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运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生产制造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供应链全环节进行改造升级和价值重塑的过程。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深化数字技术赋能应用,以数字化驱动制造业全产业链业务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日益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谋求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发展浪潮蓬勃兴起。一是数字技术处于群体突破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裂变式创新和群体性突破,与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交叉融合,为制造业植入数字化基因,引发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的持续创新和扩散。二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战略焦点。全球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多措并举打造竞争新优势,意图在制造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如,德国部署的“工业4.0”战略、美国实施的“工业互联网”战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发展机遇,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保持和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
(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题中之义
纵观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特别是以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传统产业再造新优势。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过程、制造企业和产业链中,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创新业务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中高端跃进。二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新兴产业培大育强。新兴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了制造业的应用场景,促进了传统产业链之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三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未来产业孵化落地。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引擎,将通过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为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提供试验场景,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促进未来产业成熟壮大。
(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循环的有力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扩大有效投资。通过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产线升级和车间改造,引导企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持续扩大技术改造等有效投资,切实拉动经济增长、增加高端供给和优化产业结构。二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幅提高产业循环质量和水平。数字技术在供需两端、产业链上下游加速渗透,打通联接研发与制造、生产与分配、供给与消费之间的渠道,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供需精准对接,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促进产业高效循环。
(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基本实现工业化”向“推进新型工业化”升级深化的关键阶段,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在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引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同变革,助力重塑产业发展新模式。将数据深度嵌入到劳动、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中,引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系统变革,转变制造业传统发展方式。重新定义人与生产资料、人、产品分配间的关系,推动制造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劳动报酬向按贡献分配转变,变革企业价值创造和成果分享机制,全面释放经济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二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重构国际竞争新优势。数据自由流动全面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支撑制造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 营管理、服务运维等领域全面升级, 增强企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承接 高品质订单的能力,积极融入全球 产业链条中高端环节,提升全价值 链竞争水平。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制造业 数字化转型规划和政策引导,产学 研用多方主体协同发力,推动我国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水平持续提升。
(一)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作出系统部署。一是国家层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密集出台,先后发布《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引导和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2024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为制造业插上数字化“翅膀”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路线指引。二是各地加紧部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超20个省份发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文件,在培育打造“数字领航”企业、“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小灯塔”企业等方面加大力度。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试点城市先行先试,在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以及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等方面,加强机制探索、模式创新和路径优化。经过多年努力,“部门协同、上下贯通”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健全。
(二)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有力
我国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体 系化部署和规模化发展,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截至2023年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337.7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能力。移动物联网快速发展,率先实现“物”连接数超过“人”连接数。二是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23年底,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每秒23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其中,智能算力规模达每秒7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增速超70%,为高效处理加工海量数据提供基础能力。建成一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以低成本算力服务支撑中小企业发展需求。三是融合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建成,截至2023年12月, “5+2”顶级节点稳定运行,服务企 业超40万家,工业互联网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行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
(三)数字技术和产业供给水平显著提升
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产品、新产业、新模 式、新业态加快涌现,为制造业数字 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一是部分核心技术全球领先。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能力位于世界第一梯队,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400家,5G实现技术、产业、网络、应用全面领先。二是数字产品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广泛普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全球第一。钢铁、石化、锂电池等领域系统集成能力国际先进,底盘一体化压铸、电芯精密制造、光伏组件柔性装配解决方案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2%,电子信息制造业筑底企稳,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3258亿元,同比增长13.4%,新兴数字产业蓬勃兴起,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
(四)点线面一体转型加快推进
近年来,我国聚焦企业、行业和集群三类主体,狠抓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点、线、 面”一体化转型不断提速。一是企业智改数转步伐加快。截至2023年12月底,已培育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生产效率提升约30%;钢铁、建材、民爆等领域示范工厂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量减少约12%。国家两化融 合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工业企业18.3万家,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9.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2%。二是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表现亮眼。截至2023年上半年,石化化工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分别达79.6%和53.4%;截至2023年9月,纺织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达56.5%和49.3%,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三是产业集群和区域数字化效应初显。工业互联网加快进园区、进基地、进产业集群,为各类园区注入创新动能。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数字化转型全国领先,广东、长三角、成渝地区等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五)转型服务生态不断完善
产学研用等各类主体深化协同,整合载体建设、产教融合、标准制定等方面资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积蓄力量。一是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供需对接、评估诊断、专家咨询、项目申报、专题培训、能力组件、测试认证等公共服务。如,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建设19个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体系化推动平台理念导入和应用推广,提升区域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能力。山东建立首个国家级功能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聚焦中小企业转型痛点谋划构建“一个促进中心、一张路线图、一套市场化机制、一支人才队伍、一个政策包”支撑体系,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破解“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二是产教融合加快发展,建成一批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百余所院校增设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系列国家标准陆续发布,《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持续竞争能力建设方法》成为ITU国际标准,贡献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累计达50余项。
各地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经验
各地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列为重点工作,高位推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分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场景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商,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明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各地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统筹谋划转型工作。一是加强统筹谋划。江苏、 广东、河北、山东、江西、吉林、 湖南、福建、重庆、辽宁、云南、贵州等省份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文件,细化重点任务、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二是完善协同推进机制。江苏在省委全会、省政府工作会议等全局性重大会议上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专项部署,浙江建立省市县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辽宁成立省智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广东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快制造业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上海设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湖北建立“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机制。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江苏将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纳入省政府督查激励事项,建立“月跟踪、季调度、年考核”工作机制,开展专项督查激励。湖南将数字化转型工作纳入对市州、区县的考核。辽宁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进行定期调度、督查考核和实时通报。
(二)增加资金投入:聚焦重点领域,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各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 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撬动金融 资源和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数字化 转型。一是设立专项资金。江苏自2022年起连续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和中小企业改造等项目投入和贷款贴息给予补助,辽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河南统筹运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加大支持,湖北对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试点等试点示范给予省级财政奖补,广东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亿元支持标杆示范、上云上平台等3000多个项目。二是强化金融服务和社会资本支撑。山东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工赋贷”等专属产品,加大省级“创新服务券”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力度。江苏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和贷款贴息效力,引导银行出台支持制造企业更新改造设备优化政策。广 东推行“政府贴息、银行让利、保险增信、租赁补贴、风险共担”的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工业企业技改。
(三)突出诊断先行:以需求和痛点为切入口,打造“评”“诊”“改” 闭环联动体系
各地以评估诊断为入口,摸清行业发展实际和转型痛点,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提炼解决方案,推进行业改造升级和应用迭代,探索建立了“评估诊断-方案设计-改造提升”的体系化推进方法。一是开展规上工业企业评估问诊。江苏通过 政府采购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评估诊断,研究制定制造业智改数转诊断工作指引,规范诊断流程。重庆对全市3850家专精特新企业免费开展数字化转型集中诊断评估。山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对企业免费诊断。辽宁组织各市和服务商开展“入驻式”诊断咨询服务。二是加强场景化方案设计。广东推动开放工业场景“先试先用”转型产品服务。湖南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痛点问题,提炼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榜单”。辽宁组织开展场景征集活动,形成具体场景模式。河南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工作,遴选发榜一批典型应用场景,组织省内 外解决方案供应商或其组成的联合体对接揭榜。三是健全转型服务体系。江西建立由“数字化转型促进 中心、数字化诊所、数字专员”相 辅相成的基础性指导和普惠性服务链条。山东成立工赋(山东)数字 科技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营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国家级平台应用推广中心、创新合作中心等服务载体。
(四)优化供给质量:夯实关键技术基础,着力培育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商
一些省份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体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解决方案培育作为关键抓手,最大程度释放转型价值潜力。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广东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努力攻克工业控制系统、底层操作系统、重点工业软件等工业基础软硬件“卡脖子”问题。上海重点支持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等核心软件产品攻关,并加速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石化、钢铁等行业应用。重庆实施软件和 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推动工业软件、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创新突破。二是优化解决方案供给质量。江苏、湖南、安徽、广东、广西、福建、河北、贵州、辽宁等省份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汇聚数字化转型优质解决方案,其中,江苏汇聚了近 1000 家 “智改数转”服务商,广东集聚了 500 余家数字化服务商。三是畅通供需对接渠道。上海持续开展专业服 务商推荐目录遴选工作,对优秀专 业服务商优先开展供需对接并给予 后补贴奖励。湖南连续两年发布数 字化转型服务商名单。辽宁举办平 台进园区、百城千园行等供需对接 活动,促进解决方案供需精准对接。
(五)注重示范引领:分级打造试点标杆,以点带面推动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
各地依托试点示范等手段,分层次分领域打造转型标杆,以点带线、以线扩面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拓展转型广度和深度。一是分类打造转型标杆。浙江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分类建设“领航型”“链主型”“头雁型”“平台型”未来工厂试点,建成106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江苏支持重点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创建示范标杆,已累计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2家、“数字领航”企业3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41个。辽宁认定了102个数字化车间、50个智能工厂,分行业确定了重点培育的30家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二是多种形式推动标杆经验复制推广。山东通过数字化转型贯标等工作,“以点带面”引领企业、行业、区域数字化转型,累计服务8.9万多家企业。河南通过政策解读、专家授课、案例分享、座谈交流、现场观摩等方式,推动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复制推广。浙江以产业大脑为核心,打造知识、模型、组件等可重复使用 的知识库和能力中心,上线场景应用700余个,服务企业12万家。
(六)坚持因企施策:细化行业转型路线图,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各地充分考虑行业特性、技术 扩散规律和企业转型基础,因地制宜 采取各类政策措施,精准推动各类企 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一是明确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江苏编制12个细分行业智改数转实施指南,涵盖 99 个关键环节、251个重点场景,为 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指引。广东明确“一企一策”“一行一策”“一 园一策”“一链一策”四条路径,推动不同主体数字化转型。二是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浙江以区县产业集群为主,遴选数字化总承包商,为中小企业提供轻量化智改产品,形成了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学 样仿样”推广法。江苏支持中小企业推动更多“微改造”“轻改造”项目,降低中小企业智改数转门槛。上海、重庆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汇聚“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 精准匹配企业需求。
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软硬件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从软件看,我国工业软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备的应用生态,与西门子、达索等国际巨头相比,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用友、金蝶、中望等国内软件厂商主要聚焦于企业管理场景,对工业操作现场复杂场景延伸不够,难以满足国内工业 企业需要。从硬件看,我国高端工 业母机、高端传感器等关键装备与 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市场长期依赖进口。如,我国中高端智能传感器大部分依赖进口,工业智能传感器市场存在核心技术缺乏、 低端产品过剩、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仍存在通用化供给与个性化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从需求端看,企业担心数字化转型见效慢、周期长,投入产出比不理想。报告显示,有2/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高额技术投入后的转型效果未能达到预期,不愿承担转型试错风险。此外,日益增多的新型 安全因素也会增加敏感数据和机密 信息暴露的可能性,导致企业缺乏转型积极性。在有转型意愿的企业中,因制造业行业门类、运行机理差异大,导致其数字化转型场景需 求存在显著差异,对解决方案的个性化、异质化具有较高要求,很难找到可以直接复制的模式和经验。从供给端看,大部分数字化转型服 务商常常会聚焦设备连接、财务管 理等回报周期短、市场前景广的领域提供解决方案,面对机理复杂、定制程度高的领域普遍不会主动加 大投入,导致“一米宽、百米深”的转型场景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报告显示,目前,仅有约22%的人工智能企业具备面向制造业提供解 决方案的能力,只有9% 的国内企业可借助人工智能实现10%以上的收 入增长。
(三)中小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等转型要素支撑仍然不足
中小企业占据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但在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方面仍短板突出。资金方面,中小企业规模小,面对周期长、成本高的数字化转型,无力负担需要持续投入的资金成本。调查显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约在200万左右,很多企业无力负担。人才方面,中小企业对高端数字化人才吸引力不足,且基本没有建立完备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既懂工业又懂数字化的人才队伍较为缺乏。技术方面,多数中小企业仍处于自动化补课和数字化起步阶段,设备连接、数据采集等转型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导致数字化转型效果大打折扣。数据显示,交通设备制造、 机械、纺织、石化等行业中小企业 设备上云率均在 15% 以下 5,企业数 据管理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差。
(四)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网络数据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实现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连接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点,使部分企业望而却步。从网络安全看,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转型技术方案,会增加APT攻击、MitM攻击、 DDoS攻击等新型网络威胁,从而打击企业转型的积极性。从数据安全看,随着数字技术向研产供销服全环节渗透的逐步加快,数据安全外延不断扩大,数据泄露、数据勒索等安全事件频发,数据安全风险与日俱增。报告显示,2022年公开披露的工业信息安全事件共312起,其中,工业领域勒索事件共89起,较上年增长78%,电子信息制造行业遭勒索攻击最多,占比约23%6。
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建议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 范围广的系统工程,要前瞻性思考、 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要坚持 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通过建构 “12345”的推进体系,整体推进制 造业数字化转型,即:以构建“1”套政策体系为牵引,以实施转型标 杆示范和转型标准化领航“2”大工 程为抓手,以深化企业、行业、区域“3”类主体应用为重点,以夯实 数字技术、新型基础设施、解决方 案、数据要素市场“4”大能力为基 础,以健全机制、资金、服务、安全、人才“5”大体系为保障,加大推动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质扩面,为高 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优做 大实体经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支撑。
(一)构建“1”套政策体系
一是贯彻落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深入落实文件精神,引导政府和产业界深刻理解转型内涵,凝聚共识,转变管理思维 和发展理念,全方位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 合,建立健全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机制,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形成政策合力。
二是制定N个细分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面向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绘制分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系统梳理各行业转型需求、痛点难点,分行业分类梳理数字化转型“牛鼻 子”场景清单、高价值场景清单,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差异化、专业化路径指导。
(二)实施“2”大引领工程
一是开展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工程。以培育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和优质解决方案为目标,通过 “揭榜制”组织龙头企业和解决方 案服务商协同攻关,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等行业以及安全生产、绿色制造等领域,以发榜形式征集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生产工艺优化升级、生产计划 排程调优、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 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一批低成本、 高通用、可复制的系统解决方案, 加快形成“一行业一标杆”。积极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批量式“看样学样”推广,进而加快全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
二是开展数字化转型标准化领航工程。聚焦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信息安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生产设备数字化管理、数字孪生等重点领域,组织制定、发布关键亟需国家标准,加快研制配套标准应用指南和方法工具。加快高水平国际标准化发展,组织有关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系统开展重点领域国 内外标准对比分析,研究提炼亟待 转化的国际标准项目清单。
(三)深化“3”类主体应用
一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龙头企业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聚焦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 数字化转型,开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 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业 务创新,打造一批“数字领航”企业。强化龙头企业引领,推动上下 游企业普及智能装备和软件、先进管理理念、关键制造工艺,拉动中小企业转型。引导中小企业广泛应用订阅式产品服务,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 业务数字化,降低转型成本。支持 中小企业积极对接链主企业、龙头 企业数字化平台,加强订单、设计、生产、供应链等协同,以“链式” 转型弥补单个企业能力不足。
二是分类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支持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等转型基础强、进度快的行业,加快基于AI、数字孪生、智能传感等前沿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场景验证、模式创新。支持船舶、电力装备、医药、钢铁等转型较好、进度较快的行业,加快业务全流程的集成融合、动态协同和一体化运行,推动 数据显性化汇聚、可视化展示和资产化运营。支持纺织、服装等转型 基础弱、进度慢的行业,加快关键设备、关键工序数字化改造,加快云化软件应用推广力度,推动设备、系统、业务云化迁移。
三是推动区域数字化转型。引导重点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全面感知、实时反馈、便捷 高效、绿色低碳的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平台,面向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工具、金融支持、数据分析、供需对接、招商导引等精准服务,加快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园区产业发展能级。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数字化转型,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为枢纽,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配置,推动制造资源在线化、能力共享化、生产柔性化、服务一体化,带动集群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分工协作水平。支持东部地区创新数字化平台、虚拟产业园、科创飞地等方式,引导产业资源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推动区域产业体系和相关资源要素合理配置、适度均衡。
(四)夯实“4”大基础能力
一是提升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水平。加快核心器件、智能 硬件、工业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 关键软硬件技术研发。着力突破人 工智能基础理论、底层框架、算法 等核心技术,强化开源协作,加快 研发行业大模型,提高模型应用可靠性和成熟度。
二是优化解决方案供给质量。聚焦特定场景需求,培育技术型、专业型、综合型等系统解决方案提 供商。构建重点行业解决方案资源 池,打造一批面向细分行业的先进 适用、稳定可靠、具有高性价比的 系统解决方案。支持有条件的龙 头企业将系统解决方案业务剥离重 组,推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专业化、 市场化、规模化。
三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工业感知网络覆盖,加快重点行 业感知设施规模化部署应用,打造海 量物联接入能力。加快部署算力基础 设施,构建云边端协同、算存运融合 的一体化、多层次的算力基础设施体 系。优化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 全、标识、数据体系布局,持续推进 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
四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完善 数据资源管理,加快制定数据资产、数据交易、数据标注等数据要素市 场基础制度配套政策。推动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探索数据流通治理和开 发新模式。推动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扩大数据管理体系的覆盖面和应用水平,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和数据供给质量。
(五)健全“5”大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部际协同+央地联动 ”机制。依托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统筹制定数字化转型重大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 重大问题,推进制度、机制和标准 规范贯彻实施。加强与地方、行业 数字化转型协调推进机制的对接联系,强化与各类示范区、试验区协同联动,探索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精准政策和创新举措。
二是加强金融财税支持。发挥财政专项资金作用,通过制造业新 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 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等工作推进,对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给予资金支持。加强财政资金投入数字化转型项目的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拓宽中小企业转型融资渠道。
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政策宣传、资源对接、人才培训、工程监理等公共服务。围绕企业数字化共性需求,研发即时沟通、远程协作、流程管理等基础数字应用。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问 诊”服务,组织专家深入行业一线 开展“入驻式”诊断服务。
四是筑牢网络和数据安全防线。健全完善网络和数据安全技术保障、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数据开发利用、数据出境安全等重点管理机制,深入开展网络和数据安全治理能力评估和评测认证。构建完善网络和数据安全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等一体化综合防控体系,开展常态化攻防对抗演习,提高协同配合能力。
五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深化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发展,通过联合培养、共建实验室、创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数字化转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数字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深入推进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工作。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海外数字化转型复合型人才与创新 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