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家的火车上,我只想带这一本书!

文化   2025-01-27 14:30   北京  
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对于越来越多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人而言,朱自清在文章《冬天》里所说的“从此我的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已不仅仅是一种抒情,更是一种现实。

随着春节的临近,可能有不少人已经踏上了回乡的列车。如果要在回家的路途中带上一本书,那这本《月亮出来》一定是不容错过的选择。

作家沈书枝生长于安徽南陵,如今也是“北漂”中的一员,但正是在长久地离开家乡之后,她才深切地体会到惯熟的环境、从前的生活是如何浃髓沦肌地影响到自己的。我们都是这样,在异乡找回故乡。

在新书《月亮出来》中,她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儿时山中的野果,父母饭菜的味道,过年过节的风俗与故事,季节变换时的温情细节。这是个人的乡愁,也与时代洪流相交织。在她的文字里,我们仿佛重新拥有了过去。

沈书枝说:“每当坐火车回家,窗外的景色从一望无际的种着小麦的平原,到水田与水塘渐渐增多,或近或远的山坡上,茂密竹林一闪而过,每当这时,就知道是要到家了。”这是属于她的南方,但在她的回忆中,也勾连出我们每个人关于故乡和童年的记忆。于是,在一个人南方里,也映射出了一代人故乡。

月亮出来,愿月光照亮每个想家孩子的回家之路。 

竹林的意义
文 / 沈书枝
(竹林,沈书枝拍摄)

小的时候,家里没有书看,我和妹妹偶尔得一点书,或几页纸,感觉就非常珍贵。有一本薄薄的古诗,不记从哪里得来,如今回想起来,大约只有一二十页,里面每页是一首诗,配一幅画。那画画得很好看,和诗意相托,且是彩色的,那时我们几乎没有见过任何专门为儿童做的书,因此喜欢极了,翻来翻去,视若珍宝,把上面每一首诗都背得滚瓜烂熟。记得有一首《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画上一条江,片片水波涌起;江边一片竹林,棵棵竹子歪斜。没有人跟我们解释诗意,但我们从这画里面便也能猜出诗的意思了,写的正是诗题那一个“风”字。这等于是一个谜语,题是谜底,诗是谜面,在小孩子的心里又激起别样一种琢磨的乐趣,想到是自己发现了这个谜语,心里就更感到满意。竹子是我们多么熟悉的东西,毕竟大坝子上,塘埂对面就是一大片竹林。从小的时候,只要走到村子外的大路上,就能望见那一带长长的竹林在田畈边蜿蜒的样子。上学路上,也多有人家屋前屋后种着毛竹或斑竹,暗绿阴阴。风吹过竹林的样子,我们从小见过多少次,但那是我们少有从平常的现实里跳出来,从画上去“发现”竹林的“美”的机会。竹林我们是从小喜欢的。

(竹林,沈书枝拍摄
不过,虽然是这样,我们村里却没有一棵竹子。本村在本县与邻县的交界,往隔壁县的方向走两三里路,山就多起来,许多亲戚家都在那边;而在我们这里,却四面都是平平,只有绿色的田畈,田畈中间七七八八的水塘,间或聚一个村子,十几二十几户人家,房子和房前房后的树,就这样在田畈之上造成一小块高高的地方,远远望去的参差。我们的村子就是这些平平无奇的村子里的一个。过去每到山附近的亲戚或同学家玩时,屋后往往见得一片竹林。夏天阴翳遮住后窗,风一吹过,叶子沙沙作响,在那炎热的天气里,显得房间也十分阴凉。我总感到十分羡慕,想着自己家屋后倘也有这样一片竹林该是多好,尤其在中学读了《红楼梦》,不免起潇湘馆之慕。但这愿望总不可能实现,村子里连一棵竹子也没有,人家和人家挨在一起,相互间只有各家的场基和一条略宽的土路,把彼此隔开。

过去我们和竹子间发生的联系,因此首先只在于竹之用:凉床、竹簟、竹椅、竹篮、竹篙、竹匾、稻箩、竹筐,种种诸如此类以竹编成的东西。因为毛竹在地方是这样普遍而廉价的东西,在过去乡下的生活中便占有了广大而重要的地位,如同后来的塑料制品一样。最得小孩子喜欢的首先是凉床,这自然是因为凉床在夏天里躺着舒服,踩着好玩。四边稳稳用四根粗毛竹架成框和腿,中间插上承重的大竹片,再细细铺上劈好的带竹皮的篾片,一架凉床就做好了。家里有凉床的人家,夏天里凉床终日摆在家门口迎风的地方,人把田里的事忙完,终于有闲时,就在那上面坐一会,一边乘凉一边做点家里的事。大部分时候,大人都在田里忙,凉床成为小孩子的天地,躺在上面,感受到身下竹片的凉意,过了一会,那一块竹子被躺热了,又挪一挪,换一小块地方。到了傍晚,早早地把凉床搬到外面,把菜端到凉床上吃饭,或是把凉床当作凳子,对着大板凳搭成的饭桌吃饭。吃过饭后,天色渐渐黑下来,人就坐在凉床上,一边打扇子,一边跟走过来的邻居聊天。小孩子躺在大人身边,一边享受着大人的扇子,一边模模糊糊感到困了,大多数时候,等到再晚一点,就会被赶到屋子里去睡觉,或是在楼房建起之后,抱着竹簟,到楼顶上去睡觉。有时早上,凉床摆在门口,很快太阳移过来,还没有及时搬回屋子里,就在那里晒着。慢慢凉床旧了,竹片之间出现缝隙,人躺在上面,有时就会有夹肉的风险。淘气的小孩子,喜欢在凉床上踩来踩去,大人怕竹篾踩坏,看见了就要骂几句。渐渐凉床开始松散,从角落断了几根,但一张凉床是那么好的东西,除非坏得不能再睡了,否则一张坐上去微微摇晃的凉床,仍然是夏天里小孩最喜欢躺的地方。到了秋天,凉床就收起来,架在猪笼屋或楼梯堡里,家里寻常去不到的阴暗地方,面朝着里,只背和脚露在外面,上面很快挂满灰尘和蜘蛛网。冬天我们偶然再看到它时,就好像碰见一个许久不见的凄凉的朋友,在那么寒冷的日子,小孩子也不会想到要去触碰它。但是等到第二年,春天一过,到初夏凉床又重新被从阴暗的角落搬出,几桶清水一冲,晾干了,就又是一张干干净净的、散发着凉气的好凉床了。小孩子们迫不及待跳上去,这么好的凉床啊!

(高高的新竹笋,即将开枝散叶 沈书枝拍摄
竹簟在过去质量很好,打得很厚,一张可以睡很久。我小的时候,爸妈房间里有一床厚竹簟,那竹簟躺上去光滑、冰凉,而我们的竹簟就薄得很,夏天躺上去,总觉得有点刺挠、燥热。过去我总以为是爸爸妈妈的竹簟睡的年份较久,被人磨得光滑了的缘故,很久以后回忆起来,才醒悟是因为爸妈的竹簟是以前篾匠用带着竹皮的篾片编成的,因此睡上去十分光滑吸汗。而我们的簟子,则是后来市场化经济下从集市上买回来的,用的是薄薄的、不带竹皮的粗糙篾片,所以无论如何睡,都不能将它浸磨得光滑,而让人始终有一种因刺挠而产生的燥热感。这簟子因为薄,也容易坏,常常要扔掉换新的,不如爸妈的簟子,躺上去舒服,用了很多年,是“我们的东西”的亲近感。

此外是竹篮、竹篙、竹匾、竹筛,过去同样家家皆有。竹篮子大mao'zhus小几个,洗衣,拔菜,到塘埂边洗碗,都少不了用竹篮装去。那时候家里的竹篮常常破一个大洞,也就那么破着拎着,这是一种因为长期的贫穷而带来的几乎对生活里一切的不便都习以为常的忍受。这当然是一种数千年来传承的习性,不独我的父母如此,不过在那时,却使我常常羡慕拎着好篮子的人家,看起来还很新的,或者即使旧了,从起初的绿色变作淡黄,看起来还是光洁的、结实的,给人心中舒适的向往。同样使我有此羡慕的是竹椅。竹椅在乡下当然并不少见,然而还是有区别,那便是在靠近山区的地方更为常见。我的家里只有木匠打的普通的大板凳和小板凳,椅子,无论木头椅子还是竹椅子都是没有,看见有的人家有靠背椅子,总使我觉得好玩。好像它是一个玩具,因为比平常的板凳要矮,不像其他东西一切皆是那么大的,更符合儿童的兴味,到别人家去玩时,就很愿意拣这椅子来坐。但自己家里没有,总归是遗憾的事了。竹匾有大有小,一户人家家里总有那么一两只,小的平常晒菜籽,晒干菜;大的竹匾很大,底下两根支撑的毛竹,我记忆里家里总是冬天用它,田里拔了成担的圆白萝卜,回来洗净,去掉缨子,萝卜切成条,放在干净的大竹匾里摊晒几个白天,而后加盐揉熟,拌上辣椒粉,收在坛子里,是冬天吃的“萝卜响子”。或是晒蒸好的糯米,一块一块摊开来晒干,而后把米一粒粒揉开收起,待天冷得狠了,用这米炒米吃。稻箩和大筐子也都是用竹子编成,稻箩四四方方,里面打得很深,过去乡下用来挑稻子和其他重物。大筐子有用毛竹做成的高高的柄,挑稻秧时,可以在这柄内把一把一把的秧苗压得高高的,连同挑它们的扁担,多数时候也是用毛竹做的。这都是竹子的用处,我们在那时用着这样的器具,并没有意识到它们是那么好的东西,既和人的生活那么贴近,又那么自然洁净,因其实用的朴素,而同时含有了审美的意义。好比小时候的春天,放学时候在小学校后面的竹林里捡拾新竹脱下的竹箨,回去交给妈妈,做纳鞋底的材料之一,也是在其实用中含蕴审美一样。毛竹箨外面毛乎乎的,点缀许多深褐圆斑,里面却很光滑,泛着银色的丝光。这竹箨压平压干了以后,是很好的纳鞋底的材料。那时我们穿的布鞋都还是妈妈做的,鞋底两面各是一层粗白布,里面再铺上几层碎布头,中间夹上竹箨,这些铺上一两厘米厚,再用粗麻线紧紧纳成鞋底。这鞋子轻便、好穿,虽然只是最普通的黑色灯芯绒的布面,但在那时,我已经学会感受一双新做好的鞋子的好看,看到它那沉静的鞋面和底下密密麻麻一行一行整齐纳成的鞋底,整齐地用一条长长的白布条覆盖住的鞋缘,温柔地弯曲的鞋口和上面白色的松紧带做成的“耳朵”,把手伸进里面,感受那刚纳好的鞋里的柔软和温暖。

因为贫穷,那时候我们也没有多少竹笋可以吃。毛竹自己家既没有,也少有人把竹笋拿到街上去卖,都舍不得吃,留着长成毛竹卖钱。不像今天,毛竹只卖十几块钱一担,还大多是“估堆”(一堆毛竹,用眼睛毛毛估一下重量),还不如柴火值钱。过去我们非但没有怎么吃过春笋,冬天的冬笋在小孩子的耳朵里听起来简直有些神秘了。有时爸爸在舅舅家屋后的竹林里挖了几颗冬笋回来,必定要很得意地炫耀,跟我们说怎样才能在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地上发现底下冬笋的痕迹,我因为从没有跟着去过而兴趣寥寥。冬笋或春笋炖肉,是很美味的东西,从前我却几乎没有吃过的记忆,可见若不是记忆出错,就是真的吃得少。那时我们吃得多的,是山坡上、灌丛中随处生发的野竹笋。一般是水竹和木竹笋,这些竹子很细,个头也不高,新笋的个头细小,剥出来约小指粗,一拃来长。野竹笋用开水焯过之后,切成细段,加红辣椒和冬天的腌雪里蕻大火同炒,味道酸辣爽脆,很能下饭。

(爸爸剥毛竹笋 沈书枝拍摄

(清明的毛竹笋 沈书枝拍摄
过去不太能吃得起肉,如今人们往往加肉丝同炒。去年清明回家,爸妈则在肉丝腌雪里蕻炒小笋的基础上,又变化出了更好的版本:肉丝腌青菜薹炒小笋。天暖以后,青菜纷纷茁薹,吃不完的菜薹,过不了几天时间就纷纷开花老掉,爸妈舍不得,想起来把菜薹也掐下,洗净晾干,像腌雪菜一样,一层菜薹一层盐踩实,等到小竹笋出来时,就成了又酸又脆的腌菜薹。腌菜薹比起腌雪里蕻来要更好吃,因为全是梗子,不像雪里蕻还有叶子,所以吃起来更脆,梗子又比雪里蕻的梗子要粗得多,那种脆爽的口感也就更为满足。自从发现这个吃法后,家里再炒小竹笋,就几乎都用腌青菜薹来炒了。现在村子里小竹笋也很多,人绝大部分都到城里,山和田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飞快地荒芜和生长起来,野竹充塞了从前人们在山间走出的小路,每年生发出无数的小笋来。春末我们回家,爸爸每天清早去山上扳笋子,到吃早饭时,差不多就能扳一蛇皮袋回来。我们坐在门口,把小笋子倒到场基上,很快都剥出来,放在锅里开水焯过,而后收在冰箱里。等到临走前,妈妈把小笋用腌青菜薹和肉丝炒好了,给我们装在保鲜袋里带走。于是在回到城市的头两天,还有妈妈做的腌菜炒笋直接可以吃。

(剥小笋 沈书枝拍摄
毛竹笋也吃得多了起来。毛竹不再卖得出价钱,一般人家也不像过去那样赤贫,就都把笋子挖出来吃。有的主人出去打工,常年不在家,春天毛竹林里极好的竹笋,有亲戚家的人去挖,使路过的人看了也心动心羡。有时老毛竹太多年没有伐,竹笋太多,有的人家甚至会把已经长大的竹笋砍倒,不让它们再长。大部分还是晒笋干。除去笋衣,开水焯过之后切成大片,太阳下摊晒成褐色,就是很好的笋干了。碰上老是下雨,或是嫌晒笋干太麻烦,也会直接收进冰箱冷冻,吃的时候再拿出来解冻,和肉一起烧。不过冻过的竹笋里面变得疏松,烧出来有一股水水的味道,远不如泡发的笋干吃起来更为紧实有咬劲如今每逢春末夏初,爸妈总会从远方寄来一袋笋干,我收到时都感觉很珍贵,很快用水泡发了,在清水里煮很久,然后捞出来炖肉。这些笋干吃起来总是很嫩,很好吃,有很多的尖头。也许是爸妈把家里最好的笋干寄了来。

(肉丝雪菜炒小笋 沈书枝拍摄
而我之在心理上真正感觉到这种对竹子的依恋,是在到北方工作以后。离开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南方,来到北地,要到这时,我的乡思,或者说南方之思,才真正被激发出来。我想念南方的植被、食物与雨水,若要举一种植物来代表我心目中家山的模样,我所能想到的代表之一便是漫山的竹林。每当坐火车回家,窗外的景色从一望无际的种着小麦的平原,到水田与水塘渐渐增多,或近或远的山坡上,茂密竹林一闪而过,每当这时,就知道是要到家了。有一次坐火车经过汨罗,见到一处巨大的山坡上种满毛竹,山坡底下,一户人家掩映在竹林下,有时人家还盖着旧时的黑瓦,前面还有一个圆圆的水塘,心里感觉十分亲近,几乎等同于小时候的场景。有时春末回来,竹林里新年的毛竹笋已长得很高很高,笔直刺入云霄,竹箨脱落,竹竿上一层薄薄的白粉。这竹粉如今也觉得可爱,颇堪写画,说给小孩听,于是他每遇到一棵新的,就很高兴地在上面写上最喜欢的数字,或是画上心爱的画。

(爱新竹上的白粉 沈书枝拍摄
乡下竹器的使用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普遍,虽然竹篮和竹匾还是用着,过去的凉床却几乎已经不再出现,旧的凉床大多完全坏掉,没有什么人再打新的凉床了。前几年有一回秋天回去,临走前从舅舅家吃饭回来,经过人家门前,只见屋外摆着两把竹椅,我想起小时候羡慕别人家的椅子,遂指着说:“我喜欢这种椅子,可惜家里没有。”爸爸说:“哪个椅子?那个啊,你要上头一百块钱买好几个。”过了一个星期,姐姐回家,发了一张照片给我,四把还是绿色的小竹椅整整齐齐靠在我的房间里。那一霎时心里充满温暖,后来再回家,在自己家就也坐上了小椅子,实现了小时候的梦了。


推荐阅读

若是月亮还没来,这本书也可照窗台


豆瓣9.2!在她的文字里,我们重新拥有了过去


稿件初审:张    瑶
稿件复审:张    一
稿件终审:王秋玲


人民文学出版社
每个人心中,都应深藏一部文学作品。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那一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