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棚种水果柿子,二号棚里是“红颜”草莓,三号棚种五彩西瓜,四号棚里是各种蔬菜……1月12日,记者在阜新市海州区韩家店镇民主村采访时看到,9栋村集体大棚里分别种了不同品种的蔬果,甚至还有一棵无花果树。
村党支部书记丁洪磊一边给西红柿整枝打杈一边笑着说:“这些大棚是专门用来搞试验的,一棚一品,看看哪些蔬菜水果适合在我们村安家!”
民主村是棚菜村,50多年前就开始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芹菜、韭菜等。全村有500余个大棚,一年四季都产绿叶菜,有“阜新市菜篮子”的美誉。
虽然起步早,民主村的发展却后劲不足。丁洪磊坦言,50多年来,村里的种植品种从未更新。现在市场需求多元,可民主村的蔬菜种植品种单一,种植效益低,没摸到农业高质高效的门槛。
更让人纠结的是,村民种惯了绿叶菜,不愿也不敢另起炉灶试种新品种,即便市场菜价时有波动,收入不稳定,也一直维持现状。
市场竞争,不进则退,慢亦是退,若不改变,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怎么办?丁洪磊瞄准了村里的一块空地,也就是目前这9栋大棚所在地,采取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的方式,试种各种新品种。
“我们尝试种植了普通柿子、水果柿子、草莓、葡萄、大樱桃、五彩西瓜等,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丁洪磊说,这个过程既是筛选适合当地种植品种的过程,也是帮各家各户“试错”的过程,毕竟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这方水土。
问及失败案例,丁洪磊毫不避讳:大樱桃最早被淘汰出局,因为投资大、不好管理,不适合在民主村推广。五彩西瓜喜欢温度高的环境,春夏秋三季长得好,冬天不适合种。
这种失败也是一种成功,民主村找到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潜力股”——西红柿,其种植效益比绿叶菜高30%至50%。村民看到试验棚里的西红柿长得好,一半种植户开始效仿。
“我家有8栋大棚,原来都种绿叶菜,现在全部改种西红柿了,每年能增收4万元。”村民陈亮看到记者,主动打开话匣子,“大棚还是那些大棚,亩收益却原地升级,多亏了咱村书记用试验棚给大伙儿‘打样’!”
“村里人种了50多年的绿叶菜,没想到现在改种西红柿了,将来咱还会改种别的品种。”在自家大棚里忙完,准备回家时路过试验棚的村民王海江凑过来说,“小小的西红柿,让我种地的思路都开阔了。”
西红柿成了民主村的“明星”,如今,全村每年西红柿产量达60余万斤,销往阜新市各大商超,在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同时,每年给村民带来超过200万元的收入。
试验仍在继续。“马上要试种郁金香、百合,看看我们这儿能不能让鲜花盛放!”丁洪磊已经做好了今年的计划。
来源:辽宁日报
记者:李越
“辽宁农业农村”公众号是辽宁省涉农政策、行业要闻、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的微信发布平台。适应新形势,打造新媒体,平台致力于通过全面翔实的信息发布,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及研究领域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敬请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三农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垂阅“辽宁农业农村”公众号并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投稿电话:024-26111078
邮箱:lnnync@sina.com
编辑:王春蕾
王传岐
审核:关玲玲
终审:由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