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贾广健:生活于我而言就是心灵的洗礼

学术   2024-07-31 17:47   北京  

《中国美术报》第364期 对话

【编者按】

作为中国花鸟画领域的杰出代表,贾广健的作品以清丽典雅、恬静柔和的风格而广受赞誉。同时,新时代以来,他还以美术教育家的使命担当倾心于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为推动美术创作研究与建设竭力尽心。近十年,他先后担任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部主任、天津画院院长、天津美术学院院长等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多年来,贾广健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坚持用自己的笔墨和表达来诠释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为新时代的文艺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本期“对话”专栏,我们特邀贾广健分享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体会与创作心得。


贾广健


中国美术报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您认为新时代中国画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面貌?


贾广健:十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努力从“高原”向“高峰”攀登,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呈现出鲜活的创新力与时代特点,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新面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中国当代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美术界的气象变化更是深刻。我们美术工作者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时代同步伐。大家聆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为新时代努力创作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用画笔深情描绘新时代史诗。
说起这十年来中国画的发展,可以从近期正在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中窥见一斑。新时代以来,整体的文艺创作环境在不断净化,美术工作者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这种变化可以从作品的时代气息和把握时代内在精神上凸显出来。所以,十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许多中国画作品中体现出的时代主题与精神更加鲜明,作品表现的题材、内容、形式以及独特的个性风格,都深深地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可以看到,美术家都在努力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感悟自然,并从生活和自然中不断汲取创作的营养,同时用不同的手法诠释了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宏大气象与时代精神。此外,作品形式语言的多样性、各画种之间的互动与交融以及在语言的创新等方面也都有显著的变化。新时代的中国画,正以更加多元、开放、创新的姿态,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美术报

请您结合自身近十年来的工作与创作经历,谈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切身感受,以及近些年您在创作方面有哪些拓展?


贾广健总的来说,这十年,我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了行政管理和艺术教育上,同时不间断地参与中国国家画院的学术活动,正是这种不同身份的兼容和工作经历,让我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宽的视角。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个人创作和思考也并没有停止,反而因为不断变换角度和身份,对艺术与人生的体验得到了更多的拓展。

此外,这十年的工作、创作经历也让我对中国画传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博大精深,而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这种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增加了文化自信,也让我的创作有了更大的升华。作为中国画创作者,思考如何继承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创新,让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在回顾近十年的工作与创作经历时,让我更加坚定地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和文艺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贾广健 家家都在画图中 中国画 49cm×86cm 2022年


中国美术报

您如何看待文艺作品的原创性和时代性?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贾广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我看来,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品质,是我们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连绵不断的文脉传承,这与西方绘画的发展历史和不断演进的逻辑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其独特性不仅仅是绘画形式,而是它有着内在的以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为支撑的精神旨归和审美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写意”,是“造化”与“心源”的高度统一而生发出来中国画的创作理念,这些从古到今关于绘画的画论与理论著作形成了一个博大深邃的思想体系,是我们巨大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宝藏。我以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传”,在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读这些经典和作品,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探索来摸准、摸透而把握其核心价值并转换成一种当代的审美的精神。
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我认为“传”字也尤为重要。能够留得住、传得下的东西,必定是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要有这样的创造。我们的前辈和一代代人,通过把文化现象沉淀、凝练成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传给下一代,使得一种文化精神以物质的方式得以延续。我以为,中国画的传统和历代经典作品,是我们解读和理解中国画发展正脉的重要途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汲取营养,感受到中国画特有的内在精神和品质。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笔墨、技法和语言上,更体现在一种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上。中国画的经典是常看常新,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它需要经过不断反复的认识与再认识,才能把准传统正脉,才能够更好地转化和吸收。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中国当代绘画在借鉴外来艺术的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我们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文化要立于世界,并不是要用外来的东西代替自己的东西,而是应该发现我们自己的文化创造是当代的价值转换而完成新的文化创造。每一位当代艺术家都应该找到中国艺术内在精神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就是当代中国画在学术上的一个时代价值。
总之,我认为中国文化有着无穷的宝藏,我们的当代艺术应该源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守住中国文化的根与魂。在全球文化交融互动的今天,我们不能失去自我,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如何把传统的东西转化成中国人特有的当代表现,是当代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传统,然后才能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中国画的精神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发扬。


中国美术报


您是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的?您认为在当前的文艺工作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讴歌人民、服务人民?请您分享一下您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个人情感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民的热爱结合起来的。


贾广健在当前的文艺工作中,我认为艺术作品要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讴歌人民、服务人民,就需要我们的艺术家们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用心去感受这个时代的脉搏。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不能脱离这个时代和我们生活的环境,更不能忘记我们时代所赋予的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

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始终将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民的热爱结合起来。我认为,艺术是情感的流露,但这种情感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与社会、与人民紧密相连的。我在画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画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是表现面对生活、面对自然、面对时代的一种态度,从而让我从自然生活中发现了很多以前被忽略的美,让我更关注和热爱这个世界。
比如,我去年在长白山写生的时候,画了整整一个速写本,吸引我的东西太多了,我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我发现,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花草树木、古朴的民居、原始森林的茂密,其实都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和趣味。这些东西只有通过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
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位艺术家,我们不仅要陶冶情操,不断涵养自己的心灵,更要关注社会、关注人民。我们的创作应当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应当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才能真正地为人民所接受和欣赏,才能真正地成为时代的号角。


中国美术报

近年全国画家参与了很多大型主题性创作,面对这样的课题,如何处理好“要我画”和“我要画”的关系?


贾广健我以为,所谓主题性创作,并不只是我们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等内容的创作和表现。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个时间、某个事件而触发创作的灵感而即兴创作,这也是一种主题创作的方式,这就是“我要画”的体现。
在处理“要我画”的时候,我认为关键是要将其转化为“我要画”的动力,将其视为一个展示自己才华、记录时代风貌、体现艺术家担当的机会,从而激发出内心的创作热情。
以我最近完成的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创作项目《群英谱》为例,这个项目是由我领衔、团队实施创作的,展现的是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的形象,其动意是我被这些时代人物的事迹深深感动,然后采取组建团队并申报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将其定位为一件精品力作。创作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搜集人物素材、采访、研讨等形式,深度了解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然后进行构思、创作,应该说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最终以2米高、29米长的画面呈现出29位先进人物的风采。这件作品入选了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并被评选为进京作品,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
总的来说,我认为处理好“要我画”和“我要画”的关系关键在于内心的转化和作品的定位。只要我们将其视为一个艺术家以作品立身、以作品记录时代的责任,就能够激发出艺术家充分的创作热情和才华。

中国美术报

接下来,您有哪些新的创作和展览计划?


贾广健近期,我想主要是整理一下自己近些年的作品,同时也计划多安排一些写生活动,通过深入生活感悟自然找到新的感觉、新的角度,发现新的题材,也想创作一些大体量的作品。当然,培养青年美术人才也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作,接下来我会继续在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天津美院承担硕士、博士及其他方式美术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
作为一名艺术家,还是要以作品立身,努力创作时代精品。特别是花鸟画家更要深知花鸟画的创作规律和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也期待同大家一起,为把当代花鸟画创作推向新的高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  | 刘   晶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4年出版45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25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美术专业报。本报将通过“专业化、人文化、国际化、市场化、网络化”手段,力求服务中国美术家,推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