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新募了30亿“抗风险”基金,一种唤回LP的新方法
文摘
2024-12-02 17:12
北京
文 | 陈之琰
「暗涌Waves」获悉,高瓴旗下新一期保护型策略基金已于近日完成首关,首关金额约为预期规模50%,最终规模将不超过30亿。其出资方包括:地方国资、大型保险公司及多家链主型企业,而投向则是高瓴长期关注的几大重点方向,包括科技、制造业升级、能源转型以及生物医疗等。按高瓴的说法,底层资产主要为“成熟度高、防御性强、现金流稳定”的企业。基金将在主动控制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筛选标的、对不同风险分类定价、灵活安全的交易结构、严控投资久期”等方式,可实现“更为稳健的风险控制”和“更可预期的回报”。通俗地说,高瓴的这支基金就是一支股债混合的夹层投资基金。“夹层”最初诞生于华尔街,指的是垃圾债券与投资级债券之间的一个债券等级,之后,逐渐的演变为一种兼有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双重性质的投资方式,是对传统风险投资的一种扩展。对于融资企业来说,典型的夹层基金融资结构可分为三层:银行等低成本资金所构成的优先层,融资企业股东资金所构成的劣后层,以及夹层资金所构成的中间层。通过这种设计,夹层基金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固定收益(债权)和浮动收益(股权)两种不同属性的回报。正因此,这种风险相对可控、收益更为灵活的特征较为适合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作为LP出资。在中国市场,夹层投资仍然是个相对较新的投资产品。国内首支真正意义上的夹层基金是2005年设立的汇发中国一期基金。此后,包括高盛在内的国际投行及资产管理机构也相继在中国开展夹层投资业务。中信产业基金、鼎晖投资、国开金融、弘毅投资等机构也都相继设立了人民币夹层基金。据公开信息,国内夹层基金投资在房地产行业占比最高,其次则是基础设施及能源矿产行业。而与此前投资以不动产为主的通常做法不同,高瓴的保护型策略基金核心投资方向还是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创投十七条”中明确指出,要丰富创业投资基金产品的类型,“鼓励推出更多股债混合型创业投资基金产品,更好匹配长期资金配置特点和风险偏好,通过优先股、可转债、认股权等多种方式投资科技创新领域”。有投资行业人士告诉「暗涌Waves」,高瓴这支新基金即为该方向的主动尝试。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并非高瓴首次募集“保护型策略基金”。2020年,高瓴就曾推出该基金一期,规模在20-25亿之间。据「暗涌Waves」从市场了解到的信息,其首期基金在短短几年内以分红等为主要方式,已实现了多次退出分配。对LP而言,如此收益从效率上可谓“稳健”、“超预期”。不过,简单类比于西方语境下的“夹层基金”,只是我们理解高瓴此举的维度之一。更大的背景来自于:当增量时代放缓之后,一级市场的出资端层面也在谋求更多元的配置方案。比如高瓴这支基金出资方之一——杭州市富阳区效益类产业引导基金。在其同一批出资的基金中,高瓴的该基金规模占比最大。富阳区政府曾对媒体表示,“效益类产业引导基金是富阳区政府引导基金的一部分,更为重视投资回报,而非招商引资。”对一家长期运营的投资机构而言,其理应“投其所好”的当然首先是LP端——也就是基金所谓的受托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瓴的尝试既是一种对于当下国内市场大盲池基金募资难、LP对投资收益确定性高追求、以及股权投资整体退出艰难的回答,也展示了一家基金在存量年代下的崭新生存法则:如何快速匹配日益变化的资金端需求。「暗涌Waves」观察到,除上述保护型策略基金外,高瓴近两年推向市场的基金不少都是这类体量适中、方向聚焦的行业及产业基金。比如,此前披露过的35亿规模的高麓一期工业物流人民币、40亿规模的碳中和基金,以及超50亿规模的医疗基金等。体量适中能够降低募资的整体压力,方向聚焦则能更精准的切中国资、险资等对于具体产业的偏好。夹层基金的特点就在于,其在金融工具的灵活性与持续收益回报之间找到的平衡。可以说,高瓴选择在此刻继续募集保护型策略基金,仍是一种对于当下国内市场大盲池基金募资难、LP对投资收益确定性高追求、以及股权投资整体退出艰难的回答。巴菲特曾说,投资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在投资确定性决定了一家机构存续的今天,从事这项事业已经很难以其难以言说的“艺术性”来说服LP们直接埋单了。从拥抱风险到回归现实,今天的投资行业玩家们或许更需要一种搭建堡垒的精确性。毕竟,生存才是第一要义。
图片来源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