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完成有一个过程,在论文初稿完成后,需要根据导师的意见或者查重报告来对论文进行修改。那么在不同的阶段,论文应该如何修改?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动笔之前,对于总的方面,比如题意,中心,选材,重点,详略,结构等方面,必须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构思,并借助提纲,修改提纲拟定一个能反映自己水平的作文计划。在写的过程中,可以改进计划,做局部更动。但是成文以后,再要从总的方面来修改,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说明,下笔之前对构思的修改是更重要的。
写一篇文章,一定要让人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要说的是高兴事还是伤心事,是郁闷事还是愤怒事?因此,修改时就要检查:所选内容是不是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是否说清楚了,看“意”是否立得对,立得明。修改文章“并不是雕虫小技”,其实是“修改思想”。
几乎所有人在学生时代都会得到这样的评语:“内容不具体,描写不生动。”那“不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对于写人的文章,没有描绘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特征,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对于写事的文章,没有绘声绘色,达到生动感人、如经其事的境界;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没有描绘出景物的特点,使人见了有身临其境、如睹其物的感觉。这样,文章不具体生动,就不会感染读者,读者就不会有感悟、有收获。
我们由于构思技巧不成熟,写作时常常想到什么写什么,即使列了提纲,也常常不顺着既定的思路去写。因此文章初稿往往条理紊乱,详略不分,衔接不紧,结构松散。所以,推敲文章的结构安排,是文章修改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初稿刚刚完成,不用说,肯定会存在很多“抄袭”的内容,无论是真抄袭了,还是写作期间无意写的句子跟别人类似了,都会存在。
所以我们可以先用一些价格相对低的论文检测系统,先来看看大概抄袭的位置,进行初步修改。
这时候同学们无需使用定稿检测的系统,不仅费用高,并且不会一次就修改完。等初稿修改得差不多了,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这个期间,同学们的论文已经定型了,基本上没有很大面积的修改删除等,我们就可以使用相对严格、价格上比定稿系统便宜的论文检测系统,进行反复修改反复查重,直至这些系统的检测结果符合同学们的心里要求。
在这个修改稿基本完成后,就不建议同学们再去大面积修改论文,不然又会导致结果有很大的变动,所以在写作期间一定要做合理的规划。
定稿的时候就一定不要再大面积修改论文了,除非万不得已。这时候就可以使用跟学校一致的论文检测系统了,比如知网VIP、知网PMLC、知网小论文等(除一些学校特殊要求),一般来说院校都是使用知网。
定稿检测过一次后,进行修改,同学们如果觉得基本没问题了,那么就无需再测,如果觉得不放心,还是可以再检测一次。
但是在提前检测与交付学校检测这段时间,不要相隔太久,不然到时候检测系统的数据库更新内容,那么结果就会有差异。在提交学校检测的文章内容是什么,提前检测的时候也检测什么内容,不要两次检测的内容不一样,不然结果肯定是不准确的。
关于论文评阅,教育部从“选题”(10分)、“创新性及论文价值”(50分)、“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30分)、“论文规范性”(10分)等角度,为评阅专家设定了评阅标准。其中,“创新性及论文价值”占50%,权重尤高,但是主观性极大。
在评阅标准中,“论文规范性”虽然仅占10%,但是对于评阅者的视觉冲击力极大。实际上很多专家可能扩张这个指标的评价权重,甚至以作者“态度不严谨”为由,以“论文规范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
曾国藩曾说:“天下事坏于玩怠者固多,坏于张皇者亦不少。”论文写作阶段严谨、勤勉,则不会坏于玩怠;修改阶段镇定、细致,则不会失之张皇。论文写作完成之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个点一个点排查隐患。
第一查标题,各级标题能否精准体现内容?是否字数太多或存在语法错误?
第二查论点,是否有核心命题?核心命题是否明确?是否可以统帅全文?
第三查论据,是否够充分查明、参考已有文献资料?是否存在援引错误?
第四查论证,论据与论点之间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前后文对应?是否有例外?
第五查文字,是否存在标点符号错误?是否存在错别字或者语法错误?
第六查句法,语句之间能否保持语意连贯通顺?是否存在用词不当或语气不当?
第七查法条,所援引的法律、政策文本的版本是否正确?序号和文字是否精确?
第八查注释,所援引的论著是否著者、书名准确?是否出版机构、出版年份准确?(如果还有其他方面,请予以补充)
古人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论文写到紧要关头和最后阶段,正值精神疲倦、文字厌倦时期,这个时候更要咬牙挺住保持警惕、仔细检查。
要知道评阅者可能宽松也可能苛刻,我们唯有从应对苛刻评阅者的视角从严要求从严修改,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千锤百炼,才能出精品。
——助力学术成长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前往小程序-购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