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源AI艺术沙龙 | 活动回顾

文摘   2024-06-20 15:33   浙江  



活动回顾


2024年6月8日,“灵源AI艺术沙龙 ”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艺术设计实验室(D&A Lab)组织,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团委、创新设计学院团委指导。共邀请9位发言嘉宾及9位交流嘉宾,分享内容为自身在AI艺术创作/AI技术流应用中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流程、新启发等,聚焦AI新技术的发展图景。学术分享会由D&A Lab吴奕磊、周致远主持,到场嘉宾18位,他们分别是:


分享嘉宾

阿文 倪豪 陈天扬 海辛 高泽鼎 张致荣 甘元琦 陈延峰 武子杨


交流嘉宾

张嘉怡 王一可 王志鹏 李圆梦 俞同舟 吴建斌 曹露浩 陈森林 张梦瑶



嘉宾分享


《用AI重新打开艺术史》


分享嘉宾:阿文

AbleSlide 创始人、PPT 设计师

AIGC/Blender 知名 KOL


交流嘉宾:张嘉怡 

北京大学硕士在读 创意制片与文化产业


阿文分享了从传统3D动态油画流程到纯AI流程的转变经历。传统方法是用手绘创建纹理,因非艺术或技术背景而感到困难。探索中,通过高精度油画原图截取纹理,用AI技术处理成无缝纹理,解决了缝隙问题。第二阶段采用AI生成纹理,贴图到3D模型上,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效果。最终,利用ComfyUI工作流,将视频素材转化为油画原画,实现了更加高效和精致的艺术创作。这一转变展示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潜力。



《从模型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分享嘉宾:倪豪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研究生

MidReal.ai 联合创始人

QR Code ControlNet 作者


交流嘉宾:王一可 

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

Palette Space创始人


倪豪老师在演讲中探讨了模型和产品之间的重要桥接问题,并通过共享单车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他强调了在模型研发过程中,利用数据、模型和验证构建一个全联动的“模型铁三角”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训练模型的高成本和评价体系差异是主要挑战。倪豪分享了他在将艺术背景与技术结合,以及应用量子计算和运行时逻辑来开发产品的经验,并提出未来需要继续探索新技术以解决模型与产品之间的差距。他鼓励大家在创新和技术发展中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聊聊设计新人眼中AI设计未来的变与不变》


分享嘉宾:陈天扬 

北京素鳞科技产业有限公司AIGC研究员

兼任澳门特区运营总监

3M.设计社区主理人


交流嘉宾:王志鹏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计算艺术研究所所长助理


陈天扬分享了在AI设计领域的个人经历与思考,强调了AI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和实际挑战。他结合自己的项目经验,探讨了AI如何提高设计效率,并指出当前AI在设计普及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他分享了与澳门艺术家合作及海外推广的经验,展示了AI在插画和出版市场中的潜力。他还提到了AI技术在图像生成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对设计流程的影响,并强调了设计教育中正确引导学生使用AI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项目案例,陈天扬展示了AI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AI动画•潜空间旅行计划


分享嘉宾:海辛

实验电影人,就职于头部AI公司

猫眼签约电影制作人

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


交流嘉宾:NewBee


海辛主要围绕AI动画和视觉语言探索的主题展开。讨论了当前主流的AI动画方式,包括基于视频的迁移、图片生成动画以及关键帧动画等。其中,主要探讨了关键帧的动画形式。

首先展示了用四张风格一致的图片生成AI动画。以神秘学主题为例,图片分别为:扑克牌,轮盘图,月相图,猫。AI能把它们关联起来并生成丝滑的动画视频。然后展示了不同帧数对动画效果的影响。以书本和香蕉作为动画元素的测试为例,探讨了如何把两张毫不相关的图片用AI生成动画,并展示40、80、120帧的不同效果。海辛通过一系列测试得出了初步结论,并提出了关于概念空间中最短路径的假设。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跨界想象》


分享嘉宾:高泽鼎 Zay G

跨界设计师、AIGC 领域前沿创作者和 KOL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SIVA) 环境设计专业 - 生态建筑方向本科

担任SIVA AI 应用实验室研究助理

Midjourney 中国社区运营


交流嘉宾:俞同舟

中国美术学院媒介交互研究所负责人


高泽鼎在多维度讨论中,深入探讨了生命智能跨界性、创作灵感与表达、AI版权问题以及社区与社交媒体在AI发展中的价值。在生命智能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面临着与更高级智能生物交互的新挑战,同时也看到了其在创作领域的无限潜力。在创作过程中,挖掘潜意识信息、结合形象与数字化设计,能够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然而,在AI创作过程中,版权问题也逐渐凸显,需要我们在创作时更加谨慎地处理。
同时,社区与社交媒体在AI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交流想法、分享经验的平台,推动了AI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而社交媒体则通过传播创作想象力和助力创作者成长,形成了共同成长和互相助力的生态。
在讨论中,高泽鼎还提到了讲述方式和跨领域观察的重要性。精准而少的讲述能够深入揭示事物本质,而跨领域的观察则能够带来新的创作灵感和角度。

他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思路,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分享OUTPUT的内容制作,及AIGC的商业化案例


分享嘉宾:张致荣

OUTPUT AIGC业务负责人


交流嘉宾:吴建斌

SPINOR空介创始人兼创意总监 

NIKE虚拟现实合作艺术家

杭州市青年联合会青联委员 

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仲申专项基金发起人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金奖和最佳创意奖


张致荣分享了OUTPUT在新媒体艺术、3D内容创作和AIGC内容创作领域一系列创新实践及其商业化案例。例如,Jesse Woolston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从艺术史、色彩学和自然现象的视觉数据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实时的动态可视化作品。Shane Fu则将3D与CG设计制作流程相结合,制作出AIGC原生的创新内容。此次分享聚焦于探讨AI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和实践。



把AI+X带进100所高校


发言嘉宾:甘元琦 Cindy  Datawhale

高校战略负责人


交流嘉宾:曹露浩 

湖南工商大学教师

 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甘元琦,作为Datawhale团队的杰出成员分享了她“把AI+X带进100所高校”的故事与思考。在沙龙中,她通过具体的实例回答了当前中国人工智能通识课和Al+×案例建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开源学习,更好地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Al人才?

自今年3月起,甘元琦带领团队穿梭于全国各地的高校,迄今为止已走访了32所高校,覆盖了16个城市。这些活动不仅邀请了行业嘉宾进行分享,还设有实践环节,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通过这一项目,甘元琦和她的团队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责任。



AI时代:3D艺术家该怎么玩


发言嘉宾:陈延峰 

 青年数字艺术家

SPINOR空介核心成员


交流嘉宾:陈森林

北京京汇时潮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股东

 潮汇艺术合伙人 

工业和信息化和部数艺社 AIGC认证讲师 

浙江省淳安县文旅宣传大使


陈延峰从他今年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毕业设计出发,生动地介绍了“生成式AI介入CGI创作中与商业使用的可行性探索”,并从创作的过程切入介绍了对于创作流程的优劣分析并介绍了自己比较满意的一套艺术创作工作流程。他从两方面对AI辅助3D创作进行了分析,既肯定了AI对于3D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又从个人创作经验及行业标准的角度剖析了AI目前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对未来AI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出了期待与展望。作为一位艺术家,他也分享了AI在商业化的应用与实践中的个人经历,给大家提供学习和参考。



以过程为导向的人工智能艺术创作


发言嘉宾:武子杨 

艺术家 策展人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


交流嘉宾:张梦瑶 

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武子杨从技术过期性和AI考古等方面出发分享了他对于“以过程为导向的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观点与看法,作为一位艺术家,他从自己的作品出发阐述了AI的大量数据整理能力对自己的创作提供的极大可行性,也从反面提出了技术过期性中代码的不可修复会对部分伟大的艺术作品造成的沉重打击。最后,他向所有听众分享了自己通过AI生成的关键词组成的有趣诙谐的文段,并节选了部分文段组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内容。



交流环节


面对观众们的踊跃提问,嘉宾们从不同学科门类背景间的交互碰撞、智能时代的更迭、AI与主体间的关系等角度深入简出的耐心解答,大家受益匪浅。


工作人员名单

策划:

何若瑶 傅  蓉

对接:

何若瑶 周致远 傅  蓉 饶  柏

主持:

吴奕磊 周致远

视觉:

张   俐 傅   蓉 周冠屹 袁宏基 侯   磊

运营:

薛池非 吕晓玥 傅   蓉 宋荣珍 何乐陶

摄影:

哈斯尔 吕晓玥

场务:

袁宏基 沙千茜 苗锦林 宋荣珍 何乐陶





图文来源|D&A Lab

编辑|尹琦

责编|胡铭心

审核|韩阔



吾是创生
创新设计学院学生风采的展示平台,是创新设计学院在“绵延多义,居学一体”的建筑空间中对“学社制”建设探索的展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