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在《封神》和《西游记》中,为何会如此不同?

文化   2025-02-04 10:02   北京  

春节贺岁档,几部大片表现十分亮眼,其中主打神话题材的《封神2:战火西岐》、《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刷屏朋友圈的热门大片。

电影中的人物——哪吒、杨戬和殷郊,都是古典文学名著《封神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原著中是如何被塑造的?

在《武王伐纣平话》、《西游记》中,他们的形象又有什么不同?

关于这些有趣的问题,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古典小说研究学者陈洪教授的精彩论述,下文出自他的新著《出仙入凡说封神》,让我们跟着他的文字,走入《封神》的奇幻世界。

《出仙入凡说封神》陈洪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两个哪吒,谁在先?

在《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中,哪吒都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描写,在仙界形象中着墨最多,前面已经有专题的讨论。《西游记》对哪吒着墨也不少,而且有些内容与《封神演义》颇为近似。由此入手,推敲这两个哪吒谁先谁后,可以作为判断两部小说关系的事半功倍的途径。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封神演义》用三回文字写哪吒的出身传,其曲折精彩程度几乎可以媲美于《西游记》的孙悟空大闹天宫。《西游记》也有这方面内容,但简略了许多:

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与《封神演义》相比,这段内容有两点重要不同:一是哪吒割肉剔骨的原因是天王“欲杀之”,而《封神演义》却是哪吒为救父母,父子结怨乃李靖拆庙毁像所致。二是哪吒复活出于佛力,而宝塔的功能是“以佛为父”“以和为尚”;《封神演义》却是太乙真人使其复活,宝塔的功能是镇压弑父的逆子。

哪吒这个人物来自印度佛教,但上述故事情节——割肉剔骨、其父托塔,却与印度佛教丝毫无关。究其始,北宋时中土的僧俗两界便都有了相关的说法。如惠洪所撰《禅林僧宝传》:“问:‘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见上座。’”苏辙的《栾城集》有《哪吒》诗:“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其实是当时禅宗一桩流行的公案,前文有专章揭示其底蕴,这里不做赘述。本来是个比喻性的哲理意味的假设,俗世不解,逐渐演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故事。

可以看出,《西游记》所讲哪吒出身的故事,与宋代僧俗两界所传,大体类似。而《封神演义》却是踵事增华,多了很多曲折。一般来说,传奇故事由简到繁是大概率事件,两个哪吒的关系也应该这样来认识。

还可以比较的是两个哪吒的形象,包括他们的“装备”。

《西游记》中的哪吒是这个样子:

好太子:总角才遮囱,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


这太子即喝一声“变!”变得三头六臂,飞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斩妖剑望颈项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取出火轮儿挂在那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烧得张狂哮吼,摇头摆尾。才要变化脱身,又被托塔天王将照妖镜照住本像,腾那不动,无计逃生,只叫“莫伤我命!情愿归顺佛家也!”……哪吒见说,将缚妖索子解下,跨在他那颈项上,一把拿住鼻头,将索穿在鼻孔里,用手牵来。

小说描写哪吒形象的地方不多——这很正常,毕竟主角是孙悟空,这几段都是相对细致一点的地方。可注意的是三个地方:一、哪吒的本来面目,是纯粹儿童的样子,“总角才遮囱,披毛未苫肩”。用了个“清妍”形容气质,也是只能用到小孩子身上。二、变化的法身是三头六臂。三、使用的法宝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等。而后世哪吒的那些“标配”装备——风火轮、乾坤圈等还未上身。

《出仙入凡说封神》插图“哪吒”(张旺绘制)

再来看《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这里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莲花化身,也是作者特别用力描写的桥段:

(太乙真人)叫金霞童儿:“把五莲池中莲花摘二枝,荷叶摘三个来。”童子忙忙取了荷叶、莲花,放于地下。真人将花勒下瓣儿铺成三才,又将荷叶梗儿折成三百骨节,三个荷叶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将一粒金丹放于居中,法用先天,气运九转,分离龙、坎虎,绰住哪吒魂魄望荷莲里一推,喝声:“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时!”只听得响一声,跳起一个人来,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莲花化身……真人曰:“枪法好了,赐你脚踏风火二轮,另授灵符秘诀。”真人又付豹皮囊,囊中放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一块:“你往陈塘关去走一遭。”哪吒叩首拜谢师父,上了风火轮,两脚踏定,手提火尖枪,径往关上来。诗曰:两朵莲花现化身,灵珠二世出凡尘。手提紫焰蛇矛宝,脚踏金霞风火轮。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历代圣人为第一,史官遗笔万年新。

这莲花化身一段描写之细、评价之高,在整部作品中都是罕见的。可以说,此后广为流传的哪吒形象——脚踏风火轮,手提火尖枪,腰间荷叶裙,斜跨豹皮囊,就是由这段文字确定的。

关于哪吒的法身——三头八臂形象的获得,作者同样有细致的笔墨。前文已经引述,这里不赘。但是,《西游记》写的是“三头六臂”,《封神演义》写的是“八臂”。这个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呢?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原来,三头六臂既是描写神魔巨大法力的通常用语,也是形容一个人威猛超众的常用语,小说戏曲中很常见。如《水浒传》就出现了五次。而“八臂”则不然。如同前面提到的“哪吒割肉剔骨”是禅宗比喻性的公案话头一样,“八臂哪吒”也是禅宗比喻性的公案话头,如:“八臂哪咤下手难。千眼大悲辨不出。”(《五灯全书》)“八臂哪咤无觅处,莫邪光射斗牛寒”“瓶鹅唤出辽天去,八臂哪咤也努睛。”(《百痴禅师语录》)“千眼大悲觑不破,八臂哪咤提不起”“八臂哪咤擂铁鼓,报道杨岐正脉通。”(《明觉聪禅师语录》)“单刀直入,八臂那咤拦他不住。”(《无门关》)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三头六臂的哪吒如同三头六臂的孙悟空一样,是当时话语系统中常见的套路。“三头八臂”却几乎可以说是哪吒的“专属”用语。

如果已经有了莲花化身、风火轮、火尖枪的形象,如果已经出现了很“专业”的八臂哪吒的描写,后出的作品会不会视如不见、弃之不用呢?

从常理推想,应该是不会的。当然,这只是推想而已。


分分合合说杨戬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手下第一得力干将是杨戬;而在《西游记》中,天神阵营第一战斗力当属二郎神。不过,《西游记》并没有“杨戬”的字样,《封神演义》同样没有“二郎神”的称谓。

那么,为什么读者会认为“二郎神”就是杨戬,“杨戬”就是二郎神呢?

电影《封神2》剧照

我们先来看看《西游记》里是怎么刻画的“二郎神”的:

“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便可擒也。”


这真君即唤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椶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


二郎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那怪急铩翅,掠到边前,要咬二郎;半腰里才伸出一个头来,被那头细犬,撺上去,汪的一口,把头血淋淋的咬将下来。

综合说来,这个二郎神具有以下身份特征:姓杨,尊称“真君”,是玉帝的外甥,与结义六个朋友统称“梅山七圣”,上阵使三尖两刃枪,善打弹弓,养有“细犬”可以伤敌,曾诛灭过六怪(亦有八怪之说)。另外,还有腾挪变化的本领。

再来看《封神演义》中的杨戬:姓杨,尊称“真君”,上阵使三尖刀,善打弹弓,养有“哮天犬”可以伤敌,有腾挪变化的本领,诛灭了七怪。这多相似点,无怪乎读者不假思索地就把两个形象等同起来。

但是,如果认真思索一下,问题立刻会浮现出来:在《封神演义》中,杨戬的姓名确切,养的神犬名称也确切;而在《西游记》中,二郎神姓名含混,神犬也无专名。在《封神演义》中,杨戬的封号是“清源妙道真君”;而在《西游记》中,二郎神封号是“显圣真君”或“显圣二郎真君”。更奇怪的是,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有六个密友,与他合称“梅山七圣”。在《封神演义》中,杨戬的最大功业是诛灭“梅山七怪”——七个名副其实的魔怪。

这种有同有异的情况怎么解释?杨戬和二郎神,又是谁抄了谁?

先说“二郎神”。“二郎神”崇拜,开始于蜀地,据说是秦时太守李冰第二子佐其父修筑都江堰,惠民甚多,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神祇。唐代乐坛,“二郎神”“增字二郎神”已成流行的曲牌。宋元两代,官方都有修祠立祀的记载。“箫鼓喧天闹酒行,二郎赛罢赛张王”,就是宋人祭祀二郎神情形的写照。宋代的二郎神已经有“衣黄,弹射,拥猎犬”的形象,并有组团为“七圣”杂剧演出。

“真君”与“杨戬”挂起钩来,却是《封神演义》的首创。“杨戬”的姓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却不是什么光彩的人物。原来是宋徽宗宠信的大太监,与蔡京一党,劣迹斑斑。《水浒传》《金瓶梅》都写到这个奸臣,应该说在明代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当然是“负面”的名声。所以,陆西星为何一反常理选择了“杨戬”这个名字,实在是一件费解的事。

电影《封神2》剧照

更费解的是,至少从北宋起,这个神通广大的“真君”就有了自己固定的团队——“梅山七圣”。《封神演义》为什么硬生生拆散,并且把梅山兄弟变成了真君的主要敌人?

这要从《封神演义》是如何塑造杨戬这个形象来分析。

杨戬在小说的出场是这样描写的:

这道人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至檐前下拜,口称“师叔”。子牙曰:“那里来的?”道人曰:“弟子乃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姓杨,名戬。奉师命,特来师叔左右听用。”


四将见西岐城内一人,似道非道,似俗非俗,带扇云冠,道服丝绦,骑白马,执长枪。魔礼青曰:“来者何人?”杨戬曰:“吾乃姜丞相师侄杨戬是也。”

比起那些刚猛雄健的战将,杨戬这个形象给读者的感觉是较为温和、文气的。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杨戬的出场次数可以说是与哪吒并列周营战将之首的。其中有特别亮眼表现的有四次:一次是大战魔家四将,一次是巧骗一气仙余元,一次是戏弄张奎,一次是诛灭梅山七怪。杨戬这几次表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然不靠武艺、法宝、法力之类,而是他人意想不到的巧计。

大战魔家四将时,他故意被花狐貂吞进肚中,然后把妖兽捏心弄死,“撑为两段”。然后又施展变化,混入对方军营盗取了魔家四将威力最大的宝贝珍珠伞。

一气仙余元是很厉害的对手,他所炼“化血神刀”奇毒无比,哪吒、雷震子都伤于刀下,而只有他本人才有解药。杨戬就变成余元的徒弟余化,诈伤了自己,从余元手里骗出了解药。

张奎是伐纣路上的强敌,连斩周营多员大将。他倚重的是自己乘骑的独角怪兽。杨戬就故意被他捉去斩首,然后腾挪替换,害得张奎砍下了独角兽的头。

诛灭梅山七怪时,杨戬又照方抓药,故意让猪怪吞下肚去:

朱子真如前复现原身,将杨戬一口吃去。……二更时分,听得朱子真腹内有人言曰:“朱道人!你可知道吾是谁?”朱子真惊得魂不附体,忙问曰:“你是谁?你实在哪里?”杨戬在腹内答曰:“吾乃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徒杨戬是也。今已在你腹内。你只知贪吃血食,不知在梅山吃了多少众生,今日你这业障罪恶贯盈,我把你的肝肠弄一弄!”把手在他心肝上一揸,朱子真大叫一声:“痛杀我也!”口称:“大仙饶了小畜罢!”杨戬曰:“你是欲生欲死?”朱子真曰:“望大仙慈悲!小畜在梅山也不知费几许辛苦,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方能修成人形;今不知分量,干犯天威,望乞恕饶,真再生之德也!”杨戬曰:“你既要全生,你可速现原身,跪伏周营,吾当饶你性命;如不依吾言,我把你的心、肝、肺、腑都摘下你的来!”朱子真没奈何,有法也无处使,只得苦苦哀告。杨戬大叫曰:“如若迟了,吾就动手!”朱子真只得随现原形,是一个大猪,晃晃荡荡……走至周营辕门前跪伏……

这些取胜巧计在《封神演义》中,只发生在杨戬身上。

《出仙入凡说封神》插图“杨戬”(张旺绘制)

可是,对于熟悉《西游记》的读者朋友,却很自然地会想到:这些在《西游记》却是“司空见惯浑闲事”,因为孙悟空的形象大半就是建立在类似的巧计之上的。

变化成敌方形象进行欺骗,则有变二郎神欺骗二郎神的部众,变金角、银角的母亲欺骗二妖,变牛魔王欺骗红孩儿,再变牛魔王欺骗铁扇公主得到芭蕉扇,等等。

腾挪替换,则有五庄观以石狮子做替身,“二十个小仙,扛将起来,往锅里一掼,烹的响了一声,溅起些滚油点子,把那小道士们脸上烫了几个燎浆大泡”(第二十五回)。与杨戬害张奎同一机杼。

混入敌营盗宝,更是孙悟空的拿手好戏,兕大王、赛太岁都着了他的道。

至于钻到敌人肚子里,作品里描写得更多,黑风山的熊罴怪,驼罗庄的蟒蛇精,火焰山的铁扇公主等,都吃过孙悟空这一招的苦头。写得最细致而有趣的是狮驼国:

那老魔吞了行者,以为得计,径回本洞。……小妖道:“大王,不好了!孙行者在你肚里说话哩!”……在肚里撒起酒风来,不住的支架子,跌四平,踢飞脚;抓住肝花打秋千,竖蜻蜓,翻根头乱舞。那怪物疼痛难禁,倒在地下。……魔头回过气来,叫一声:“大慈大悲齐天大圣菩萨!”行者听见道:“儿子,莫废工夫,省几个字儿,只叫孙外公罢。”那妖魔惜命,真个叫:“外公,外公!是我的不是了!一差二误吞了你,你如今却反害我。万望大圣慈悲,可怜蝼蚁贪生之意,饶了我命,愿送你师父过山也。”……行者转手过来,一把挝住,用气力往前一拉,那妖精护疼,随着手,举步跟来。……那怪闻说,连忙跪下,口里呜呜的答应。原来被行者揪着鼻子,捏儾了,就如重伤风一般。叫道:“唐老爷,若肯饶命,即便抬轿相送。”

之所以引述这一大段文字,是因为与《封神演义》杨戬降伏猪精一段比较,实在是太相似了。

归总来看,《封神演义》中杨戬几桩与众不同的战绩,都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常用的手段近似。这就产生了两种可能:一种是《封神演义》在先,《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是抄袭杨戬而来;一种是《西游记》在先,《封神演义》的杨戬借鉴孙悟空而来。

哪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的基调就是灵活、滑稽,这一系列“巧招”是完全融合、渗透到猴王形象之中的。

《封神演义》的杨戬,在没有使出“巧招”的时候,言行与众并无不同,基本属于中规中矩一类。

从这方面看,杨戬借鉴孙悟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还有一个更有分量的旁证,就是从宋元开始,“梅山七圣”已成二郎神的固定组合。《西游记》的梅山兄弟正是延续而来的。而《封神演义》一方面改造出“梅山”的七个魔怪,使其成为杨戬的敌对一方,可另一方面又有杨戬“梅山收七圣”的提法(第八十八回),介绍魔怪身份时也称“七圣”:

三人将一手本呈上,飞廉观看,原来是梅山人氏,一名袁洪,一名吴龙,一名常昊。此乃“梅山七圣”,先是三人投见,以下俱陆续而来。袁洪者乃白猿精也,吴龙者乃蜈蚣精也,常昊者乃长蛇精也,俱借“袁”“吴”“常”三字取之为姓也。

由此可见,陆西星并不是不知道梅山兄弟原来的身份,而由“七圣”到“七怪”是有意标新立异,以产生与《西游记》唱对台戏的效果。

换言之,先有的《西游记》(百回繁本),后有的《封神演义》。这一点,比一比两部书中的“猴头”,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


一百八十度反转的殷郊

《封神演义》描写人物的形体异常,常用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增加脑袋与手臂,如吕岳、罗宣俱为三头六臂,哪吒为三头八臂,更甚者,“三大士面分蓝、红、白,或现三首六臂,或现八首六臂,或现三首八臂”(第八十四回)。另一个是增加或改变眼睛。前面已经提到杨任“火控雷达”一样的怪眼。更多的则是三只眼。如描写闻太师,三只眼几乎是他的标志:“闻太师听得此言,心中大怒,三目交辉,只急得当中那一只眼睛睁开,白光现尺余远近”,“闻太师当中一目睁开,白光有二尺远近”。(第二十七回、第四十一回)又如写吕岳:“黄幡脚下有一道人穿大红袍服,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三目圆睁,骑金眼驼,手提宝剑”,“见一道人三只眼,面如蓝靛,赤发獠牙”。(第五十八回、第八十回)

有一个人物,形象上兼而有之,就是殷郊。

电影《封神》中殷郊的概念设计

殷郊的“变形”类似于雷震子,只是所变不同。

道人偶想起殷郊:“如今子牙东征,把殷郊打发他下山佐子牙东进五关,一则可以见他家之故土,一则可以捉妲己报杀母之深仇。”忙问:“殷郊在那里?”殷郊在殿后听师父呼唤,忙至前殿见师父行礼。


广成子曰:“方今武王东征,天下诸侯相会孟津共伐无道,正你报仇泄恨之日。我如今着你前去助周作前队,你可去么?”殷郊听罢,口称“老师”曰:“弟子虽是纣王之子,实与妲己为仇。父王反信奸言诛妻杀子,母死无辜,此恨时时在心,刻刻挂念,不能有忘。今日老师大舍慈悲,发付弟子,敢不前往以图报效,真空生于天地间也!”广成子曰:“你且去桃源洞外狮子崖前寻了兵器来,我传你些道术,你好下山。”殷郊听说,忙出洞往狮子崖来寻兵器,只见白石桥那边……有一洞府,兽环朱户,俨若王公第宅。殿下自思:“我从不曾到此,一过桥去便知端的。”来至洞前,那门虽两扇,不推而自开。只见里边有一石几,几上有热气腾腾六七枚豆儿。殷郊拈一个吃了,自觉甘甜香美,非同凡品:“好豆儿,不若一总吃了罢。”刚吃了时,忽然想起:“来寻兵器,如何在此闲玩?”忙出洞来,过了石挢,及至回头,早不见洞府。殿下心疑,不觉浑身骨头响,左边肩头上忽冒出一只手来,殿下着慌,大惊失色。只见右边又是一只,一会儿忽长出三头六臂,把殷郊只唬得目瞪口呆,半晌无语。


只见白云童儿来前叫曰:“师兄,师父有请。”殷郊这一会略觉神思清爽,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上下獠牙,多生一目,晃晃荡荡来至洞前。广成子拍掌笑曰:“奇哉!奇哉!仁君有德,天生异人。”命殷郊进至桃园洞内,广成子传与方天画戟,言曰:“你先下山前至西岐,我随后就来。”道人取出番天印、落魂钟、雌雄剑付与殷郊,殷郊即时拜辞下山。广成子曰:“徒弟,你且住,我有一事对你说。吾将此宝尽付与你,须是顺天应人,东进五关,辅周武兴吊民伐罪之师,不可改了念头,心下狐疑,有犯天谴,那时悔之晚矣。”殷郊曰:“老师之言差矣!周武明德圣君,吾父荒淫昏虐,岂得错认,有辜师训?弟子如改前言,当受黎锄之厄。”道人大喜。……殷郊离了九仙山,借土遁往西岐前来。

雷震子是吃了两颗杏,结果长出了一双翅膀。殷郊吃了六七枚豆,结果多了四条胳膊、两个脑袋,再加上一只眼。于是,以这双重的异象下了山。与雷震子那段相似,作者为了强化异象的效果,也给他配上了相衬托的人物:

殷郊才看山巅险峻之处,只听得林内一声锣响,见一人面如蓝靛,发似朱砂,骑红砂马,金甲红袍,三只眼,拎两根狼牙棒,那马如飞奔上山来,见殷郊三头六臂,也是三只眼,大呼曰:“三首者乃是何人,敢来我山前探望?”殷郊答曰:“吾非别人,乃纣王太子殷郊是也。”那人忙下马拜伏在地,口称:“千岁为何往此白龙山上过?”殷郊曰:“吾奉师命,往西岐去见姜子牙。”话未曾了,又一人带扇云盔,淡黄袍,点钢枪,白龙马,面如傅粉,三绺长髯,也奔上山来,大呼曰:“此是何人?”蓝脸的道:“快来见殷千岁。”那人也是三只眼,滚鞍下马,拜伏在地。


张山进营,见殷郊三首六臂,像貌凶恶;左右立温良、马善,都是三只眼。


子牙见对营门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左右二将乃温良、马善,各持兵器。哪吒暗笑:“三人九只眼,多了个半人!”

殷郊三只眼,于是作者就让他路遇温良、马善,也都是三只眼。显然,作者是借此突出殷郊的异象,同时形成具有戏剧效果的画面感。所以,才有了两军阵前,“哪吒暗笑:‘三人九只眼,多了个半人!’”这样的谐谑笔调。

不过,可能是多头多臂多眼在《封神演义》中近乎司空见惯,殷郊的异象,以及“三人九只眼”,似乎都没有如何强化殷郊的个性。殷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特殊的悲剧命运。

前面多次提及,《封神演义》是在《武王伐纣平话》与《列国志传》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如姜子牙、苏妲己、周文王、商纣王等,虽有椎轮大辂的差别,但其基调却都是一致的。只有一个人物,《封神演义》与前面的两部作品,特别是与《武王伐纣平话》,性格与命运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反转变化。

这个人就是殷郊。

《出仙入凡说封神》插图“殷郊”(张旺绘制)

在三部书中,殷郊的基本身份相同——纣王之子;遭遇亦相同——母亲被杀,本人流亡。但后面的角色却大相径庭了。

在《武王伐纣平话》中,殷郊(交)是性情刚猛、恩怨分明的烈汉。他出逃后,复仇就是全部人生,“躲兵独行……前到潼关,便入华山中聚兵,一心待破无道之君”。投靠武王后,成为周军头号战将:“殷交收了渑池地,前到洛阳。时有先锋将彭举先出阵,与殷交决战。二将挑斗,马项相交,约战十数合,被殷交一斧劈了彭举。有彭矫见劈了彭举死了,心中大怒,纵马与殷交斗敌,不到三合,被殷交又劈了彭矫。又有彭执,见杀二兄,大怒,又与殷交战,被殷交又劈了彭执。这殷交一阵坏了三将。”随后,商营的大将崇侯虎、费仲都做了他斧下之鬼。

殷郊的斗争精神突出表现在斩杀纣王与妲己。

太公传令,教建法场。大白旗下斩纣王,小白旗下斩妲己。帝问曰:“教甚人为刽子?”问一声未罢,转过殷交来:“奏陛下,小臣愿为刽子。……神祇所祝,臣合为刽子。”……一声响亮,于大白旗下,殷交一斧斩了纣王,万言咸乐。……有殷交来奏武王:“臣启陛下,小臣乞斩妲己。”……殷交用手举斧,去妲己项上中一斧。……太公令殷交拿住,用七尺生绢为袋裹之,用木碓捣之,以此,妖容灭形,怪魄不见。

纣王既是殷郊故国的君主,又是他的亲父亲,但同时却又是杀死母亲的仇人、追杀自己的暴君。在这种情况下,殷郊其实处于十分矛盾的境地。《平话》这样写,固然是大快人心的处理,但也说明毕竟是书场作品,而且是在文网宽弛的元朝。

电影《封神2》剧照

到了明朝的《列国志传》中,殷郊的锋芒便收敛了不少。比起《平话》中的殷郊,虽依然勇猛,却已经不是“弄百斤大斧如同无物”、所向无敌的主力战将。而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大白旗下斩纣王”的情节。不仅不让殷郊来斩,而且伐纣大军都不能斩——纣王是自己结束了生命。

子绝对不能弑父,臣绝对不能弑君——时代的变化就这样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的犄角旮旯中。

这个趋势,到了《封神演义》中,就愈发强烈。不过,作者的处理不再简单生硬,而是采用了文学的方式。

开篇第一回,作者就为殷郊增设了一个弟弟——二殿下殷洪,后文草蛇灰线,让这个人物断断续续与殷郊并行出现。而在殷郊投周之前,殷洪先来“预演”了一番,不料被申公豹策反,助纣伐周,结果应了毒誓,化为飞灰。

这一笔与下文的殷郊故事颇多重复,看似赘笔,不过对于殷郊故事却别有作用。

广成子送殷郊下山,把全部宝贝交付,嘱咐他千万不可变心,殷郊回答得斩钉截铁:“周武明德圣君,吾父荒淫昏虐,岂敢错认,有辜师训?”途中,他收服温良、马善,也用这一番道理作道义支撑。当申公豹用“世间那有子助外人而伐父之理!此乃乱伦忤逆之说。你父不久龙归沧海,你原是东宫,自当接成汤之胤,位九五之尊,承帝王之统,岂有反助他人灭自己社稷,毁自己宗庙?此亘古所未闻者也”的一般伦常大道理来游说他时,殷郊全然不为所动。但当申公豹以殷洪的遭遇来刺激他,他便中了圈套,立刻改变初衷:“若是姜子牙将吾弟果然如此,我与姜尚誓不两立,必定为弟报仇!”(第六十三回)

接下来,殷郊就成了周军的劲敌,以致他的老师广成子也败在手下:“师徒二人战未及四五合,殷郊祭番天印打来。广成子着慌,借纵地金光法逃回西岐至相府。”(第六十四回)

当然,后面他也应了毒誓,惨死在犂锄之下。

从《武王伐纣平话》的大义灭亲的殷郊,到《封神演义》甘为商王朝殉葬的殷郊,这个形象一百八十度大反转,其中的缘由颇值得研究一番。


封面图来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欢迎转发、分享!账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 陈洪《出仙入凡说封神》-

《封神演义》在诸多古代神魔小说中,地位和影响仅次于《西游记》。这部书看似通俗,却有着相当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姜子牙的历史地位经过了哪些曲折变迁?神秘散仙陆压与陆西星有何关联?哪吒何以成为“魔童”?黄飞虎与关羽的形象有何相似之处?苏妲己只是“红颜祸水”吗?……本书《出仙入凡说封神》由著名古典小说研究名家陈洪先生撰写,以严谨、严肃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深入浅出为宗旨,揭示《封神演义》中一些有料的、有趣的蕴涵,以期增进读者对相关文化传统的了解。



稿件初审:张    瑶

稿件复审:张    一

稿件终审:王秋玲

人民文学出版社
每个人心中,都应深藏一部文学作品。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那一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