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拉宾法则:
“我说了这么多,你听到没有!”
白熊效应:
你越禁止,孩子越来劲
“这是公共场合,不许大喊大叫。”——结果孩子叫得更大声了。
“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结果孩子画得更起劲了。
“别再拖拖拉拉了,马上就要迟到了。”——结果孩子越来越磨蹭......
调味品效应:
适当的废话,是亲子沟通的调和剂
“真正的好朋友啊,有一个就够了。
即使大家都不是你的朋友,你也不要怀疑自己,你很棒很优秀!”
这种带着负面情绪、直白生硬的沟通,最终得到的效果一定很差。
父母可能会因为怒气上头而口不择言,孩子也可能会因为父母劈头盖脸的训斥而心生抵触。
《小王子》里有句温暖的话:我在你身上浪费的时间,才让你变得珍贵。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必急于直奔主题。
唠唠嗑,适当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比如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说说自己最近的故事。
烹饪中使用适当调味品能让菜品更加美味可口,教育中使用适当的“废话”也能让沟通更加顺畅,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
当我们打破了孩子筑起的心理防线,我们说的道理才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拉波波特法则:
4步,让教育更有效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这些问题并不是无解的,甚至还有公式让我们套用。
世界著名博弈论专家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提出了“拉波波特法则”,告诉大家如何沟通才能避免争吵,达成共识。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中。
自从知道这个公式,和孩子沟通我经常套用。
就在前两周,女儿一放学就嚷嚷着要买一整套的奥特曼玩具。
因为班上有一个同学带了一套奥特曼玩具到学校玩,那套玩具她没见过,所以也想要。当时我是这么跟她解释的:
“我知道你想要一整套奥特曼玩具。(复述孩子的观点)
因为她那套玩具特别有意思,你很羡慕对不对?(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妈妈特别懂你的感受,因为有时候,妈妈也会羡慕别的阿姨有漂亮的裙子。(和孩子共情/换位思考)
但是别人有的,我们不一定非有不可。家里那些飞机模型,芭比娃娃,她也没有。你可以试着和她互相交换着玩。(提出反对的观点,并给出理由或解决办法)”
本来以为女儿还要闹一会儿,没想到她想了一会儿,就开开心心地点点头,拉着我的手回家挑玩具。
有了前面三个步骤,复述—理解—认可的铺垫,当我们再对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时,他会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到一种自省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孩子情绪能得到安抚,就能够冷静下来去思考并接纳家长的建议。
孩子和父母达成共识,沟通才会真正有效。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只会空讲大道理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哪怕那些话全是为孩子好,全是人生真相,可对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只感受到了“强迫”。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
和孩子沟通,孩子的感受,才是最不该被忽视的。
用他们感觉舒服的方式交流,才是最智慧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