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学』关于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2022级本科生选工入所的通知

文摘   2024-09-04 17:37   浙江  



 #创新设计学院2022级同学:

学院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将于2024年9月9日前,开展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的选工入所系列工作。


2022级学生选工规则

一、成绩排名及公示

以2022级本科生学分制系统2023-2024学年专业基础课、专业创作(设计)必修课加权平均分为基数,不分专业方向进行成绩排名并公示,港澳台侨另计。(学籍异动学生,根据相应年级培养要求进行学习。)


二、选工入所(均根据学生所在工作室,确定研究所归属)

第一轮

  • 按照录取人数计,不分专业方向,全年级排名前20%的学生(含20%,如出现同分则顺延)填写选工入所第一、二、三志愿

  • 各工作室释放60%名额,按学生所填写的志愿进行录取。如第一、二、三志愿均无法进入意向工作室,则进入第二轮。

第二轮

  • 按照专业方向填写选工入所第一、二、三志愿

  •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优先选择媒介交互研究所计算艺术研究所艺术与科技专业可优先选择智能造物研究所计算艺术研究所

  • 各工作室释放100%名额,按学生所填写的志愿进行录取,同专业中按成绩排序进行录取。如第一、二、三志愿均无法进入意向工作室,则进入第三轮。

第三轮

  • 各工作室释放剩余名额,在一、二轮中均未进入意向专业,及其他原因进入第三轮的同学通过系统选课。


三、分专业设定课程池

  • 艺术与科技专业:《思辨设计》《观象格物与具身感知》《设计制造与项目管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伦理》《艺术科技理论原著选读》6门中选4门。

  •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空间计算》《主题娱乐设计》《虚拟感知原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伦理》《艺术科技理论原著选读》6门中选4门。


 2022级学生选择完成后,由学院统计并公布最终选工结果。


*本规则与方法最终解释权归创新设计学院所有




研究所与工作室介绍


*  智能造物研究所  *

Institute of Intelligence & Creation



智能造物研究所探讨人工智能和生命科技等前沿“会聚技术”对人与自然的影响,拓展新兴智能科技的相关设计方法,促进艺术与科技的互补互惠。以智能技术和智能造物的驱动下进行有形物件智造与真实场景营造为教学目标,以自然共生的生态观念、智能造物的技术工艺、批判思辨的设计思维和文化精髓的感知方法为教学内容。在有机学习型工作共同体中,培养前沿的设计意识、发明的造物潜力和进化的学习能力,培育具有理解未来新视野和全球设计新见解的创新设计人才。研究所下设“生物设计”和“智能具身”两大工作室方向。



 生物设计工作室 



项目制课程名:

《生物设计》+《未来考古》


授课教师:

《生物设计》:马川、向逸

《未来考古》:王咪、端木琦、吴屹


项目课程介绍:

课程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生态学交叉融合背景下,将生物学思维导入设计方法论,关注生物技术哲学与生命伦理思辨,催化新生命现象和有机体现象的艺术价值。通过“微观生长实验室”“生物计算实验室”“设计思想实验室”环节,完成计算型形态生成、生长性材料合成、生物性智造实验和人造生命体的实践。通过设计新材料、发明新物种、构建新生态,形成跨域合作共同探讨未来生命的可能性,提出未来设计主张和预见性架构。



 智能具身工作室 



项目制课程名:

《智能穿戴》+《智能具身》

授课教师:

《智能穿戴》:陈炜博、王咪

《智能具身》:林村、向逸、端木琦


项目课程介绍:

人工智能与生物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人类身与心的双重非自然化和技术化,人类进入了从自然人向技术人演进的过程。课程从人工智能和生命科技等后人类议题出发,通过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跨学科的启发,试图从具体的身体的感受出发,探索特定的文化、权利结构与身体感受之间的关系。而后引入具身认知理论,开展对于身体观、身体的问题意识、身体的未来等方向的研究。从而组织并关联起智能技术、具身性、后人类等话题,通过“生命机体的预测加工”和“具身心智的智能生成”等策略,将生物性的身体作为智能设计的实验场域,用技术拆除身体符号规范,共同发展出具有主体性的全新身体范式,重新设计与构建身体。课程从体知出发,探索身体与物、身体与场、身体与人工智能、身体与材料创新之间的关系,推演与展望设计的全新趋势与人类生态的未来,通过创作回应或提出非人类中心的畅想,勾勒智能具身的潜能图景。



*  媒介交互研究所  *

Institute of Media & Interaction Design



媒介交互研究所定位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社会新型需求,应对科技发展和创意经济相关的新兴问题,以算法驱动的多模态感知与跨媒介叙事为目标,以媒介发明与交互创新释放先进视觉力量。培养智能人文时代下面向未来、具有技术美学洞察和原型实现能力的战略及战术型人才,建立人类与数字媒介交织共生的动媒视效、媒介空间、观念展演、数字电影与虚拟社会。研究所下设“超视觉”“数娱开发”及“数字展演”三个工作室方向。



 超视觉工作室 



项目制课程名:

《数字导演》+《沉浸式叙事》


授课教师:

《数字导演》:邴寅、外聘*、外聘*

《沉浸式叙事》:邴寅、外聘*


项目课程介绍:

Studio CHAOs(超视觉工作室)教学目标:开发基于先进视觉技术工具的设计方法及生产管线;探索基于延展媒介形态的多维影音及交互体验;创新基于传统娱乐工业体系的美学概念与视觉文化。


本学期课程将围绕若干不同类型项目展开:如在与“三体”官方IP合作的Opencall创作中探索科幻艺术的视觉表达;或在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DeepSpace剧院的合作中,学习超高清主动3D环境下的影像制作;以及与香港城市重建局(URA)共创的历史保育建筑活化项目中进行混合现实设计等。在任何项目中,需要根据不同特点尝试建立制作路径,并考虑AIGC、虚拟制片等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数娱开发工作室 



项目制课程名:

《数娱开发》+《数娱设计》

授课教师:

《数娱开发》:俞同舟、卢泳如、外聘*

《数娱设计》:俞同舟、卢泳如、于朕


项目课程介绍:

重点研究虚拟社交的可视化表达、情感交流、社交网络分析等方面,探索数字媒体在社交互动中的应用和影响,以提升用户在虚拟社交环境中的参与感和满足感。学生将通过融入开发者网络,掌握面向各类新型媒介的全栈创意流程,以国际化、标准化、高度专业化的技术美术、创意开发者为培养目标,本学年的重点将从以新型技术为主导的AR/VR/XR/空间计算等进一步拓展至以创造极致体验为核心的基于位置的娱乐(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



 数字展演工作室 



项目制课程名:

《数字展演》+《媒体衍生》


授课教师:

《数字展演》:程斌、於阗、王志鹏

《媒体衍生》:程斌、於阗、王志鹏


项目课程介绍:

以构建未来媒体剧场为研究核心,是形象科学的可视性复合场域,涉及所有视觉语言与媒介形式,融合技术、叙事、图像、符号、交互、空间等成为数字视觉文化变革的创新场域。


数字化“展”,是以未来视角对现实空间、结构形态、人文观念融合的视觉物化,是对自然物、人造物与数码物的重新创造;数字化“演”,则是从叙事之眼洞察媒体文化、社会心理、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剧场为媒介,以戏剧要素为创作内容,结合新兴媒介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创造全新的人类表演学,改变视觉艺术的观看方式。


本学期将以横店娱乐幻想工程为主要研究项目:搭建中国娱乐的叙事世界观,以IP研发为目标的内容生产,以想象力为驱动的产品研发,以IP价值观为核心的娱乐创造,导入爱奇艺平台IP,如莲花楼、唐朝诡事录等。



*  计算艺术研究所   *

Research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Art



计算艺术研究所以数据为视角重新审视万物之存在,将信息看作链接万物之载体,探索艺术与科技、设计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交叉所产生的可能。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之方法;以算法设计为方法,计算机软硬件为技术,构建人工智能艺术化应用、生成艺术、机动艺术创作之系统。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人机协作的学习能力,设计及应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面向数字产业、文博文旅、智能制造、艺术科技教育、商业艺术项目场景,培育面向未来的能够使用、训练和创造人工智能设计工具、软硬件集成系统设计开发的、具有技术伦理反思和应对能力的创新设计人才。研究所下设“复杂系统”和“机动设计”两个工作室方向。



 复杂系统工作室 



项目制课程名:

《数字信息实践(AI技术基础)》+《数据挖掘与处理》


授课教师:

《数字信息实践(AI技术基础)》:陈天翼、陈梦阳

《数据挖掘与处理》:陈天翼、胡晓琛


项目课程介绍:

复杂系统科学起源于圣塔菲研究所,结合了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通过对生物群落、社会网络、金融市场、气候系统等领域的大量数据进行研究,探索由许多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及重要的涌现现象。


计算机和AI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便捷地从单个个体出发,模拟和构建群体大模型复杂系统,进一步研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各部分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自组织与自适应的涌现现象。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是复杂系统科学的研究工具,也是其研究对象之一。同样,艺术与复杂系统的跨学科融合,使我们既可以运用复杂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艺术,也可以通过艺术的视觉表现形式,将抽象的理论研究具象化,使研究更易于理解,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本学期复杂系统工作室主要学习和掌握通过 AI技术获取研究对象数据并进行处理的方法,以及结合不同的AI技术将数据通过动态交互等视觉手段呈现对各种复杂系统的艺术表达。


课程将以中国绿发集团、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浦东碧云美术馆、浙江省科技馆等多家文旅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课题为研究项目:继续开展针对文旅、文博、科普艺术教育和展示为主的数字媒体艺术、科技艺术装置、AI技术应用和设计工具开发的创作实践。



 机动设计工作室 



项目制课程名:

《机动装置概念设计》+《机动装置结构设计》


授课教师:

《机动装置概念设计》:顾文甲、尹娆

《机动装置结构设计》:顾文甲、外聘*


项目课程介绍:

以未来太空生活为主要调研与创作方向,结合科教科普项目,以科学数据与物理逻辑为基础,学习和创作动力交互设备设施。课程以太空科幻为前提,将科学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机械运动构造整合进科学艺术装置、智能交互产品、科普交互道具等课程方向,通过不同主题的智能交互装备设计去理解和增强人机交互体验、人机互动感知,以人机协作为创作导向思考未来生活。通过智能交互装置表达和展现太空主题、元素、背景下的科技反思、人文探索、知识传播。


本学期将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浦东碧云美术馆、浙江省科技馆、陈一丹基金会-深圳前海的Exploratorium探索馆等多家科研机构和科普艺术展馆的合作课题为研究项目:继续开展太空艺术、科普艺术、科技艺术装置创作实践,共同打造国美创新太空艺术IP。




编辑  |  宋钰颀

责编  |  胡铭心

图文整理  |  吴季蕾

校对  |  陈科

审核  |  于朕


吾是创生
创新设计学院学生风采的展示平台,是创新设计学院在“绵延多义,居学一体”的建筑空间中对“学社制”建设探索的展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