,依然不辍弦歌,体现出“临难而不失其德”的圣贤之道。陶潜《咏贫士》诗中写道:“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诗中写的隐士荣启期、原宪连藜羹都难以饱腹,衣食不继,仍然不慕名利。
灰菜的口感有点像同科植物苋菜,但因草酸含量高,有一定的涩味。用它做羹的吃法现在已经不常见,通常是洗净后裹上面粉、油盐蒸着吃。
《红楼梦》里平儿向刘姥姥要的“灰条菜干子”也是一种加工方法,晒干的灰菜可以泡软后炖鱼、烧肉,据说也别有风味。但是,灰菜中含有卟啉类物质,如果食用过量,可能会诱发日光过敏性皮炎,导致不适。晒干的灰菜茎叶烧成灰后,含碱量较高,用这种草灰淋的水能够洗净衣物。
——本文摘自《今晚报》,作者:瑶华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孔子十分重视青年人,认为他们前途无量。孔子还说“少者怀之”,让大家都来关怀青年人。
“青”者,《说文解字》释为“东方色也”。何为东方色?明代杨慎说:“木色青,故青者东方也。”古人把色彩与五行、四季对应起来。“春来草自青”,青色对应东方、匹配春季,代表春天草木的颜色,富有生机,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
……
在历史长河中,在经典史籍里,青年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大量诗句表现了青年人淳朴真挚的爱情,反映了青年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即纯真朴实。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是“魏晋风骨”的代表,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他们是个典型的青年“天团”。据史料记载,“七贤”相聚的时间大约在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其中5人当时年龄在27岁以下。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这一古代中国的制度创新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的传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无数年轻的读书人很早就有了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机会。学者林庚曾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概括唐诗特点,这同时也反映出唐朝如青春般朝气蓬勃、洒脱浪漫的盛世气象。有人说宋朝是文人墨客的黄金时代,据考证,年仅18岁的王希孟画出了《千里江山图》这样的惊世之作。浓烈的色彩和磅礴的结构,既是对锦绣江山的颂赞,又像是一首青春之歌。
宋末元初,文天祥写下诗句“相思处、青年如梦”,其中“青年”一词已接近现代的青年概念。从元朝开始,文献中关于青年的描述多了起来。元关汉卿有“青年敏学,有治才”等词句。
清末梁启超自称“少年中国之少年”,时年27岁写就《少年中国说》,用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语言描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少年”形象。
……
——本文摘自《光明日报》,作者:钱德年,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
来分享《诗经》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吧~
本文转载自公号“阅读公社”
推荐阅读
-《诗经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