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听见央国企的基层员工在吐槽:活儿干得不少,没完没了的“留痕”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每天不是在写记录,就是在写记录的记录,甚至还得有人检查这些记录,搞得大家都要崩溃了。
到底是为了啥?不是说要高效工作吗,怎么最后大家都在处理一堆“留痕”的表面工作?
在很多央国企,“事事留痕”几乎成了硬性要求。
每一件事,从项目进展到日常小结,都得有“痕迹”——发个工作动态、写个反馈表、整理个项目进度台账,种类繁多、五花八门。
基层员工干完工作,还得把这些“痕迹”一条条填上,原本该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完成的活儿,结果大半时间花在了“留痕”上,仿佛回到了“文山会海”的时代。
“留痕”一开始是为了强化监管,防止人浮于事,可问题出在走极端。原本应该服务于管理的“留痕”,变成了基层员工的负担。
一些领导对“留痕”简直痴迷,每个细节都要写下来,好像一旦缺了个记录,工作就白做了似的。
基层员工不仅得拼命干,还得时时刻刻想着“是不是留下了痕迹”,稍有遗漏就可能被追责,一不小心成了“责任人”。
为了不被追责,员工们开始学会“未雨绸缪”,什么都做得小心翼翼,生怕哪个细节没填好被问责。
比如参加个简单的会议,之后可能要整理好几份会议纪要,还要多版本上传,确保流程没有疏漏。
久而久之,“留痕”成为一种负担,每个人为了自保,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到无谓的流程中去,真心觉得比做实事还累。
这“事事留痕”的压力,不只是浪费时间,更在无形中影响了员工的心理。天天围绕这些“痕迹”转,精神绷得很紧,不敢有丝毫懈怠。
大家口头上不敢多说,可心里早已怨声载道,甚至有些人萌生了离职的念头。
曾经有过激情的年轻人,被这种形式化的管理慢慢磨平了干劲,最后留下的只是疲惫。
很多基层员工都在心里呐喊,真希望这些“留痕”能少一点,腾出时间做些实在的工作!
其实,管理本应该帮助员工工作更顺畅,而不是把一堆形式上的条条框框压在大家头上。
就算追责,也得看实际情况,别揪着这些痕迹来定生死。
好领导应该看到的是员工实实在在的贡献,而不是一张张写满痕迹的记录单。
有人说:“真正的管理,不是事事留痕,而是能让员工发自内心去努力。”
我们真希望公司高层多关心下基层的工作环境,别让这些繁琐的“痕迹”毁掉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毕竟,留住员工的心,比留下一堆痕迹重要得多。
点击这里关注我,记得星标哦~
推荐阅读:
1.我老公45岁从没交过社保,问社保局,说交20年能领1500块钱,我一算要支出18万元,划算吗?看了专业人士的答复,瞬间觉得太划算
2.老婆前同事说要借我们的房产证,去抵押贷款50W,我老婆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我一气之下,揣着房产证离家出走,老婆一天打72个电话骂我
3.舅舅打电话问:你每月工资有 14000 元,为什么不能每月给你妈妈 2000 元呢?我顿时愤慨,因为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干涉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