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目录

文摘   2025-01-13 23:59   北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

滕星
【摘要】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余年的学科发展,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呈现出学术共同体建设迈向组织化、学科教材建设体现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科史研究逐渐深入以及自主知识体系理论构建不断加强等特点。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学科本体论研究有待加强、自主构建的理论有限、高质量学术成果不多、研究队伍专业性不强、学科史梳理单薄、分支学科尚未形成和教材体系建设较单薄等瓶颈。今后需要从加强田野和理论及方法论的研究、尽快实现学会的学术化和年轻化、加快学科本体论研究和教材建设以及学科史梳理、加强学术骨干培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大中小学中加快建设田野点和研究基地等方面去突围,推进中国教育人类学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人类学本土化;学科建设

复归本位: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使命——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己任

袁同凯,徐嘉弈
【摘要】教育人类学在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人类学基于“以人为核心”的主旨关怀、“倡导教育公平”的道德关怀及“改良完善教育”的实践关怀,通过确立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与目标性地位,关注弱势群体以实现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并践行着自下而上的学科思维以解决现实教育问题,有效推进教育现代化,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最终指向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人类学不仅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文主义基础,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贡献了重要力量。
【关键词】 教育人类学;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学科关怀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释义——基于人类学视角的分析

段会冬
【摘要】人类学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差异性的理论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展现了“以中国为方法”的理论思绪。“不教而教”等中国教育智慧的存在,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代化必须超越学校的边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的现代化路径,必须避免标准主义的评价导向,在尊重差异与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确立适宜的教育现代化目标,寻找适宜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人类学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人类学知识生产:脉络、特点及策略

罗银新
【摘要】中国教育人类学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人类学知识生产的脉络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社区发展与学校教育、社会公正与教育公平、学科研究范式的讨论和国内外学术成果互译等方面。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在教育人类学知识生产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出研究范式的整合性与同一性、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与创新性、研究主题的丰富性与延展性、理论构建的自主性与世界性等特点。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教育人类学今后要守正创新研究范式,推进高质量知识生产;深耕学科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式自主理论;加强学术成果评论,促进学科知识的传播;回应时代教育诉求,服务于全球教育发展,从而让教育人类学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学科知识。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人类学;知识生产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路径研究

刘洪志,金炳镐
【摘要】中国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并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文章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扎根理论,通过一对一现场半开放式访谈收集有效信息,运用斯特劳斯的三阶段编码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路径的认识,主要包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确保宣传教育落地见效;五育并举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与硬件设施的有机融合,使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深度构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拓展网络育人空间,抢占宣传教育阵地。运用NVivo软件检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路径产生模型的饱和度,验证了所构建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路径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理论;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背景、价值关联及经验遵循

罗柳宁,江涛
【摘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外在表征,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动力,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的重要指引。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在国家方略方面是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在目标指引方面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在理论导向方面是依法治国在民族事务领域的基本方略,三者共同统摄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主线”的现实背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体现在规范逻辑、导向逻辑与整合逻辑三个层面。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保障,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可引领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价值目标,二者统一着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既有经验证明,以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领导;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主线”的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持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情固边:边疆治理视角下的情感建构和情感治理——以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和谐警民关系为例

祁进玉,马爱琳
【摘要】情感建构在边疆治理现代化中具有秉要执本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和谐警民关系的搭建,探究了蕴含其中的边疆治理共同体理念,并呈现了情感建构对边疆治理的重要价值。经验探究表明,情感视角下边疆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是基于爱国情感、家园情感、聚合情感的动员,并通过以下具体实践发挥作用:以本土红色历史文化为底蕴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召唤;边疆生态建设理念下巡山护边与环保养殖的价值认同;边疆治理共同体意识下警民联合护边体系的运作。以情感为纽带的边疆治理共同体是对边疆社会多主体治理的理念践行,是以“共治”理念柔化国家制度权威的地方经验,为维系边疆稳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能路径。
【关键词】边疆治理;情感治理;边民;治理共同体

论守本创新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中的实践路径

樊道智,黄祖宾,万辅彬
【摘要】自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颁布与实施以来,传统工艺的振兴已上升为国家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如何实现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而充分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成为当前传统工艺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对铜鼓、壮锦、蜡染、编织等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综合考察分析,指出守本创新不仅是传统工艺振兴的重要路径,更是其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传统工艺的守本创新,要求在尊重其文化和技术本质的基础上,保持其在性质、结构、功能、技艺、形态和价值等方面的固有属性,这不仅体现在技术的传承上,也包括对相关文化背景与社会功能的重视。当前,寻求传统工艺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先进材料及新技术的结合,传统工艺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保持核心特色的同时,不断丰富其表现形式和应用领域,以满足当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 传统工艺;守本创新;文化生态环境


互嵌式社区治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转向与路径选择

邓国彬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互嵌式社区治理是面向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必然选择。从广西多地的社区治理实践看,互嵌式社区治理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经历了从“相互嵌入”到“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转向,各族群众从社区居住空间、日常生活的初步嵌入,走向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的深度嵌入。广西“五个家园”的互嵌式社区治理实践,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转化为社区治理,围绕社区各族群众治理需求,从文化治理、经济治理、协商治理、生态治理和综合治理等社区治理不同面向,整体推进社区共同体建设,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新时代互嵌式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社区治理;相互嵌入;全方位嵌入

日常交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构型、全景图式及进路设计

陈宝,热合木吐拉·艾山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交互融通中凝聚的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日常交往作为各民族广泛交流交融的前提,其铸牢的逻辑构型体现在,日常交往的个体性构建交互融通的纽带、日常交往的空间性萌发天然朴素的情感、日常交往的反复性塑造熟悉稳固的习惯、日常交往的自发性形成理性有序的境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应立足日常生活场域,以亲善敦睦绘就族际相亲的和美画面、以互嵌融居勾勒族际交融的温馨景象、以生计互补刻画族际共生的繁荣图景、以和衷共济彰显族际聚合的团结局面,展现日常交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景图式。日常交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眼日常交往的基本类型,在涵化于言、融化于情、升华于艺、外化于行的基础上,优化日常言谈提升传播效能、改善日常往来厚植心理积淀、充实日常闲暇丰富具象表征、开展日常协作强化集体观念,使日常交往成为团结各族群众的有效方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常交往;交往交流交融

台湾 “番社风俗图”:清代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图像见证

苍铭,袁旖婳
【摘要】清代“番社风俗图”主要描绘了台湾地区各番社的生活场景、风俗习惯,反映了海峡两岸的交往与交流。文章在全面梳理现存各版本番社风俗图的基础上,通过图像分析,发现明末大陆耕作技术传入台湾,影响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耕作方式与农具使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至乾隆期,台湾与大陆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同时,通过对“社师”等图像分析,指出台湾地区服饰与审美倾向逐渐汉化,充分说明了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的客观存在。“番社风俗图”在官僚体系中的图像文书功能以及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记录功能,实证了两地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关键词】 番社风俗图;民族图册;经济交流;文化交往

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资源情境与政府行动逻辑——以广西田东县芒果特色产业发展为例

田雅群
【摘要】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其产业振兴是枢纽。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效结合,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乡村产业,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核心。文章基于资源行动观,遵循“资源情境—资源行动—行动结果”的逻辑,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芒果特色产业发展为例,分析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资源情境及政府行动逻辑。研究结论表明: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其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作用。但政府的资源行动目标与行动策略因资源情境不同而发生变化。田东县芒果特色产业发展历程依次经历了“布局形成期—发展壮大期—提质升级期”,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资源情境分别通过创造“制度机会、战略机会、技术机会”以影响政府发展产业的信心,政府行动策略呈现“资源拼凑—资源编排—资源协奏”变化特征。政府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资源情境约束,精准把握发展机会窗口,强化产业发展信心。
【关键词】 乡村产业;资源情境;政府;民族地区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王春雷,贺丽君,黄素心
【摘要】基于2011至2022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依据新质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高科技三个特征,采用熵值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多维度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但也呈现区域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不显著。从新质生产力三要素的角度来看,实证结果支持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制造业集聚是数字经济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三条重要机制;从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基于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双重门槛效应,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呈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特性。
【关键词】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门槛效应

农村基础设施赋能型供给激活基层治理的微观机制和适配路径——基于G省林和县的案例分析

蒋永甫,谢璨夷
【摘要】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本途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重建设、轻管理维护的问题,需要激活农村基层治理。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赋能型供给何以实现资源有效分配和激活农村基层治理问题,通过对G省林和县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基础设施的赋能型供给对供给规则进行创新性调适,可以激活村庄公共治理,其微观机制呈现出“制度引导—观念转变—行动构建—基层激活”的逻辑。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赋能型供给在决策机制、主体角色、供给偏好、治理秩序等四个方面,形塑了激活乡村基层治理的路径,从而使资源输入转变为资源赋能。农村基础设施的赋能型供给将制度规则、村民认知、村民行动和治理秩序四者相互适配,可以实现资源有效分配和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赋能型供给;基层治理

中非合作中的地方角色:浙江省与非洲合作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刘鸿武,沈婷玉
【摘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非合作是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窗口,也是推进全球南方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中非友好合作全面走深走实的过程中,地方如何落实和推进对非合作,参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仍待进一步探索。浙江省作为沿海开放大省,对非合作表现尤为突出,当前已形成了省级层面对非合作特色。浙非合作的成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浙江省对非合作的创新模式可概括为“政治强、经贸实、人文深、协同好”,“鱼塘理论”解释了这一模式成功背后的逻辑。与此同时,浙江省对非合作的过程体现了创新性、双向性、务实性和持续性。未来,浙江省与非洲的合作仍需继续深耕细作。浙江省应积极对接国家对非战略部署,加快国家级平台建设,推进基建产业链“走出去”,建立抱团发展新机制,深化浙非人文交流,提升浙江省在非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推动中非合作迈向新高度。
【关键词】中非合作;浙江实践;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侨务政策

杜谆,曾少聪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以广大华侨为统战对象,中国共产党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侨务政策,巩固且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独立自主为原则,中国共产党采取独立的侨务政策巩固了国内的统一战线,采用联合的侨务政策发展了国际的统一战线。以阶层划分为方法,中国共产党把广大华侨划分为华侨商人、华侨工人、华侨青年等不同阶层,根据统一战线发展进步势力的方针,积极发挥不同阶层在抗日救亡中的相对优势。以宣传动员为策略,中国共产党不仅建立各种组织机构负责贯彻落实党的侨务政策,而且结合华侨的文化认同开展文化统战工作。实践证明,独立自主的原则、阶层划分的方法、宣传动员的策略,有力推动了党的侨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侨务政策;独立自主;阶层划分;宣传动员




学术课程


——助力学术成长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前往小程序-购买课程





普刊论文








文献阅读








高职核心








国社科申报








国社科评审经验








SSCI








实证论文








文献综述








核心论文框架








传播研究方法







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辅导、论文干货、写作技巧
敬请关注“学术进修课堂”公众号
设个星标





学术进修课堂
聚焦学术提升,赋能科研成长。小助手V:xsjxkt0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