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现任唐山市路南区胜利路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中共党员。唐山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唐山市骨干教师、路南区首席教师、路南区优秀教师。
各位家长朋友,您是否曾经向亲朋好友们吐槽过如下困惑:
为什么夫妻二人工作事业踏实肯干、积极上进,可孩子却整天懒懒散散,小小年纪却开始“躺平”?
为什么孩子在写作业时常常一副“我太难了”的表情?在遇到难题时,他们的大脑首先启动的是应付机制,要么乱写一通,要么直接放弃,然后无辜地看向我们,嘴里嘟囔着“这题怎么做”、“我看不懂”、“我不行”、“我不会”......
为什么一提学习,我们的孩子不是拖延就是烦躁?貌似全身都是反骨。纵使我们使尽浑身解数,奖励惩罚、连哄带骗、讲道理……无论我们是来硬的还是软的,孩子依然对学习没有兴趣,永远都不愿意行动,最多就是在压力的驱使下,行动一丁点儿。
想要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简直比登天还难!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想要点燃这把火,需要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
心理学上有个“南风效应”想必很多家长都曾听说过。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相较于外驱力,内驱力是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源动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如何点燃孩子心中的那把学习之火,真正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让他们能够自主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什么是内驱力?
「What?」
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即为“内驱力”。
如此说来,“内驱力”这个词,略显高大、空洞。简单来说,“内驱力”就是——
心理上,有想要变得更好的期待;
身体上,能够自觉、主动、高效地完成任务。
对于孩子而言,“内驱力”宛如他们学习的隐形翅膀,其实就是孩子内心那股“我要学”的小火苗。
唤醒学习内驱力的前提是先满足孩子底层的需要。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保证孩子身心健康、自信、有价值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倘若亲子关系极差,孩子经常遭受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倘若夫妻整天吵架,家庭随时面临崩溃,试想,身处如此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何谈学习的动力?
因此,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支持、理解、关心、爱护与鼓励,这些是父母的本能,也是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当满足了这些后,让我们再来一起思索如何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改变由家长“催着学”、“逼着学”的状态,营造孩子“主动学”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怎样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How?」
学会放权,让孩子享受自主权
什么叫自主权?就是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自己打心眼里想做。对孩子而言,学习不是为了讨好父母,也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应该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学。
可是作为父母,我们习惯性地对孩子采取控制,过度干预,总觉得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的辅助和监督。于是陪写作业、代选兴趣班、生活上的大包大揽......是否已成为您家庭的常态?其实,这些做法无形当中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
陪写作业
作业是为了检验和巩固当天的知识,原本需要孩子独立完成,可由于家长自身的焦虑,有些家长喜欢坐在孩子旁边盯着孩子做作业,一旦发现有问题,比如答案算错、字写歪了,就一边帮着孩子涂擦,一边批评、埋怨、责怪甚至打骂孩子。当家长频繁纠正孩子时,实际上剥夺了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尝试错误并从中学习的机会。孩子在这种紧张、焦虑的氛围中,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是很难提高的。这个时候,家长再怎么说教,孩子也是听不进去、改不过来的。
家长对孩子的写作业问题强加干涉,不仅阻碍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使孩子对失败感到恐惧,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还造成了作业责任的转嫁,孩子会觉得:父母催,我就做,父母不催,我就一直拖着。
建议家长尝试首先了解一下孩子有多少作业,然后让孩子预估一个完成时间后,自己独立去做。孩子写作业的这段时间,家长可坐在孩子身边看会儿书或者轻手轻脚地做自己的事情,不打扰孩子。孩子若有求助,再去提供帮助。
代选兴趣班
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安排课程,要知道兴趣班之所以叫兴趣班,是因为它是基于孩子的兴趣,孩子没有兴趣的事情非要强加给他,这就剥夺了他的自主权。
生活上的大包大揽
成为小学生后,其实孩子们自己可以做的事有很多,可父母总是觉得孩子没长大,还不够成熟,因此把孩子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大包大揽,渐渐地,孩子觉得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自己没有必要去参与。
正是因为家长习惯干涉、习惯控制,才养成了孩子依赖他人的性格,自主意识变得越来越差,孩子更倾向于看父母的眼光,更喜欢把责任转移到父母身上。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家长的不放权,是因为对于孩子的不信任。
再如,放学后孩子想先玩一会再完成作业,我们便觉得他一定只顾着玩,于是强制性要求他必须先写作业。殊不知,家长的选择并不明智。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调查:一种孩子,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另一种孩子,放学后先玩耍,疯玩上半小时后再回去写作业。您一定以为后者可能玩累了,因而无法专心学习了。
可是,调查结果却是后者写作业的效率明显高于前者。理由很简单,从脑科学角度看,家长所认为的“坐一会”“喝口水”,只是让孩子的身体得到休息,大脑中的思绪并没有暂停。让大脑累了一天的孩子继续“加班加点”写作业,他们的效率自然不会高。相反,当我们给孩子点自由时间。让他的大脑可以切换到另外一种状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的大脑才得到真正的休息,利用“大脑停工期”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其实,我们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空间,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你是想先玩十分钟再写作业,还是先写作业再玩,由你自己决定。”当我们尊重孩子,从“监工”变身孩子的“学习伙伴”,与孩子一起探索学习的乐趣,避免“包办代替”,让孩子感受到能自己做主时,他会更有责任感,反而不容易排斥学习,自主性也会更强。
巧用“德西效应”,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的一个著名实验。他让大学生们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1阶段,所有的大学生都没有报酬,他们可以自由地解题,因为解题本身是有趣的,很多大学生都投入其中。
在第2阶段,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可以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学生仍然像第一阶段一样没有报酬。
到了第3阶段,两组学生都被安排在休息时间自由活动,这时候可以继续解难题也可以做其他事。
结果让人意外,实验组(有报酬组)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的人数居然明显少于控制组(无报酬组),这与大家认为的有所不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学习本身是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和兴趣的,若我们再给孩子施加一层奖励,只会适得其反。
为了避免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家长最好牢记这3点:
1、在鼓励孩子学习时要谨慎使用奖励。对于孩子本来就感兴趣的学科或活动,不要轻易使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哄着孩子学习,而是要注重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内在学习兴趣。过度依赖物质奖励,如考试成绩好就给买玩具等,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没有奖励时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倘若想要给予孩子奖励,建议使用精神奖励,比如给孩子鼓励的话,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好奇心和创新思维等方式,或是通过允许孩子给妈妈化妆,跟爸爸比赛等行为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内在动力,巧用表扬和鼓励的魔法棒,让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倍增。
滑动查看更多
2、尽早找到孩子眼里发光的东西。当孩子提到一个事情眼里有光时,家长需要立即捕捉那个光,因为那便是孩子的兴趣点,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去支持、帮助孩子。对一个孩子来说,父母的态度,决定着他的状态。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被尊重,那么孩子的归属感便会得到满足,并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的精神状态,能帮他更积极主动学习。
3、不要过早、过度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暗示学习的痛苦。而是要多暗示孩子学习的乐趣,多陪孩子享受如“算24点”纸牌游戏、数独游戏、成语接龙等具有挑战性的益智游戏,不断引领、陪伴、吸引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
设定最小目标,及时给予反馈
带领孩子体验成就感
在陪伴孩子设置每天的任务时,要是家长将目标设得太高,会使得孩子们倍感头大,原本的小勇士们只能“望而却步”。
因而家长应采取一些措施,暂时降低学习难度,设定最小目标,让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那些看起来简单的小目标,一点一滴的进步,却能悄悄地给孩子的大脑来个“障眼法”,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好处,提高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获得一些学习的成就感。只有让孩子感受到达成目标之后的成就感,他才会对往后的学习信心满满,并愿意主动去学。
比如,练习数学口算题时,我们可以每次将题目分成数次,并对孩子每次的成绩进行积分奖励,累积到一定量,便可让孩子自己当一天“小管家”,决定家庭一天的开销再或者策划一次家庭旅行,相信孩子定会积极性非常高,卯足劲练习口算。
设定小目标
为了激励孩子长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家长可以帮他们将原本的大目标拆分,刻意练习小目标,同时及时给予孩子激励,如果孩子出现失误,请您不指责、不埋怨,而是温柔地说:“没关系,无论你考多少分,都不影响妈妈对你的爱。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并及时改正,下次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孩子得到父母正向的理解与支持,他才愿意继续迎接学习挑战。孩子一旦实现小目标,请及时给予正向反馈,因为孩子做一件事情,若长期得不到反馈,便容易放弃,所以不要吝惜您的赞美,告诉他们“说得到就做得到”可是了不得的品质,据说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才能做到,爸爸妈妈为你骄傲!相信这样,孩子们一定会有动力继续坚持下去。
让孩子尝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甜头,哪怕是小小的进步,因为只要孩子们亲眼见过,自己是怎么通过勤奋变得更好的,他们就有劲头去战胜那贪图享受和懒散的心态,去迎接接下来的挑战,完成那些更难的任务。
此外,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也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能力。
假如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比孩子还焦虑他的学习和成绩,平日聊天也只聊学习成绩,其他都可以让路,那么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有无好朋友,孩子是否在生活中遇到困惑,都会被刻意忽略掉,日后会很难融入校园生活和集体学习生活。我们应跟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愿意听取你的意见;允许孩子作主,让他们学着为自己负责;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尽全力支持。
鸡蛋由外破壳,是创伤;鸡蛋由内破壳,是生命。学习这件事也是同理!当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够了,时机成熟,孩子自然就能从里面破壳而出,这才是属于孩子的生命力和内驱力。
从“催着学”到“主动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父母花费时间与精力,耐心引导孩子,并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在归属感中同时拥有自主性、获得成就感,最终学会主动学习。
家长朋友们,让我们慢慢来,从改变我们的养育方式开始,一起学做不焦虑的智慧家长,共同培养“自主学”的阳光少年!
策划:张 静
撰稿:马 丽
唐山市路南区
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扫描二维码
关注路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