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时节|立冬

学术   2024-11-07 20:43   北京  




冬之始也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于立冬的记载是:“立冬者,阴气降而寒澈也。”《逸周书》曰:“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这说明立冬时节的主要特点是气温开始下降,寒意逐渐增加。

中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时节,气温下降,水面开始结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鸟类也越来越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冬是万物之终,四季之终。《群芳谱》中曰:“冬,终也,物终而皆收藏也。”立冬也就意味着万物开始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水不再流动,土地也不再松软,万物要安静地休息,孕育新的生机。在民俗上,这一节气以养生温补为主。在书画艺术领域,则以“宁静致远”为内涵。



01

【元】佚名 寒林图 绢本水墨 162.4cm×10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郊野上,有几株老树疏落地依傍水泽而生。树叶已全凋零落尽,露出了枯干的枝枒,有老藤缠绕垂挂着。树木坡土都以墨色渲染,更觉得阴冷萧瑟。阵阵寒风吹皱了水面,波纹似长披麻交织如鳞状,一层一层地叠列,渐淡渐远空阔无边。这幅画没有作者签名落款,以笔墨来看,与盛懋的作品相当接近。


——台北“故宫博物院


02

【北宋】 李成 寒鸦图 绢本水墨 27.1cm×113.2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无作者名款,描绘古木群鸦、溪水烟林。右侧古树枝桠虬曲,稍饰白粉,表示积雪,数十只白脖鸦或蹲地觅食,或踞干远眺,姿态生动,而无饥寒之状。树干颤笔轻勾,渲染为主,以“蟹爪”出枝。左侧溪流平静,水草丛生,沙渚交错,小桥静立,烟林轻旷,四鸦飞翔,使静谧的画面增添了生机。溪水以石绿罩染,不见勾勒,晨雾留白,树干若隐若现。整个画面描绘了北方大地,在冬日将去春意即发之时的勃勃生机。因五代李成以画寒林著称,此图曾被归入他名下。杨仁恺则认为是“范宽或者是范宽流派的精品”。从绘画技法看,此图虽延续李郭画派的风格,但时代肯定未及北宋,又未受南宋主流风格影响,应为南宋至元之间的作品。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


03

【清】边寿民 芦雁图轴 纸本设色 128.5cm×48.5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生动地描绘了秋雁温情互唤的小景。全幅为纵式构图,作者巧妙地在近景处绘一株高大的芦苇,以其纵向的造型加强了上下两只秋雁间的联系,成为有机地连贯画面物象的一条主线。芦、雁以泼墨写意绘成,准确而生动的笔墨显现出作者较强的写生能力。


——故宫博物院李湜


04

任伯年 寒林高士图 中国画 176cm×47cm 1887年 中国美术馆藏

当深秋最后的红叶即将飘落,冬季便悄然而至。立冬是冬季的起始,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天高云淡,风吹叶落,山间已升起霜雾,只剩少许红叶仍倔强地挂在枝头,迎风摇曳,为山河点缀最后的烂漫。高士携童子漫步登高,途经山间小路,被这一抹红色所吸引,驻足相看,惋惜树木零落,内心几多感慨。这幅中国美术馆藏的《寒林高士图》,是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的作品。任伯年的绘画重视继承传统,吸收了民间艺术和西洋绘画的特点,用笔用墨丰富多变,画中人物诙谐生动,栩栩如生,衣服转折晕染细腻有立体感。新颖巧妙的构图,疏密有致的结构,浓淡相宜的设色,极富诗情画意。


05

王云鹤 江南风情 水彩系列-1  水彩 157cm×78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王云鹤少时就读教会学校,跟随英籍教师学画,这使他对西方绘画技法有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在创作中,他将西方油画、水彩画的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相融合。长期居住在上海的经历,使他对城市题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见解。他善于捕捉城市的瞬间美感,以抽象与具象相互为用的形式,展现城市的韵律、节奏、氛围和情感。这幅《江南风情 水彩系列-1》就体现了冬季江南城市的街景,抓住了江南地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通过水彩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江南的婉约之美、灵秀之气。

——刘海栗美术馆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马子雷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美术专业报。本报将通过“专业化、人文化、国际化、市场化、网络化”手段,力求服务中国美术家,推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