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当前,工业互联网已经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同时,在一系列政策支撑下,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工业生产正迎来自动化浪潮,工业互联网实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已覆盖工业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业互联网产业该如何坚守工业之本,紧抓实现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打造从工业需求出发再赋能工业的良性闭环,实现从工业中来到工业中去,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在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赋能千行百业,是产业界最为关注的课题。
为了解当前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基本情况,总结产业特征,问道发展方向,同时发现一线赋能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型工业化的优秀奋进者实际情况,激励行业标杆企业更好发挥工业互联网实践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健康良性生态,更好以工业互联网力量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互联网世界”调研组在过去六年调研的基础上,面向工业互联网产业开展“2024年工业互联网(100家)产业调研(第七届)”工作,调研在企业自主申报、编辑提名、专家推荐、材料搜集、调研访谈的基础上,从企业基本面、核心技术水平、资源管理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维度考察,分析研究现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总体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发展方向,形成《2024年工业互联网(100家)产业调研报告》。
《2024年工业互联网(100家)产业调研报告》紧扣“数智化赋能新质发展”的产业主题,契合当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基本面、核心技术水平、资源管理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五个维度着手,在技术创新及自主可控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能力、安全可靠防护能力、工业要素连接能力、工业模型沉淀调用能力、工业APP开发情况、服务制造企业能力、解决方案服务供给能力、开发者服务能力、市场盈利和融资能力、行业标准参与制定情况、生态协作与构建能力、市场影响力及活跃度等十三个细分领域进行深度分析。
此次调研的100家企业(附后)分布在21个省,北京、广东占绝对优势,其中,双跨企业占比49%,非双跨企业占比51%。
现状:呈现三大特征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建成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体系并不断完善,数据显示【1】,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5万亿元,“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4万个,全面覆盖机械、钢铁、电子等41个工业大类,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5100亿,服务企业近45万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近34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超9600万台(套),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建设,汇聚数据超14亿条。
调研发现,现阶段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工业互联网进入全面推进的快速增长期。从近几年企业提交资料中的相关数据比较,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在基础能力、技术创新、工业APP开发情况、行业标准参与制定情况等分项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特别是大数据、AI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与传统实业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当前,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已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提升与创新驱动,并从单一领域的探索向多领域协同、全方位全链条的普及应用迈进。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正成为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调研显示,工业互联网产业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技术不断深入,产业生态不断丰富,同时,产业应用在深度、广度上不断拓展。
二是工业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能力增强。5G、AI、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显著进步,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和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5G+工业互联网”应用赋能向核心控制环节正在加速拓展。如针对制约工业互联网规模推广的痛点难点,一些企业如航天云网升级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的新一代工业操作系统;在工业数据方面,卡奥斯发布了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全链条数商解决方案,助力工业企业数据高效率采集、高质量治理和高价值转化;在能源方面,鹏锐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5G、AI和大数据的整合,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和控制、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优化,并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到节能机会和解决能源问题;在机器视觉方面,微亿工业AI数字工人服务平台,集成各类工业垂域通用大模型,充分利用工业AI、机器视觉、大数据分析,以及5G等技术在工业现场的新应用,实时取得海量有效的现场数据。
三是工业互联网加速工业大模型“生长发育”。工业领域需求的高度非标化,场景更是极其复杂且细碎,大模型在工业领域应用需要面对复杂的行业场景和背后的隐藏逻辑。调研发现,目前,工业大模型正从比较浅层的工业知识问答,向制造业的研发设计、试验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环节深入应用。如基于星火大模型的坚实基础,羚羊工业大模型通过对海量工业数据的采集与预训练,再结合工业场景技能的精调与对齐强化,形成了工业内容生成、知识问答、理解计算、代码生成,以及多模态五大核心能力;卡奥斯COSMO-GPT工业大模型,已成功落地工业指标优化、工业信息生成、工业问答等多个应用场景;雪浪工业大模型通过深度优化不同模态知识的解析、检索,提高了知识获取的广度和深度,并根据工业场景优化推理和生成能力,提升了工业知识的应用效率和价值转化;星辰工业控制大模型基于中国电信天翼云实现应用和算力下沉,目前已在物流、钢铁、烟草、五金等多个行业实现了落地应用。
总体来看,工业互联网加快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据相关数据【2】,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33.5%。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制造业增长4.3%,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对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9%,接近五成。不少制造业企业插上了数字“翅膀”后,确实比同类企业飞得更高更快。工业互联网正通过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全面互联互通,实现了生产和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优化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提质、降本、增效,推动了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从而大幅提升了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使得制造业在数字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业互联网世界”调研组此次经过对100家企业的综合调研,给出了基于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的工业互联网100家企业象限图,从领导者、稳健者、进取者、成长者四个领域展示了这100家企业在核心技术水平(技术能力),以及资源管理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能力)两个维度上的分布情况。
其中,领导者象限主要为技术与市场俱优的产业领导者,如卡奥斯、徐工汉云、航天云网、树根互联、羚羊、中国移动上研院等企业占比30%;稳健者象限主要为技术能力强,同时具有一定市场能力的行业优秀企业占比25%;进取者象限主要为市场能力强,同时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行业优秀企业占比25%;成长者象限企业主要是技术与市场都具有发展空间的极具潜力的一类企业占比20%。
指标:四大维度稳中有进
2024年“工业互联网世界”调研从企业基本面、核心技术水平、资源管理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五个维度和十三个二级指标来分析,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调研组特别对近三年的调研数据进行针对性比较分析。
企业基本面主要考察企业工业互联网提供能力基本情况,根据调研企业材料数据,部分企业营业收入稳健增长,也有少数企业收入下降,多数企业研发投入逐渐加大。在重点平台或解决方案上,大部分企业的建设均通过自建方式构建,IaaS基础设施接近四成是租用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及三大运营商等云服务商。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本次调研中四个一级指标的首个,占比15%,重点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融合、自主可控,以及安全防护等能力。
专利权在话语权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企业提交的申报材料,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软硬件技术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数量差异显著,从几十到几千不等,拥有超过300个专利数的企业占比超17%,包括工业富联、中科云谷、微亿智造、航天云网等公司。
软件著作权(软著)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不仅可以保护企业的技术成果不被侵权,还可以获得相关政策资金扶持,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调研发现,航天云网、中冶赛迪(重庆)等公司获得核心软硬件技术的软著数量较多,拥有超过300个软著数的企业占比超17%。
与2023年的调研数据相比,拥有专利软著总数超300个的企业例从15%上升至近35%。此外,与去年相比,部分企业所持有的核心软硬件技术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数量已从个位数增长至双位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专利布局正在加强。
然而,从整体数量上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专利数量仍然不足。因此,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保护,以及推动工业互联网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的同步提升,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基于企业申报材料来看,调研企业将5G、AI等技术融合转化为产品化能力都较为突出,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针对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不断升级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的新一代工业操作系统,为企业提供模块化、智能化、可扩展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底座,并已部署赋能生产、管理、市场等多个领域。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针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设备和数据接入安全、数据安全、代码安全、应用安全、访问安全等五大防护对象面临的安全威胁,调研企业均做有安全防护措施,为企业部署工业互联网提供安全防护工作。
【资源管理能力】
资源管理能力占本次调研体系权重的20%,重点考察企业在工业要素连接能力、工业模型沉淀调用能力、工业APP开发情况等方面能力。相较于往年,调研企业在资源管理能力方面考察的可量化的二级指标中,数量和质量总体实现新的提升。
工业要素连接能力是评价工业互联网企业提供服务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从企业申报资料数据来看,工业设备连接数百万级以上的达47%,较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十万级以上达到37%,较上年提升14%;万级以上达到16%,与上年持平。
可以看到,工业设备连接数在百万级以上占比最多,连接数均值也在百万级别。其中,润联智能、华制智能、树根互联、朗坤智慧、航天云网和中国移动上研院等企业在此工业要素连接能力具有较强代表性,调研企业的连接集成能力较往年有了更多提高。
工业模型实现了对知识内核和底层算法逻辑的封装沉淀,对于优化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控制和增强决策支持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从企业材料看,模型沉淀数量在万个以上的占比为20%,模型沉淀数在一千至一万个的企业占比55%,一百个以上占比20%,一百个以下的占比5%。模型沉淀数量在千个以上居多,占比较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航天云网、雪浪云、中国移动上研院和中科云谷在模型沉淀数量方面积累较深。但也有部分企业行业模型沉淀能力较弱,模型沉淀数量仅有十余个。
调研发现,工业APP是实现工业互联网价值的最终出口,具有轻量化、定制化、专用化、灵活性和复用的特点。调研企业工业APP总数达到一千以上的占比68%,去年不足50%,在数量上有了很大提升。其中,航天云网、中科云谷和树根互联工业APP数量已达万个以上级别,基本涵盖安全生产、节能减排、质量管控、供应链管理等重点领域。然而工业APP数从几万到几十个,差别较大。
要想实现资源管理能力的同步,工业要素连接能力、企业知识沉淀能力还需继续加强,基础软件等供应能力培养仍需努力。
【应用服务能力】
应用服务能力是评价工业互联网平台方案可用性的“第一硬指标”,占调研评价体系的30%。总体上看,调研企业服务企业数量日益增多,跨行业跨领域覆盖逐步拓展,数字化交付能力显著提升,生态构建能力日趋完善。
调研企业中服务企业数量逐步增多,少数头部平台服务企业数达几十万级别甚至百万级别以上,较去年同期有了显著提升。服务万家企业和服务万家以下企业占比各占一半,“服务万家企业”成为工业互联网企业的服务能力重要“分水岭”。其中,舜云互联、树根互联、航天云网和中科云谷表现较为突出。
调研企业中,行业覆盖最高达近100个,大部分为20余个行业,平均为19个行业,10个行业及以上占比为86%。领域覆盖9个居多,占比为77%。服务行业中,石化化工、冶金、电力、轻工等行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比例较大。解决方案数大部分集中在一百到1000个,一百个以下和一百个以上的企业各占一半,平均有效解决方案数在150个左右,较去年平均数增加50余个。
第三方开发者根据不同工作方向积极使用平台进行开发调用,头部平台活跃开发者达万个至十余万不等,大部分活跃开发者为千个至数千个。活跃开发者1万以上的平台企业占比26%,1千至一万占比为47%,1千以下占比27%。从1千到1万活跃开发者数量是目前工业互联网企业基本状态。
应用服务能力是工业互联网企业竞争力试金石。随着新型工业化浪潮的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服务场景必将迎来更广阔空间,服务潜力更巨大市场,持续向上,不断生长。
【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企业长期发展和取得行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次调研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占比为30%,主要考察企业的市场盈利和融资能力、行业标准参与制定情况、生态协作与构建能力、市场影响力及活跃度等方面能力。
从申报材料来看,在政府大力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引领下,工业互联网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生态合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强大市场拓展能力、提高服务质量能力,部分企业实现三年营收连续增长,2023年销售额实现稳步增长。多家企业更是得到资本市场青睐,获得多轮融资。
从近三年的企业市场盈利和融资能力来看,尤其像徐工汉云、鹏锐技术、朗坤智慧等企业具备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回报率高达50%。在标准制定方面,所有企业都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制定,特别是航天云网、中冶赛迪(重庆)、徐工汉云、树根互联、中国移动上研院等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数量显著,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生态协作与构建能力上,企业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各行业、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在市场影响力及活跃度方面,企业踊跃组织和参与多种活动,不断提升品牌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总体来看,申报企业都非常注重产业生态的构建与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开放合作,并积极开展产融合作、产教融合等工作。然而,对于整个工业互联网行业来说,还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数据安全、绿色低碳、社会责任承担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趋势:直面挑战 向上生长
根据赛迪数据预测【3】,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与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以及“双跨”平台等工作稳步推进,未来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将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预计2026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4862.5亿元。
调研发现,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正处在产业格局未定的关键期和规模化扩张的窗口期,围绕工业互联网全领域、全链条的竞争将更趋复杂和激烈。在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依然面临多项挑战。
一是核心技术积累不足,发展存在“卡脖子”困境。调研发现,从供给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基础支撑产业薄弱,50%左右的工业PaaS平台采用国外开源架构,90%以上的CAD、CAE、PLM高端工业软件市场被欧美企业垄断。从需求看,制造企业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倾斜到设备自动化改造上,软件应用投入不足,“重硬轻软”现象依然严重,缺乏以需求牵引供给的发展环境,影响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和功能演进。
二是工业互联网AI应用和工业大模型开发有待深入。部分企业认为,大模型在工业落地难,不看好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更多持谨慎观望态度。工业大模型与数字世界交互的大模型不同的是,它需要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跨越数实边界,深入到工业执行和决策层面。但大模型基于概率拟合的计算机制,与工业领域需要逻辑严密、结果精确的计算结果之间是矛盾的。这种不确定性目前难以解决工业领域百分之百准确性的要求,是工业企业不太敢用大模型的重要因素。目前,大模型到底能够解决工业互联网产业什么问题,带来什么效果,投入产出比怎么样,还看不太清楚,因此,很多工业互联网一线从业者对待大模型在工业领域应用更多处于观望的态度。
三是工业互联网还需持续深入场景,破解“不敢用、不愿用、不会用”。调研发现,虽然工业互联网产业已经过多年发展,但仍存在企业“不敢用、不愿用、不会用”。在企业“不敢用”方面,部分制造企业担心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时会导致业务出错或进度受阻,管理者害怕由于平台不够安全可靠而承担责任。在企业“不愿用”方面,即使在某些领域国内已存在较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部分企业仍倾向于使用国外工业软件或系统,严重阻碍了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在企业“不会用”方面,制造企业信息化基础参差不齐,很多企业难以实现对解决方案的“即插即用”,阻碍了平台应用的持续深化。
四是供需结构失衡,工业互联网人才体系有待加强。据相关部门统计【4】,预计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的人才缺口将达到1000多万,而目前工业互联网的从业人员不足10万,呈现出严重的人才供不应求局面。企业反应,一方面,“育人难”。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发者需要具备模型算法沉淀、工业PaaS搭建、平台二次开发等于一体的综合能力,相关人才培养时间长、难度大。另一方面,“留人难”。互联网公司往往用数倍于工业企业的年薪挖人,有工业知识经验的开发人员频频转入互联网行业,加剧了复合型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难以为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提供有效支撑。
调研组认为,未来,工业互联网企业在技术方面,要突破技术攻关,强化在工业母机、工业数控、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工业5G、开放自动化、工业大模型、智能装备等方面研发投入力度。在AI方面,AI能力飞跃式突破,将逐步打通工业互联网数据难采集、产业协同难和网络安全等关键痛点,工业互联网企业应积极加快与AI融合应用部署,打造基于大模型的工业数智化转型个性化解决方案,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在生态方面,要完善生态体系,加强资源共享和整合能力,减少低层次平台重复扎堆的现象,提高优质平台供给。在政策和资本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出台鼓励扶持政策,积极深入开展示范试点工作,同时,资本市场应提高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力度,让大量平台企业初期获得足够充足恒定的资本投入,为工业互联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工业互联网企业良性生长,未来业绩趋好,工业互联网资本市场也将逐步活跃。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的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明确了“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等一系列要求,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新型工业化的大航道、AI技术日新月异的新阶段,工业互联网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期。
求索路漫漫,虽然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仍有新的挑战,但前景非常广阔。在产业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工业互联网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能力更加强大、应用更加深入、生态更加丰富。相信,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向推动下,工业互联网产业一定能实现新阶段的产业成功,更好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附:2024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调研100家企业名单
调研编后
欢迎对2024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调研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来信请发调研邮箱:huyuan@ccidmedia.com